C358 标准查询与下载



共找到 375 条与 相关的标准,共 25

本文件规定了医疗器械用机械驱动微量柱塞泵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文件适用于医疗器械用机械驱动微量柱塞泵的设计、生产、试验与验收。

Mechanically actuated micro-plunger pumps for medical devices

ICS
11.040.99
CCS
C358
发布
2023-12-07
实施
2023-12-07

本文件规定了基于光学定位的种植牙机器人的系统设计、应用要求及主要坐标系标定。 本文件适用于GB/T 36008-2018所述协作机器人,本文件不适用于非工业机器人,尽管其提供的安全性原则也可能被用于其他类型机器人。

Positioning accuracy standard of dental implant robot base on optical tracking system

ICS
25.040.30
CCS
C358
发布
2023-12-07
实施
2023-12-07

本文件规定了医疗器械用扩张型和螺纹转接型低压管路连接件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文件适用于在系统压力(0~0.7) MPa(绝对压力)下使用的医疗器械用扩张型和螺纹转接型低压管路连接件(以下简称连接件)的设计、生产、试验与验收。其他应用领域可参照执行。

Expansion and threaded low pressure fittings for medical devices

ICS
11.040.99
CCS
C358
发布
2023-12-07
实施
2023-12-07

本文件规定了医疗器械用机械驱动微量柱塞泵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文件适用于医疗器械用机械驱动微量柱塞泵的设计、生产、试验与验收。

Mechanically actuated micro-plunger pumps for medical devices

ICS
11.040.99
CCS
C358
发布
2023-12-07
实施
2023-12-07

本文件规定了鼻用冲洗器的术语和定义、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文件适用于鼻用冲洗器。

nasal irrigator

ICS
11.040.99
CCS
C358
发布
2023-12-05
实施
2023-12-20

5 基本要求 制造商应确认在经导管肺动脉瓣膜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内都具备满足临床使用的性能。 6 器械描述 6.1 总则 应适用YY/T 0640—2016的要求。 6.2 预期用途 制造商应说明可接受治疗的生理条件、 预期的患者人群、 潜在的不良事件以及预期声称。 6.3 设计输入 6.3.1 操作规范 制造商应在文件中定义器械的操作规范,包括操作原理、预期的器械输送路径/过程、货架预期寿命、运输/储存的限制条件以及器械预期发生作用的生理环境。制造商应规定所有与尺寸相关的参数以便术者选择合适的植入型号。表1定义了肺动脉正常的和病理的成人患者群体的肺动脉各项参数。 6.3.2 性能规范 制造商应建立器械的临床性能要求和满足预期用途、器械声称的器械性能规范。器械具体性能规范见ISO 5840-3:2021。 6.3.3 植入过程 整个系统应使预期用户有能力安全有效地完成术前、术中和术后操作过程并达到预期目标。应包括 预期用户完成手术使用的所有其他特定的工具和辅件。应包括在植入过程中所需控制患者的特定参数, 例如ACT等指标。 注:关于如何确定并建立与系统使用相关的设计属性以指导植入手术的指南,参见YY/T 1474。 6.3.4 包装、标签和灭菌 6.3.4.1 器械的包装、标签及灭菌应满足附录 G、附录 H 和附录 E 的要求。 6.3.4.2 制造商应在标记中提供足够的信息和指导,以便进行适当的植入部位的准备、植入物尺寸的准确选择以及经导管肺动脉瓣膜的可靠植入。 6.4 设计输出 制造商应建立一个完整的经导管肺动脉瓣膜系统的规范,包括组件和组装规范、输送系统(如适用)、辅件、包装和标记。除了经导管肺动脉瓣膜系统的物理组件,宜考虑把植入手术本身视为肺动脉瓣膜治疗安全有效的一项重要因素。 6.5 设计转换 6.5.1 制造商应输出一个识别制造过程操作和检验点的流程图。流程图应指出所有组件和重要加工材料的输入。 6.5.2 作为风险管理过程的一部分,制造商应建立控制措施和过程条件以确保器械的预期用途是安全和适合的。风险管理文件应对所需的验证活动进行识别并说明其合理性,以说明所选过程范围的可接受性。 6.5.3 当生产过程的输出结果不能或未经后续监测时,制造商应对这些生产过程进行确认,过程软件同样需要进行确认,并对结果进行文件化。 6.6 风险管理 制造商应按照GB/T 42062定义和实施风险管理程序。制造商应在风险管理计划中明确定义和阐释风险管理程序。 7 设计验证测试和分析/设计确认 7.1 一般要求 7.1.1 制造商应进行设计验证以证明按照器械规范可生产出符合设计规范的经导管肺动脉瓣膜系统(设计输出满足设计输入)。制造商应建立与风险分析中识别出的危害相关的测试。测试方案应明确测试目的、设置、设备(规格、校准等)、测试条件(器械预期在体内操作条件的合理性和适宜性)、可接受准则和测试样品数量(选择依据需要具有合理性)。应采用经适当确认过的验证测试方法。参见GB/T 27025 中相关章节。 7.1.2 制造商还应按照 GB/T 42061 对经导管肺动脉瓣膜系统进行设计确认,以保证器械能够满足用户需求及预期用途。 7.1.3 YY/T 1449.3 提供经导管肺动脉瓣膜的设计验证试验的通用要求。 7.2 体外评估 7.2.1 总则 体外评估应被用于降低风险分析识别出来的风险。 7.2.2 测试条件、样品选择和报告要求 7.2.2.1 测试样品和样品选择 7.2.2.1.1 测试样品宜尽可能代表供应临床使用的经导管肺动脉瓣膜系统成品,包括根据所有制造程序和 IFU 的规定进行允许的最大次数的灭菌、化学处理过程、老化、运输/搬运,以及任何装载和释放步骤(包括重新定位和回收,如适用)。测试样品与成品之间的任何偏离均需进行合理性说明。 7.2.2.1.2 被选择的测试样品应能完全代表所有的产品构型(例如:尺寸规格、展开形状、使用范围、植入位置)。对于一些特殊的测试,不需要覆盖所有的产品构型,但应提供样品构型选择的理由。 7.2.2.1.3 对于所有测试,应根据测试的特定目的和风险评估来证明样本量的合理性。如适用,有关取样和样品处理的附加信息应包含在此定义的每个测试方法中。 7.2.2.2 测试条件 测试方法使用到的模拟体内血流动力学条件,应考虑表1给出的针对成年人群的使用环境。在体外测试中,应使用表2提供的推荐压力值。适用时,应使用等渗盐水、血液或等同血液的液体等测试液进行测试,此类液体的物理特性(例如:比重、工作温度下的粘度)应适用于当前的测试。应说明所用测试液的合理性。当使用动物或人类血液时,应考虑GB/T 16886.4和ASTM F1830中的建议。适当时应在预期的操作温度下进行测试。制造商应根据设计输入定义测量参数。关于儿科人群的建议测试条件的指南参见ISO 5840-1:2021附录E。 7.2.2.3 报告要求 7.2.2.3.1 每份测试报告应包括: ——测试的目的、范围和原理; ——受试经导管肺动脉瓣膜系统元件的识别和描述(例如:批号、尺寸、构型); ——适当时,参照器械的识别、描述和选择的理由; ——测试的样本数量和样本量的确定理由; ——测试方法的详细描述,包括模拟临床使用的预处理; ——预先规定的接收准则,如适用; ——验证是否符合适当的质量保证标准(例如:良好实验室规范); ——如有偏差,应论证偏差对测试结果科学有效性的影响; ——测试结果和结论(即对结果的解释)。 7.2.2.3.2 应描述数据分析中使用的统计程序及其原理。测试结果和结论应作为风险管理文档的输入, 在评审时以评估风险管理中的危害/失效模式相关的风险。 7.2.3 材料性能评估 7.2.3.1 总则 临床前评估心脏瓣膜系统部件(如支撑结构、瓣叶、裙边)的性能应根据风险评估确定的系统具体设计进行评估。应适用YY/T 0640—2016的材料要求。进行附加测试以确定设计中使用的材料是否合适。例如,需要对依赖形状记忆特性的材料进行测试,以评估其变形特性。 7.2.3.2 生物安全性 7.2.3.2.1 经导管肺动脉瓣膜系统材料和组件的生物相容性应参照 GB/T 16886.1。风险管理文件中记录的测试计划应包括生物安全性的评价程序,合理说明所获信息的适当性和充分性。该文件应包括用于通过其他来源获得的补充信息的生物安全性测试的理由,以及豁免GB/T 16886.1识别出的测试的理由。考虑到右心系统血流速度较慢,较易出现凝血/血栓问题,因此应结合体外实验(如 PTT、血小板白细胞计数等测试)和大动物体内评估来证明经导管肺动脉瓣膜的致血栓性。同时,开展生物学测试时需充分考虑输送系统及其他配件因物质迁移对经导管肺动脉瓣膜产生的影响,必要时可进行模拟临床使用。 7.2.3.2.2 在识别生物安全性的危害等级阶段,应获取充分的信息识别毒理学风险和对相关血液学性能的潜在影响。如果识别出的危险有潜在的重要临床影响,应使用既定方法(例如:作用模式、剂量反应、暴露水平、生化反应和毒代动力学)来表征毒理学风险。 7.2.3.2.3 对于使用动物组织或其衍生物的经导管肺动脉瓣膜,应根据 YY/T 0771(所有部分)对这些材料使用相关的动物源风险进行评价。 7.2.3.3 材料和性能测试 7.2.3.3.1 组成经导管肺动脉瓣膜系统及其元件的所有组成材料的材料性能,应根据其特定设计进行适用性评价。可参考相关科学文献或以往类似器械的表征数据;然而,应合理说明用于经导管肺动脉瓣膜的文献数据的适用性。 7.2.3.3.2 适用时,应表征各个制造阶段的性能: ——结构组件的原材料[例如:心包膜材料的力学性能、热皱缩温度(如适用)、微观结构观察(SEM、HE 染色)]。若原材料由第三方供应商提供,需对原材料进行适当的检验以保证其符合产品制造要求; ——最终制造后的结构组件,[例如:支撑结构的耐腐蚀性能(参照附录 J 提供的耐腐蚀评估指南)、疲劳性能(参照附录 L 提供的疲劳评估)等]; ——通过适用的导管装载和释放后的成品器械(例如:成品瓣膜的流体力学、疲劳性能、装载回收性能等); ——应评价可能影响器械或组件性能或耐久性的环境条件,并记录在测试方案中(例如:货架寿命测试)。 7.2.4 流体动力学性能评估 应进行流体动力学测试,以提供经导管肺动脉瓣膜流体动力学性能方面的信息、在心脏负荷条件下经导管肺动脉瓣膜性能指标和潜在的导致血流停滞和损伤方面的性能指标。应使用与IFU一致的装载和释放步骤将植人物释放到测试装置中。测试腔应代表目标患者人群植入部位的关键特性(例如:顺应性,几何外形)。制造商应说明测试腔细节的合理性。应对测试系统的测量精度和可重复性进行评价和文件化。附录C提供了执行和报告流体动力学测试的指导原则。应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来定义方案的细节。表3提供了对应经导管肺动脉瓣膜释放后不同直径(单位:mm)的开口面积和返流百分比的最低性能要求,应用作评估经导管肺动脉瓣膜性能的参考框架。表3中的参数是基于假设释放后经导管肺动脉瓣膜截面是圆形的直径;然而,应评价其他释放后形状(例如:圆形、非圆形)。对于不在表3所列范围的释放后经导管肺动脉瓣膜直径,制造商应提供性能参数的合理说明。在对返流进行评估时,制造商应分别评价开口面积及瓣周的返流总量,以用于与表3中列出的对应值进行对比。如有效瓣口面积和返流百分比达不到表3的要求,制造商应说明数据的合理性。应至少描述最大和最小的预期释放直径的经导管肺动脉瓣膜的性能;在植入部位相关区域的释放后经导管肺动脉瓣膜直径会比未受限制的经导管肺动脉瓣膜直径小。最低性能要求对应的脉动流条件:心率=70次/min,模拟心输出量=5.0 L/min,平均肺动脉压力=20 mmHg,心脏收缩期百分比=35%。这些脉动流条件是基于健康正常成人而得出的,并不适用于儿科器械评价(参见ISO 5840-1:2021附录E)。 7.2.5 结构性能评估 7.2.5.1 总则 应评估植入物承受负载和/或变形的能力,以评价与潜在的结构失效模式相关的风险。 7.2.5.2 植入物的耐久性评估 7.2.5.2.1 耐久性评估的主要目标是证明体外耐久性寿命最低要求,确定经导管肺动脉瓣膜替代物预期的与耐久性相关的失效模式,并对潜在的失效后果(例如:立即完全丧失瓣膜功能或逐渐退化的瓣膜功能)提供预测。单一耐久性测试方法的结果可能提供有限的体外耐久性预测结果,因此,综合运用互补的评估方法可提供一个更全面的体外耐久性结论。 7.2.5.2.2 综合测试方法,包括 AWT、DFM 和 RWT,可对经导管肺动脉瓣膜的体外耐久性进行全面的评估。计算方法,如有限元分析,可以与这些耐久性测试方法结合使用。其他结果,如来自慢性临床前体内评估的结果,可为增强体外耐久性评估结论提供数据。 7.2.5.2.3 经导管肺动脉瓣膜或外科植入的肺动脉瓣膜可作为耐久性测试的参照瓣膜。由于体外耐久性测试得出有关临床表现的结论存在局限性在体外试验条件下,比较研究测试瓣膜和参照瓣膜的耐久性性能是可行的。 7.2.5.2.4 制造商应确定并论证所采用的综合方法和相关试验方法。在耐久性评估范围内应至少进行AWT 和 DFM 测试。耐久性综合评估的总体结论应使用预先规定的验收标准,并与参照瓣膜(如适用)进行比较。 7.2.5.2.5 应遵循附录 K 中描述的 AWT、DFM 和 RWT 测试方法的要求和建议指南。 7.2.5.3 器械结构性组件的疲劳评估 7.2.5.3.1 应评估经导管肺动脉瓣膜结构性组件的疲劳性能;应适当考虑包含支撑结构的所有组件,包括锚定特征。应进行测试以证明支撑结构在经受至少 4 亿次测试周期后仍保持其功能。制造商应根据风险评估结果说明疲劳测试失效准则的合理性。 7.2.5.3.2 制造商应识别并合理说明所采用的体内载荷情况和环境条件的适宜性。疲劳测试和分析采用的条件应至少与表 2 所列的中度高血压条件以及其他相关体内负载条件一致。载荷模式参考 ISO 5840-1:2021 附录 K。关于儿科人群的建议测试条件的指南参见 ISO 5840-1:2021 附录 E。 7.2.5.3.3 经确认的植入物结构组件的应力/应变分析,应在模拟的体内条件下,对所有的结构组件进行。应进行应力/应变分析的验证,以证明预测结果的可信度(ASME V&V 40)。虽然由制造商自行开发和证明验证方法,但验证应包括预测的 FEA 结果与独立实验测量结果的比较。在确定载荷和边界条件时应考虑预期植入位置的关键特征(例如:顺应性,几何形状,原生肺动脉瓣膜或以前植入的器械)。应考虑来自所有瓣膜组件的载荷。瓣膜运动和关闭时的几何形状并非总是对称的。因此,应对整个瓣膜/组件的几何形状进行应力/应变分析,除非证明采用对称条件的简化模型能够代表整体分析。应力/应变分析中所涉及的每种材料均应采用经适当确认的材料本构模型,包括频率相关、温度相关和/或非线性模型。 7.2.5.3.4 为了评估与疲劳相关的失效模式的风险,应在模拟的体内条件下进行结构组件的疲劳表征和使用寿命评估。制造商应确定并合理说明采用的疲劳评估方法和相关的表征技术,以便通过采用特定的材料和瓣膜/组件的设计使抗疲劳性能达到最优化。未经充分合理性说明的来源于文献的材料疲劳表征数据是不能被接受的。应力应变分析应考虑疲劳测试样本(例如:材料试样)中未能包含的因制造过程而产生的残余应力/应变。疲劳评估应考虑所有应力/应变的影响,包括由于部件制造过程产生的残余应力/应变,以及由于根据器械设计将器械装载到输送系统和器械展开而产生的残余应力/应变。 7.2.5.4 组件腐蚀评估 7.2.5.4.1 应评估构成经导管肺动脉瓣膜系统的所有组件金属材料的耐腐蚀性。众所周知,金属的腐蚀电位与制造过程(例如:热处理、化学蚀刻、电化学抛光)和器械加载到输送系统及释放展开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应使用成品状态组件对耐腐蚀性进行表征。 7.2.5.4.2 制造商应提供测试方法的选择依据,并合理说明在测试或理论评估中已考虑所有腐蚀机理和条件。例如,应对耐久性试验后可能产生的微振磨损(磨损)和微振磨损腐蚀进行评估,并在设计时就要考虑允许某些组件(例如 ViV、ViR、编织丝)之间存在微运动,这些微运动可能会破坏相关组件涂层或钝化膜。附录 J 提供了建议性的指南。 7.2.6 针对特定设计或过程的测试 7.2.6.1 总则 为了评估由风险分析识别出的可能与耐久性或组件疲劳无关的失效模式,可能需要进行针对特定设计的测试。在某些情况下,针对特定设计的测试可能会直接影响组件或瓣膜的整体结构使用寿命,进而可能需要额外的测试。针对特定设计的测试的示例,参见ISO 5840-3:2021附录F。 7.2.6.2 器械抗移位性能 为了确保肺瓣的抗移位性能,制造商应在模拟操作条件下评估植入器械保持在目标植入部位(例如:原生瓣膜或已存在的假体)的能力。应考虑植入器械形状、产品说明书中规定的植入尺寸、植入深度、植入部位特征(例如:原生瓣膜、钙化程度和分布)和机械性能(例如:顺应性)的变化,同时考虑周围解剖结构(例如:原生瓣膜、RVOT)。对于ViV适应症,制造商应考虑现有器械的模拟操作条件以及与现有器械在抗移位性能方面的所有相互作用。应考虑使用表2规定的压力条件以及其他负载条件。儿童人群建议测试条件参见ISO 5840-1:2021附录E。 7.2.6.3 支架短缩率 7.2.6.3.1 制造商应确定在导管装载条件和释放达到最大标称直径条件下,植入物长度的短缩程度(指南见 ASTM F2081)。结果应以百分比表示,按式(3)计算: ???? =????/??1× 100%·····································································(3) 式中: Pf——短缩率; Lc——长度变化量; Ll——支架释放时的实际长度。 7.2.6.3.2 对于肺瓣支架的短缩率,制造商应对其进行规定,并说明理由。 7.2.6.4 抗挤压性能 7.2.6.4.1 制造商应确定支架结构在产品说明书规定的直径范围内抵抗由于作用于预定植入部位的挤压载荷而产生的永久变形的能力。 7.2.6.4.2 对于非圆形设备,应考虑设备的具体使用范围,因为它与预期的环形几何形状有关。这可以通过以下评估来实现: ——径向抗挤压测试,测量支架结构在受到沿圆周均布的径向载荷时抵抗永久变形的能力; ——抗平行板挤压测试,测量支架结构在受到沿支架长度方向均匀分布的载荷时抵抗永久变形的能力。 7.2.6.5 支架弹性回缩 制造商应确定支架外径从球囊充盈时的最大外径到球囊回撤后的最终外径的变化百分比,在产品规格书中给出的推荐尺寸应考虑支架回缩。指南见ASTM F2079。 7.2.6.6 径向支撑力 制造商应表征支撑结构从最大直径压缩至器械说明书中规定的最小压握直径的过程中抵抗径向压缩的向外力。指南见ASTM F3067。应根据装置的情况,考虑多次压缩或回收步骤的影响。对于非对称的装置,应考虑周长变化或其他尺寸。肺瓣的径向支撑力,制造商应对其进行规定,并说明理由。 7.2.6.7 慢性外向力 制造商应表征支撑结构在被压缩至器械说明书中规定的最小压握直径向最大非约束直径扩张过程中的向外力。指南见ASTM F3067。根据不同的支架结构设计,支架结构不同区域的COF可能不同,应进行相应的评估。应根据装置的情况,考虑多次压缩或回收步骤的影响。对于非对称的装置,应考虑周长变化或其他尺寸。肺瓣的慢性外向力要求,制造商应对其进行规定,并说明理由。 7.2.6.8 输送系统设计评估要求 制造商应根据具体的输送系统设计和输送方式(例如:经股动脉、经心尖)的风险评估结果,定义并论证所有适用要求。有关输送系统设计评估要求的信息见ISO 5840-3:2021附录D。 7.2.6.9 可视性 制造商应使用推荐的成像方式(例如:透视、MRI、CT、超声心动图),评估植入器械和输送系统在输送、定位和输送系统退出期间/之后的可视性能力。对于瓣中瓣和环中瓣,应评估在现有瓣膜或瓣环存在下可视性植入器械和输送系统的能力。 7.2.7 器械的 MRI 兼容性 制造商应评估经导管肺动脉瓣膜的MRI的安全性和兼容性。可参照ASTM F2052、ASTM F2213、ASTM F2182、ASTM F2119和ASTM F2503。也应考虑植入部位预先存在的人工瓣膜(即ViV植入)对经导管肺动脉瓣膜使用MRI的安全性和兼容性的影响。 7.2.8 模拟使用 应通过利用模拟预期使用条件的模型来评估经导管肺动脉瓣膜具有在预期植入部位安全、一致和准确植入的能力。该评估应涵盖经导管肺动脉瓣膜的所有构成要素。模拟使用的实施可参照ISO 5840-3:2021。 7.2.9 人为因素/可用性评估 模拟使用除了用于评估经导管肺动脉瓣膜系统的功能性,也应作为根据YY/T 1474进行的可用性评估(或可用性测试)的一部分。可用性评估的主要目的是,确认器械或系统的预期使用者能够安全、有效地将器械送至植入位置并展开。可用性评估的性能测定应基于对使用错误的分析结果。可用性评估应 主要关注用于实施植入过程的系统的设计属性能否适当地减少已识别的潜在使用错误。 7.2.10 植入物血栓形成和溶血潜力评估 7.2.10.1 应对经导管肺动脉瓣膜的血栓形成和潜在溶血进行评估。可采用 DPIV、CFD 和离体方法(例如:血液循环)等方法确定血栓形成的可能性;然而,其他方法(例如:临床前评估)也可作为该评估的一部分。要进行此类评估,应认识到采用单一方法的结果可能具有不确定性。利用各种互补方法组合的综合方法可能有助于提供最全面的结论。制造商应基于风险分析的结果,确定并合理性说明用于评估血栓形成和潜在溶血的综合方法和相关表征技术。有关评估器械血栓形成和潜在溶血的建议性方法指南,参见 ISO 5840-1:2021 附录 H。 7.2.10.2 制造商应确定并合理说明所使用的体内载荷和环境条件,如适用,包括将器械植入到已预先存在的器械中。评估应包括经导管肺动脉瓣膜的紧邻区域(流入和流出端),包括经导管肺动脉瓣膜内部(例如:瓣叶结合处和尖端)。分析时应使用的条件,至少应使用低和高的心输出量(每搏量乘以心率,低血压时为 3L/min,高血压时为 7 L/min),表 2 所列的正常血压,心率 70 次/min。关于儿科人群测试条件的建议指南,参见 ISO 5840-1:2021 附录 E。 7.2.10.3 使用综合方法所得结果的解释应基于来自文献和/或参照器械测试数据的比较(例如:具有临床实践的经导管植入瓣膜或外科瓣膜)。应根据风险评估得出有关血栓形成和潜在溶血可能性的结论。建议性的指南见 ISO 5840-1:2021 附录 H。 7.3 临床前体内评价 7.3.1 总则 应考虑YY/T 0640—2016的一般要求。 7.3.2 总体要求 7.3.2.1 应进行系统的临床前体内试验来详细说明新的或改良的经导管肺动脉瓣膜(系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7.3.2.2 对于已有临床史的经导管肺动脉瓣膜的设计变更,应阐明省略或简化临床前体内评价的合理性。 7.3.2.3 临床前体内试验的设计方案应基于风险评估和适当的指导文件。该方案可能涉及不同动物物种的使用和不同植入持续时间以说明风险评估中识别的关键问题。临床前体内评价: ——评价经导管肺动脉瓣膜的血液动力学性能; ——评价经导管肺动脉瓣膜系统的输送、释放、植入过程以及成像特征。评估的所有可用性特性 应符合 YY/T 1474 的要求,应考虑但不限于以下项目: ? 易用性,包括输送系统的操作特性(例如:推送性、追踪性); ? 相对于血流方向的瓣膜同轴性(注意器械成角、弯曲、扭结); ? 植入后经导管肺动脉瓣膜的形态和结构组件的改变; ? 成像特征; ? 经导管肺动脉瓣膜移位或脱落; ? 与周围解剖组织(例如:瓣叶、瓣环、瓣膜下结构等)的相互作用; ? 如适用,经导管肺动脉瓣膜能够输送、回收、回撤、重新定位和/或移除的能力; ——评估经导管肺动脉瓣膜的体内反应,应考虑但不限于以下项目: ? 愈合特性(例如:血管翳形成、组织增生); ? 植入后形状和结构组件的变化(例如:器械成角、弯曲、扭结)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 溶血; ? 血栓形成; ? 来自植入部位、输送系统械或经导管肺动脉瓣膜材料的脱落; ? 经导管肺动脉瓣膜移位或脱落; ? 生物学反应(例如:炎症、钙化、血栓形成、排异,以及其它未预期的与组织的相互作用); ? 与周围解剖结构(例如:瓣叶、瓣环、瓣膜下结构等)的相互作用; ? 结构性瓣膜衰败或非结构性瓣膜功能障碍; ——应使用最终设计成品的经导管肺动脉瓣膜系统。适当时,系统应按照和预期临床使用相同的程序进行器械准备、释放、回收、回撤、重新定位和/或移除以及成像。也应考虑最大许可准备步骤的影响(例如最长的灭菌周期、最长的压握时间、最多的压握次数、植入物维持在压握状态的最长时间、器械规范中显示的最多回收和重新定位次数): ? 如需要,可进行辅助性的短期研究以评价独特的器械设计和输送特性; ? 制造商应说明对需要植入到动物模型中的器械或系统进行任何修改的合理性及对结果的影响; ? 将经导管肺动脉瓣膜系统放在预期使用在肺动脉瓣膜上进行研究;如果因动物物种特殊的解剖特性或非疾病动物模型的使用使得经导管肺动脉瓣膜无法在预期使用部位进行评价,提供使用替代植入部位或替代植入操作手段的合理说明; ? 对照组应与试验组具有同等的人工瓣膜尺寸,并在完全相同的解剖结构和生理条件下进行试验;如使用的瓣膜尺寸不同,制造商应提供充分的理由; ? 由有相关经验和知识的试验机构按照适当的质量标准来执行(例如:良好实验室规范) ? 动物福利符合GB/T 16886.2要求。 7.3.3 方法 7.3.3.1 附录 F 中提供了临床前体内评价的实施指南和一系列可用于解释相关问题的测试。这些研究的目的在于尽可能相似地模仿经导管肺动脉瓣膜系统的临床使用和血流动力学性能(输送、释放、成像和测试经导管肺动脉瓣膜)。一般认为瓣膜植入后出现的不良事件可能归因于植入的瓣膜、手术过程、和/或瓣膜植入的环境,包括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应仔细分析并解释瓣膜植入过程中或植入后发生的严重不良事件,以识别不良事件的原因。 7.3.3.2 研究者宜尽可能控制实验变量(例如:动物物种、性别及年龄)。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例如:心内膜炎)的动物,应分析并发症原因从而考虑该动物是否可被剔除出实验动物组,若剔除应报告。 7.3.3.3 选择合适动物物种时需要考虑实验动物与人体心脏解剖结构的差异,包括肺动脉瓣膜和肺动脉的尺寸、植入物对心脏关键结构部位的影响等。还需考虑实验用动物对评价指标的敏感性。猪和羊通常被认为是适宜的动物模型,因为它们的血液学、心血管、解剖结构与人体相似。 7.3.3.4 植入测试瓣膜和对照瓣膜的动物数量以及研究终点应基于风险评估并说明其合理性。 7.3.3.5 对于长期试验,应根据实验研究的参数说明具体的动物观察期限的合理性。评价时间点应包括术后即刻、中期、长期观察和解剖后尸检评价,以对经导管肺动脉瓣膜植入的安全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观察时间期限和频率的选择宜根据试验评价指标说明其合理性。通常除术后即刻、解剖终点的评价外,建议术后即刻和终点间至少一个时间点(如 30 天和/或 90 天)的评价。新器械(如新的结构设计或新的血液接触材料)需要设计更长的观察期限(不少于 140 天)。小于 140 天的最短观察时间可适用于评价现有经导管肺动脉瓣膜系统的微小变更,如愈合研究。任何少于 140 天的临床前研究都需要说明未进行更长的生存期率观察的原因。 7.3.3.6 对于存活率研究,应进行尸检(例如:大体检查、放射学检查及组织学检查),重点关注器械完整性和输送系统/器械相关病理学。报告应包括所有进入研究试验的动物的信息。 7.3.3.7 研究应至少包括以下方面: ——对最终器械和系统设计的体内评估; ——任何可观测到的病理学结果,包括但不限于:移位或脱落,瓣周漏,与流向相关的瓣膜定位,记录成角,弯曲或扭结的出现,植入后结构组件的形态变化,血栓栓塞现象,血管翳形成与经导管肺动脉瓣膜相关和/或主要器官的组织破坏和/或炎症反应; ——所有可观测到的经导管肺动脉瓣膜结构性改变(大体、显微或放射影像检查)以及输送系统的大体检查(例如:损伤、支撑结构断裂、材料降解、形态或尺寸变化); ——在术前、在观察期期间选取适当间隔点及在终点时进行多次血液分析,以评价溶血、血常规和临床血生化参数; ——输送和释放特征,包括但不限于易用性、操作特征、成像、尺寸测量技术、释放、可回收性、回撤性、重新定位性和/或再释放(如适用); ——评价同一动物在某个心输出量范围内(例如:2.5 L/min~6.0 L/min)的血流动力学性能; ——不良事件(例如: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感染、脱落、严重瓣周漏); ——任何其他系统或手术相关的并发症或事件。 7.3.4 测试报告 执行临床前体内试验的实验室应根据原始研究方案出具试验报告。报告应包括: ——在手术中使用的每个系统组件(输送系统、经导管肺动脉瓣膜和其他辅助器械)的识别(产品描述、序列号和其他适当标识); ——详细描述使用的动物模型、使用该模型的理由。每只动物的术前评价记录应包括动物性别、体重、年龄及健康状况; ——描述成像技术、植入过程,包括输送、释放、尺寸测量技术、瓣膜位置和其他术中困难; ——描述每只动物术前术后的临床过程,包括临床观察,用药及处理严重不良事件的干预措施。描述使用的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案及治疗性的监护方法(如适用); ——任何与方案的偏离或修正及其意义; ——研究者的姓名及其单位,以及植入操作人员的信息和该实验室进行经导管肺动脉瓣膜植入和动物护理经验的信息; ——数据的解释说明,包括对实验动物和对照动物之间结果进行比较,并能对经导管肺动脉瓣膜系统临床安全性和使用性能提出建议; ——对于存活动物研究,病理报告应包括每个植入的人工心脏瓣膜的大体和放射学检查以及组织病理学发现,包括器械和周围组织的大体解剖照片; ——对于存活动物研究,每只动物的详细完整尸检报告,包括全身评估,血栓栓塞或任何其他预期的由人工心脏瓣膜引起的不良反应等; ——调查过程中所有动物产生的所有数据。对于附录 E 所述评估发生的严重不良事件,与方案的偏差及其影响,应予以说明。

Transcatheter implantable pulmonary valve substitute

ICS
11.040.40
CCS
C358
发布
2023-12-04
实施
2024-05-04

4 要求 4.1 外观 按5.1进行试验,供试品应为白色或类白色颗粒或粉末或纤维状固体。 4.2 鉴别 按5.2进行试验,红外光吸收图谱应与对照图谱一致。 4.3 pH 值 按5.3进行试验,5mg/mL浓度的溶液pH值应为5.0~8.5。 4.4 溶液外观 按5.4进行试验,溶液S应澄清,在600nm的波长处测定吸光度值A600nm应不大于0.01。 4.5 干燥失重 按5.5进行试验,供试品干燥失重不应超过15.0%(质量分数)。 4.6 重金属含量 按5.6进行试验,供试品重金属含量不应超过10 微克/克。 4.7 铁含量 按5.7进行试验,供试品铁含量不应超过80?g/g。 4.8 特性黏数和分子量 4.8.1 特性黏数应为其标示值的 90%~120%。 4.8.2 分子量以特性黏数计。 4.9 核酸 按5.9进行试验,在260 nm的波长处测定吸光度值A260nm应不大于0.5。 4.10 氯化物含量 按5.10进行试验,供试品氯化物含量不应超过0.5%。 4.11 蛋白质含量 按5.11进行试验,供试品蛋白质含量不应超过0.1%。 4.12 微生物限度 每 1 g 供试品中需氧菌总数不应超过 100 cfu,霉菌和酵母菌总数不应超过 20cfu,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不应检出。 4.13 溶血性链球菌 按5.13进行试验,应为阴性。 4.14 溶血性 按5.14进行试验,应无溶血环。 4.15 透明质酸钠含量 按5.15进行试验,以干燥品计,透明质酸钠含量应为95.0%~105.0%。 4.16 细菌内毒素 每1 mg透明质酸钠中内毒素含量应小于0.5EU。 4.17 透皮吸收 按照5.17进行试验,按照试验结果判定透明质酸钠可吸收或不可吸收。 5 试验方法 5.1 外观 肉眼直接观测。 5.2 鉴别 样品制备采用溴化钾压片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 四部)通则0402红外分光光度法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 5.3 pH 值  将透明质酸钠(干燥品)加新沸放冷的水配制成5 mg/mL的溶液,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 四部)通则0631pH值测定法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 5.4 溶液外观 取供试品(相当于0.10g干燥品)加0.9%氯化钠溶液30 mL,振摇使其溶解并混匀,为溶液S,肉眼直接观测。 5.5 干燥失重 取供试品约0.5 g,精密称定,置于已恒重的扁形称量瓶中,振动使其分布均匀。以五氧化二磷为干燥剂,于105℃干燥6h,计算干燥前后减失重量,按式(1)计算干燥失重。 ? =(??0?w1)/w0 × 100····································································(1) 式中: h——供试品的干燥失重百分数,%; w0——供试品干燥前的质量,单位为克(g); w1——供试品干燥后的质量,单位为克(g)。 5.6 重金属含量 取供试品1.0g,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 四部)通则0821第二法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 5.7 铁含量 取供试品0.50 g,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 四部)通则0807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 5.8 特性黏数和分子量 取供试品约0.1 g,精密称定,置100 mL量瓶中,加0.2mol/L氯化钠溶液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再称取该溶液一定量置100mL容量瓶中,加0.2mol/L氯化钠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用毛细管内径为0.5mm~0.6 mm的乌氏粘度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 四部)0633第二法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水浴温度为25℃±0.1℃。按式(2)计算供试液浓度,按式(3)计算特性黏数,按式(4)计算分子量。w4应根据测定的供试液的流出时间调整,t0应大于100 s,t1应为t0的1.3~1.5倍。 ?? =??3×??4×100×(100??)/(100×100×ρ25×100)·····································(2) 式中: C——供试液浓度(以干燥品计算),单位为克每分升(g/dL); w3——供试品质量,单位为克(g); w4——称取供试品溶液的质量,单位为克(g); h——供试品的干燥失重百分数; 100——毫升与分升的换算系数; 100——供试品定容体积,单位为毫升(mL); ρ25——供试液在25℃的密度,为1.000 g/mL。 式3中: ??——特性黏数,单位为分升每克(dL/g); t1——试样溶液的平均流出时间,单位为秒(s); t0——溶剂的流出时间,单位为秒(s)。 式4中: Mr——相对分子质量。 5.9 核酸 取供试品(相当于0.10g干燥品)加0.9%氯化钠溶液30 mL,振摇使其混匀并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 四部)通则040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规定的方法。 5.10 氯化物含量 取供试品67mg,置100mL量瓶中,加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取15mL置25 mL纳氏比色管中,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标准氯化钠溶液(1.0mL相当于5 g的Cl)10 mL与水5 mL为对照液。供试品溶液和对照液分别加入1.0mL稀硝酸(取硝酸20 g加水稀释至100mL)及1.0 mL硝酸银试液,混匀;在暗处放置5 min,在黑色背景中从侧面观察。 5.11 蛋白质含量 5.11.1 仪器 试验用仪器如下: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电子天平(精度 0.01mg)。 5.11.2 试液制备 5.11.2.1 考马斯亮蓝试液 取考马斯亮蓝(G250)0.1 g,加乙醇50mL溶解后,再加85%磷酸100mL,加水稀释至800 mL,用定量滤纸滤过,即得。 5.11.2.2 牛血清白蛋白标准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牛血清白蛋白约50mg,置100 mL量瓶中,加水溶解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贮备液。临用前精密量取贮备液5mL,置50 mL量瓶中,加水制成每1mL中含50μg的溶液,摇匀。 5.11.2.3 供试液制备 取供试品约10 mg,精密称定,置具塞试管中,加水1.0 mL,加塞,用封口膜封口,间歇超声加速溶解(如需过夜,在2℃~8℃放置),24h之内测定。供试液平行制备2管。 5.11.3 测定 按以下步骤进行测定: a) 按照表 1 制备牛血清白蛋白标准液系列; b) 将考马斯亮蓝试液 4.0mL 加入含有 1.0mL 水(空白)、1.0mL 供试品溶液、1.0mL 对照溶液的试管中,立即混匀,5 min 后,测量每个溶液在 595nm 波长处的吸光度; c) 用标准管绘制吸光度-浓度曲线,根据样品管的吸光度从标准曲线上查得样品管蛋白浓度(c,μg/mL),计算供试液中蛋白质的含量。 5.12 微生物限度 称取供试品5.0 g,加入含透明质酸酶45 000单位的无菌磷酸盐缓冲液(pH 7.2)100 mL中,置42℃水浴振荡30min至溶解,制得1﹕20的溶液,作为供试液,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 四部)通则1105和1106规定的方法测定。 5.13 溶血性链球菌 取供试品0.5g,置150 mL锥形瓶中,加0.9%无菌氯化钠溶液100mL,振荡至溶解作为待测溶液。分别取0.5mL待测溶液涂血琼脂平板2块,置37℃培养箱培养48 h。 5.14 溶血性 取供试品0.5g,置150 mL锥形瓶中,加0.9%无菌氯化钠溶液100mL,振荡至溶解作为待测溶液,分别取0.5 mL待测溶液加入至2个试管中,再分别加入1%血液混悬液0.5 mL,混匀,作为供试品溶液;各取0.9%无菌氯化钠溶液0.5mL,分别加入2个试管中,再分别加入1%血液悬液0.5 mL,混匀,作为空白对照溶液;取灭菌纯化水0.5mL同空白对照同法操作,作为阳性对照溶液。取样品溶液、空白对照溶液和阳性对照溶液置37℃培养箱静放2 h,肉眼观察结果。 5.15 透明质酸钠含量 5.15.1 设备 试验用设备如下: ——电子天平; ——紫外分光光度计或相当设备。 5.15.2 溶液制备 5.15.2.1 0.025 mol/L 硼砂硫酸溶液 称取4.77g硼砂,溶于浓硫酸(优级纯)500mL中,摇匀即得。 5.15.2.2 咔唑试液 称取咔唑0.125 g加无水乙醇100mL,振摇使其溶解,即得。本液应置棕色玻璃瓶中,密塞,置暗处保存。 5.15.3 对照品溶液制备 精密称取经105℃以五氧化二磷为干燥剂,真空干燥至恒重的葡萄糖醛酸对照品约0.1 g,加水制成每1 mL中含50?g的溶液,摇匀。 5.15.4 供试液制备 精密称取供试品约0.10 g,置100mL量瓶中,加适量水使样品溶胀,至完全溶解后加水定容至刻度,摇匀。再称取约4.0g(溶液的密度按1.000g/mL计算,即相当于4.00 mL)置50mL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液。 5.15.5 测定 按以下步骤进行测定: a) 按照表 2 制备葡萄糖醛酸标准液系列; b) 将标准液系列各试管和样品试管一起置于冰水浴中,缓慢地向每管中加入 0.025mol/L 硼砂硫酸溶液 5.0 mL,密塞,混匀,沸水浴中加热 10 min,冰水中冷却至室温。精密加入咔唑试液0.20 mL,摇匀,沸水浴中加热 15min,冰水中冷却至室温。用 0 号管作空白对照,用分光光度计测定 530nm 波长处各标准管和样品管的吸光度; c) 3 用标准管绘制吸光度-浓度曲线,根据样品管的吸光度从标准曲线上查得样品管葡萄糖醛酸浓度。 5.15.6 计算 按式(5)计算透明质酸钠含量: ?? =(401.3×??i×100×50×ρ×100)/[194.1×??5×??6×10^6×(100??)] × 100% ···················································(5) 式中: X——透明质酸钠含量,%; 401.3——透明质酸钠双糖片段的分子量; Ci——由回归方程得到的葡萄糖醛酸的浓度,单位为微克每毫升(μg/mL); 100——供试品第一次定容体积,单位为毫升(mL); 50——第二次定容体积,单位为毫升(mL); ρ——供试品溶液在25℃时的密度,1.000 g/mL; w5——称取供试品量,单位为克(g); w6——第二次稀释称取样品的量,单位为克(g); 10^6——克与微克的换算系数; 194.1——葡萄糖醛酸的分子量。 5.16 细菌内毒素 用细菌内毒素检测用水配成2 mg/mL透明质酸钠,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 四部)通则1143规定的方法测定。 5.17 透皮吸收 按照GB/T 27818的规定进行测定。

Sodium hyaluronate for nursing、protective and dental medical devices

ICS
11.040.40
CCS
C358
发布
2023-12-04
实施
2024-05-04

5 技术要求 5.1 外观 白色固体粉末,无肉眼可见异物及结块,粉末均匀。 5.2 相组成与含量 5.2.1 根据定量 XRD 分析,硫酸钙半水化合物晶体结构的 XRD 谱图应符合 ICDD 的 PDF 粉末衍射卡 No.41-0224。杂质相除 CaSO4·2H2O 或 CaSO4外,应无明显的其他晶相衍射峰和非晶物质表现。 5.2.2 按 6.2 测量所得硫酸钙半水化合物的结晶相含量应不低于 98%。 5.3 钙、硫原子比 钙和硫的元素分析应与硫酸钙半水化合物的经验化学式(CaSO4·1/2H2O或CaSO4·H2O·CaSO4)理论 化学计量比相一致,钙(Ca)、硫(S)原子比应为1.00±0.05。 5.4 元素含量 5.4.1 微量元素含量 砷、铋、镉、汞、铅、锑、铁应符合表1的规定。 5.4.2 重金属元素总量 5.4.2.1 重金属元素总量(以 Pb 计)的最大允许量为 30 mg/kg。 5.4.2.2 对未以铅计的金属或氧化物,其含量大于或等于 0.1%时,宜备注列出,并附于包装中。 5.5 水化物压缩强度 水化物压缩强度应符合其技术说明书提供的指标。 5.6 固化时间 固化时间应符合其技术说明书提供的指标。 5.7 水化物降解性 应根据预期用途对水化物的降解产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5.8 生物相容性 应根据外科植入物预期用途进行生物相容性评价。 6 试验方法 6.1 外观 将样品置于白色器皿中,在光线明亮处,用正常视力或矫正视力进行观察。 6.2 相组成与含量 6.2.1 测试器具 测试器具如下: ——X 射线衍射分析仪; ——箱式电阻炉或高温烧结炉; ——玛瑙研钵; ——铂金或刚玉坩埚。 6.2.2 定标曲线建立 6.2.2.1 硫酸钙半水化合物和二水硫酸钙混合样的定标曲线: a) 将硫酸钙半水化合物和二水硫酸钙分别用玛瑙研钵研细; b) 用 X 射线衍射仪测定以上两种粉末的衍射谱(CuKα靶、石墨单色器),扫描速度 0.2°/min,2θ分辨率大于 0.02°,扫描范围 2θ:10°~50°,所得 XRD 谱图应分别符合 ICDD 的 PDF 粉末衍射卡 No.41-0224(CaSO4·1/2H2O)和 No.33-0311(CaSO4·2H2O),应无其它晶相峰和明 显的非晶相峰; c) 准确称取上述粉体,按 CaSO4·1/2H2O 质量百分含量分别为 0%、10%、30%、50%、70%、90%和100%配制一系列的 CaSO4·2H2O 与 CaSO4·1/2H2O 的混合标样,分别置于玛瑙研钵中小心研磨混匀; d) 按扫描速度 0.2°/min,扫描范围 2:10.2°~30.2°获得各混合标样的 XRD 谱图,显示出CaSO4·1/2H2O 的(4 0 0)衍射峰(2θ=29.7°)的积分面积??CaSO4.1/2H2O和 CaSO4·2H2O 的(0 2 1)衍射峰(2θ=20.6°)的积分面积??CaSO4.2H2O,按式(1)分别计算各混合标样中 CaSO4·1/2H2O的相对衍射峰强度ρ; ρ =??CaSO4·1/2H2O??CaSO4·1/2??2??+??CaSO4·2??2?? ····························································(1) e) 混合标样的 XRD 分析平行测定 3 次,分别计算获得ρ1、ρ2、ρ3,取算术平均值。基于线性回归法,以 CaSO4·1/2H2O 质量百分含量 X 对相对衍射峰强度ρ作 CaSO4·2H2O 与 CaSO4·1/2H2O 混合标样的 X-ρ定标曲线,如图 1。 6.2.2.2 硫酸钙半水化合物和无水硫酸钙混合样的定标曲线: a) 将硫酸钙半水化合物用玛瑙研钵研细;将无水硫酸钙纯粉体以 5 ℃/min 的升温速率加热至800 ℃,保温 2 h 后,随炉冷却至室温,用玛瑙研钵研细; b) 同 6.2.2.1b),所得 XRD 谱图应分别符合 ICDD 的 PDF 粉末衍射卡 No.41-0224(CaSO4·1/2H2O)和 No.37-1496(CaSO4),应无其它晶相峰和明显的非晶相峰; c) 同 6.2.2.1c)配制一系列的 CaSO4与 CaSO4·1/2H2O 的混合标样; d) 同6.2.2.1d)获得各混合标样的XRD谱图,显示出CaSO4·1/2H2O的(4 0 0)衍射峰(2θ=29.7°) 的积分面积??CaSO4.1/2H2O,CaSO4的(0 2 0)衍射峰(2θ=25.4°)的积分面积??CaSO4,按式(2) 计算各混合标样中 CaSO4·1/2H2O 的相对衍射峰强度?; ρ=??CaSO4.1/2H2O??CaSO4.1/2H2O+??CaSO4 ·································································(2) e) 同 6.2.2.1e),以 CaSO4·1/2H2O 质量百分含量 X 对相对衍射峰强度ρ作 CaSO4与 CaSO4·1/2H2O混合标样的 X-ρ定标曲线,如图 1。 6.2.3 测定程序 6.2.3.1 取 6 g 样品用玛瑙研钵研细,按 6.2.2 测定样品的 XRD 谱图,谱图中主相的衍射峰应符合 ICDD的 PDF 粉末衍射卡 No.41-0224(CaSO4·1/2H2O)。杂质相除 CaSO4·2H2O 或 CaSO4外,应无明显的其他晶相衍射峰和非晶相衍射峰存在; 6.2.3.2 样品分三次检测,样品中 CaSO4·1/2H2O 含量测试:按扫描速度 0.2°/min,2θ分辨率大于 0.02°, 扫描范围 2θ:8.5°~30.2°获得样品的 XRD 谱图。使用 X 射线衍射仪的操作软件去除干扰背景,给出CaSO4·1/2H2O 的(4 0 0)衍射峰(2θ=29.7°)的积分面积??CaSO4.1/2H2O和 CaSO4·2H2O 的(0 2 1)衍射峰 (2θ=20.6°)的积分面积??CaSO4.2H2O或 CaSO4 的(0 2 0)衍射峰(2θ=25.4°)的积分面积??CaSO4,分别计算ρ1、ρ2、ρ3,取算术平均值,并带入 X-ρ定标曲线中得出 CaSO4·1/2H2O 的质量百分含量 X; 6.2.3.3 给出 CaSO4·1/2H2O 的(4 0 0)衍射峰(2θ=29.7°)的积分面积??CaSO4.1/2H2O和 CaSO4·2H2O 的(0 2 1)衍射峰(2θ=20.6°)的积分面积??CaSO4.2H2O和 CaSO4的(0 2 0)衍射峰(2θ=25.4°)的积分面积??CaSO4,分别带入(1)式和(2)式计算出混合标样中 CaSO4·1/2H2O 相较 CaSO4·1/2H2O 和 CaSO4·2H2O 混合相的相对衍射峰强度ρ1和混合标样中 CaSO4·1/2H2O 相较 CaSO4·1/2H2O 和 CaSO4混合相的相对衍射峰强度ρ2,并根据对应 X-ρ定标曲线中得出 CaSO4·1/2H2O 相较 CaSO4·1/2H2O 和 CaSO4·2H2O 的质量百分含量 X1 和CaSO4·1/2H2O 相较 CaSO4·1/2H2O 和 CaSO4的质量百分含量 X2,CaSO4·1/2H2O 在混合物中的质量百分含量 X按式(3)计算。 ?? =??1×??2/[(??1+??2)?(??1×??2)]·············(3) 6.3 钙、硫原子比 用50 mL 2%稀硝酸溶解供试硫酸钙半水化合物样品10mg,钙、硫元素含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 四部)通则中0411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原子光谱法进行测定,相应的原子数量比由二者的含量计算而得。 6.4 元素含量 6.4.1 微量元素含量 用50 mL2%稀硝酸溶解供试硫酸钙半水化合物样品10mg,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 四部)通则中0411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原子光谱法进行测定。 6.4.2 重金属元素总量 用50 mL2%稀硝酸溶解供试硫酸钙半水化合物样品10mg,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 四部)通则中0821的重金属检查法进行测定。 6.5 化物压缩强度 6.5.1 测试器具 测试器具如下: ——恒温恒湿箱; ——由不锈钢制成的模具、端板、脱模杆和 C 型夹或能将模具和端板夹在一起的其它装置,或能制成高度(12.0±0.1)mm,直径为(6.0±0.1)mm 的圆柱体试样的其它装置; ——240 目金刚砂纸; ——一块平板; ——脱模剂; ——用于混合水化物的容器; ——能施加并测量至少 4kN 压力的试验机,有记录负载与十字头位移关系的装置; ——数显卡尺,精度 0.01mm。 6.5.2 试验条件 试验开始前,混合容器及实验设备在(37±0.5)℃下至少保持2h,试验在(37±0.5)℃下进行。 6.5.3 试验步骤 按以下步骤进行试验: a) 如需要,模具内表面及两块板向内表面可涂抹少许脱模剂; b) 将模具置于一块端板上; c) 把已称量的硫酸钙半水化合物倒入容器中,按照生产厂说明书加入所需量的去离子水,混合搅拌均匀成面团状水化物。 d) 在 120 s 内,将面团状水化物填入模具各孔,稍有过量,然后将第二块端板放在模具上方; e) 将端板与模具用 C 型夹压在一起,约 2h 后,移开夹具及端板; f) 将模具的两个端面贴在下衬金刚砂的平板上来回打磨,以磨平模具内水化物各个圆柱体的两个端面。用脱模杆将水化物圆柱体从模具中脱出。最终获得至少 5 个高度(12.0±0.1)mm,直径为(6.0±0.1)mm 的圆柱体试样; g) 试样在温度为(37±0.5)℃、相对湿度≥90%的环境中放置 24h,然后进行压缩强度测定; h) 用数显卡尺测量每个圆柱体试样垂直于中心轴的至少三个截面的直径,取平均直径计算试样的横截面积;将试样放在试验机样品台上。开动试验机在 0.05 mm/min~2mm/min 的范围内用恒定的压缩速率测量样品的应力-应变曲线,当试样断裂时停机; i) 对每个试样重复 g)操作。 6.5.4 结果判定 6.5.4.1 对每个试样,记录断裂前所施加的最大应力,即得水化物压缩强度σ,按式(4)计算。 σ=??/??·································································(4) 式中: σ——水化物压缩强度,单位为帕斯卡(Pa); F——最大压力,单位为牛(N); A——横截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 6.5.4.2 判断标准: a) 若 5 个试样中,至少有 4 个试样的压缩强度符合其技术说明书提供的指标要求,则进一步计算得到该 5 个试样的平均压缩强度和标准偏差,如仍符合其技术说明书提供的指标要求,则该产品合格; b) 若仅 3 个试样符合要求,则需重新试验 5 个试样,若这 5 个新试样满足 a)中规定的要求,则该产品合格,否则该产品不合格。 6.6 固化时间 6.6.1 试验器具 试验用针入度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杆及针的总重量为 300 g±1 g; ——刻度尺:刻度精度为 0.1 mm; ——洁净、干燥的环形模具:由耐腐蚀、不吸水材料制成; ——方形玻璃底板:100mm×100 mm; ——维氏针:针尖部为平坦的圆形,截面直径为(2±0.1)mm; ——环形模具:满足 6.6.3 的测试需求。 6.6.2 试验环境 试验应于(23±2)℃,相对湿度(50±10)%的环境下进行。试验前,试验设备及材料均应放于试验环境中5h~6h。 6.6.3 试验步骤 当针接触玻璃底板时,调整针入度计的刻度尺,使针接触底板时读数为0。按6.5.3 c)调和材料,倒入环形模具中至微溢,刮平表面。待调和物开始凝固时,放下针,直至接触调和物表面,然后轻轻松开针,让其在自重下针入混合物中。每隔15s重复此操作,每次针入后将针擦净,并移动试样,使各针入部位至少相距5 mm,以防同一部位针入两次。针入部位与模具边缘也至少相距5 mm。从调和结束后开 始计时,直到压痕不再出现的时间即为固化时间。 6.6.4 结果判定 测试3次,若3次试验结果都符合产品技术说明书提供的指标,则判定为合格。 6.7 水化物降解性 按照GB/T 16886.14规定的方法进行。 6.8 生物相容性 根据硫酸钙半水化合物的预期用途,按照GB/T 16886.1的要求进行生物学评价。 7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7.1 标志 产品的包装物上至少应有下列标志: ——生产厂商的名称、地址、电话; ——产品名称、商标、型号; ——批号; ——净重; ——生产日期。 7.2 包装 7.2.1 产品应该包装在密闭、防潮的容器中。容器材料应无毒,不污染和影响产品的性能,包装容器应具有正常搬运或贮存期间不损坏、不破裂的性能。 7.2.2 包装上标志齐全,外包装上应注明符合 GB/T 191 规定的“防潮”“防震”“远离有害物”质等字样或标志。 7.2.3 每个包装应附检验合格证和使用说明书,使用说明书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编写,还应包括 以下内容: ——产品的用途; ——产品的性能; ——注意事项。 7.3 运输和贮存 7.3.1 运输时应避免受潮,合理装卸并小心轻放。 7.3.2 产品应贮存于清洁、干燥、无有害物质的室内。 8 质量保证要求 制造商应有相应的质量保证体系,应符合YY/T 0287的要求。

Calcium sulfate hemihydrate for surgical implants

ICS
11.040.40
CCS
C358
发布
2023-12-04
实施
2024-05-04

本文件规定了内窥镜弯曲组件(以下简称“产品”)的型号/规格命名、产品结构、材料、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质量承诺。 本文件适用于内窥镜用弯曲组件的生产和检验。

Endoscope bending components

ICS
11.040.30
CCS
C358
发布
2023-12-01
实施
2023-12-16

本文件规定了活检钳和圈套器组合器具的类型、结构、使用条件、操作流程、注意事项和维护管理。

Specification for use of biopsy forceps and loopers combinations

ICS
11.040.01
CCS
C358
发布
2023-11-30
实施
2023-12-01

本文件规定了艾灸仪的主要参数、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等内容。

Moxibustion instrument

ICS
11.040.01
CCS
C358
发布
2023-11-30
实施
2023-12-01

本文件规定了微流体抗体筛选装置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文件适用于微流体抗体筛选装置的生产及质量规范。

Microfluidic Antibody Screening Device

ICS
11.040.99
CCS
C358
发布
2023-11-23
实施
2023-12-08

本文件规定了线粒体膜电位检测技术规范的术语和定义、加工设施、原料要求、加工要求、加工管理、加工记录。 本文件适用于线粒体膜电位检测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 Detection

ICS
11.040.01
CCS
C358
发布
2023-11-23
实施
2023-12-08

本文件规定了冷藏装置试剂盒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文件适用于冷藏装置试剂盒的生产及质量规范。

Refrigeration unit kit

ICS
11.040.99
CCS
C358
发布
2023-11-23
实施
2023-12-08

本文件规定了动态空气消毒机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使用说明书、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文件适用于动态空气消毒机。

Dynamic air disinfection machine

ICS
11.080.10
CCS
C358
发布
2023-11-21
实施
2023-12-06

本标准规定了洗板机的校准方法和校准结果等。

Calibration method for Microplate Washer

ICS
17.060
CCS
C358
发布
2023-11-17
实施
2023-11-18

本文件规定了毫米波治疗仪的概述、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使用说明书及包装、运输、贮存。

Millimeter wave therapy device

ICS
11.040.60
CCS
C358
发布
2023-11-16
实施
2023-11-16

本文件规定了射频美容仪的质量分级及“领跑者”评价的基本要求、评价指标分类和评价指标要求、质量分级。 本文件适用于量产的射频美容仪的质量分级及“领跑者”评价。相关机构在制定企业标准质量分级及“领跑者”评估方案时参考使用本文件。企业在制定企业标准时也参照使用。

Assessment requirements for quality grading and forerunner—Radio frequency beauty device

ICS
97.170
CCS
C358
发布
2023-11-13
实施
2023-11-13

1)范围:本标准的规定范围和适用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引用的相关标准。 3)术语和定义:定义了近红外光学定位系统、空间几何尺寸测量误差等术语。 4)产品的外观与结构:对产品的外观与结构提出了具体要求,包括两部分,主机部分的要求,产品的活动部件的要求。 5)外壳防护等级:对产品的外壳防护等级进行了规定。 6)定位系统的软件功能:对产品的软件系统进行了限定,依据产品的功能说明提出了相关要求。 7)定位系统系统的硬件功能:对产品的系统硬件功能进行了限定,依据产品的功能说明提出了相关要求。 8)电气安全性能:对产品的电气安全性能提出了相关要求,指出其参照标准及检测方法。 9)环境试验要求:对产品的环境试验要求进行了规定。 10)电磁兼容要求:对产品的电磁兼容要求进行了规定。 11)定位系统的空间位置精度:对产品的定位系统的空间位置精度提出了相关的技术指标,包括:空间几何尺寸测量误差,空间移动位置定位误差,测量稳定性,外界温度敏感度,视场范围,并给出检测方法。

Medical near-infrared optical positioning system

ICS
11.040.30
CCS
C358
发布
2023-11-01
实施
2023-12-01

1)范围:本标准的规定范围和适用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引用的相关标准。 3)术语和定义:定义了近红外光学定位系统、空间几何尺寸测量误差、测量结果一致性、空间移动位置定位误差、测量稳定性、外界温度敏感度、球形反射精度测试靶、视场范围等术语。 4)测试条件:对测试方法的测试条件提出了具体要求,包括三部分,测试环境条件的要求,稳定时间的要求、测试场地的要求、检测项目和主要检测设备的要求。 5)测试方法:对近红外光学定位系统空间位置测试方法进行了规定以及给出测试方法的过程,包括五个方面。空间几何尺寸测量误差,空间移动位置定位误差,长时间测量稳定性,外界温度敏感度,视场范围。

Near-infrared optical positioning system spatial position test method

ICS
11.040.30
CCS
C358
发布
2023-11-01
实施
2023-12-01



Copyright ©2007-2022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701825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