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50名顶级专家院士赴川建言恢复重建

2008.7.28

亲赴震区考察 掌握一手资料 凝炼报告主题

震后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一批科学家团体,7月25日在成都开坛讨论,建言献策恢复重建。50余名参会专家中包括了25名两院院士,吸引了400余名听众悉心聆听、提问。

这次名为“科学技术与抗震救灾”技术科学的论坛,由中国科学院携手四川省科协主办,成都理工、中科院成都分院、川大、成都市科协承办。许多专家在震后都长期在一线现场考察,掌握了第一手的资料素材。24日,专家们又分作两组,集中赶赴绵阳北川、德阳汉旺考察,进一步探讨、凝炼报告主题。25日举行的论坛上,院士专家们探讨了地震发生机理分析、地质灾害防治、安全建筑建设、通信技术保障等多方面问题。

[建筑篇]“弹簧”房更抗震

1根钢筋被卷成一栋楼高的“大弹簧”,周边均匀焊接好4个“小弹簧”,穿上几根梁筋后,从工厂运送到建筑工地,直接吊装到地基上,然后水泥灌浆成型——这样造出来的房子,犹如安装了弹簧,即使强震来袭,房子也不会倒。

台湾润泰集团董事长尹衍樑26日在“科学技术与抗震救灾”技术科学论坛上讲述了这种新型建筑方法。“大弹簧”学名叫 “多螺箍”,2005年获台湾创作发明奖。

尹衍樑带来的视频显示:工厂制造好成型部件,运输到工地后,由建筑工人像搭积木一样操作。

“台湾地震频发,2001年至今就发生了6次大地震。”尹衍樑介绍,一次大地震发生后,多处校舍塌陷,一楼直接“坐”了下去。所幸当时是半夜,没有学生伤亡。勘查发现,一些圈梁钢筋布局、安装不合理。建设更抗震的房子,要改变设计缺失,还应避免施工瑕疵——尽量机械化生产。

“我认为,这是未来抗震建筑的一种结构方向。”原同济大学副校长沈祖炎院士将这种设计命名为“装配式预制建筑工法”。他还对历史沿袭作出注脚:1976年以前,我国建筑大多采用苏式预制板结构,但唐山大地震中,这类房屋因结构上整体性不强,大量倒塌,此后我国更多地运用了现浇建筑结构。

沈祖炎院士认为,台湾经验既坚持了预制的规范化生产,造价低廉,又注重了缺点改善,在梁与柱、楼板与梁连接上做成现浇,增强了整体性。“多螺箍”就是增强整体性的一个设计。

目前,建设部已确定在四川建设三座“弹簧”样板小学。

[设防篇]北川建筑物将9度设防

震后各地建筑标准应几度设防,备受关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高孟潭研究员、北京工业大学周锡元院士26日在论坛上所作报告《关于地震烈度区划修订工作的说明》、《从汶川地震看区划与建筑抗震》,回应了这个问题。

周锡元院士介绍说,建国以来我国进行过5次“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域图”制定,抗震设防标准从要求建筑“裂而不倒”,到现在的因地制宜设防,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汶川特大地震打破了我国现行的抗震设防区划。高孟潭介绍,地震致使龙门山断裂带附近的基础资料发生了重大变化,地震局尽快进行了修订调整。专家们测算了断裂带南段、中段和北段的潜在发震能力:中段为汶川地震地表破裂段,长220公里,震级上限为8级;南段震级上限为7.5级;北段震级上限为7级。

高孟潭透露,根据计算,北川等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区域的建筑物抗震设计标准应为9度。

[通信篇]未来人人可打卫星电话

人类对通信的依赖,在地震中充分体现出来。“紧急时刻,千言万语也比不上一张图片、一段视频。”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所郑勇在论坛上介绍了该所科研成果“宽带无线通信应急系统”。

作为国家863计划支持的重大科研项目,这一系统已研发数年,单机支持70兆数据传输,覆盖半径达10-15公里,按120公里/小时速度移动也可正常使用,性能接近4G(我国目前使用的通信系统为2.5G,计划上马3G)。

郑勇介绍,地震刚过,他就与同事携带“宽带无线通信应急系统”赶到四川。抵达北川后,他们只花了1个小时布设设备,就联通了前线救援队和后方指挥部之间的视频指挥系统。后方电视台、报社所采用的一些画面、文字资料,也是借用该系统传输的。

目前,这一系统还未规模化生产。郑勇表示,该所已与四川省科技厅取得联系,希望在四川部署其产业化基地。

西南电子电信技术研究所李立忠研究员在他的《突出事件中的公众移动通信》中提出:我国现在使用的通信卫星技术标准已难满足需求,研制发射一颗新型通信卫星显得非常紧要。人人都可以打卫星电话,不受地面通信受损影响,应是未来我国发展应急通信的一个方向。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