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2022.12.11

  NPE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目前有血流动力学说、肺毛细血管渗透性学说和冲击伤学说三种。但较为公认是前两种。

  1.1 血流动力学说 该学说认为血液在体内转移是主要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颅内压急剧升高,脑血流量减少,造成下丘脑功能紊乱,解除了对视前核水平和下丘脑尾部“水肿中枢”的抑制,引起交感神经系统兴奋,释放大量儿茶酚胺,使周围血管强烈收缩,血流阻力加大,大量血液由阻力较高的体循环转至阻力较低的肺循环,引起肺静脉高压,肺毛细血管压随之升高,跨肺毛细血管Starling力不平衡,液体由血管渗入至肺间质和肺泡内,最终形成急性肺水肿。NPE的发生机制主要是肺循环超载和肺血管收缩[2]。本学说的核心在于:延髓是NPE发生的关键神经中枢,交感神经的激发是产生肺高压及肺水肿的基本因素,而肺高压是NPE发生的重要机制。通过给予交感神经阻断剂和肾上腺素α受体阻断剂均可以降低或避免NPE的发生进一步验证了此学说。

  1.2 肺毛细血管渗透性学说 该学说的依据是NPE患者和动物模型中肺水肿液富含蛋白质,而这一现象是无法用血流动力学说来解释的。表明血管通透性增加在NPE发生中扮演主要角色,但是机理不完全清楚。但该学说也认为在NPE的发生过程中交感神经系统起介导作用,在NPE 发生过程中,一般认为α1受体介导了肺血管通透性增加。肺血管上的α1受体与激动剂结合以后,一方面介导肺血管收缩,引起肺血管液体静压升高,增加血管滤过压,另一方面引起肺血管内皮细胞内Ca2+浓度增加,作用于细胞骨架的收缩成份,引起细胞收缩,细胞连接间隙扩大。同时通过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对细胞膜造成损伤,导致内皮细胞连接松弛和脱落,从而引起肺毛细胞管通透性增加。同时肺组织释放内啡肽、组胺、缓激肽等物质均能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

  1.3 1975年,Theodore等提出了著名的冲击伤理论(blast theory)[3],认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机体发生过度应激,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引起儿茶酚胺物质大量释放是导致NPE的重要原因。但是,随着实验和临床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人们发现,血流动力学说不能完全解释NPE的发生机制,如:在人体和动物模型中,有时NPE的发生不伴有左心房或周围血压的升高,而且肺毛细血管楔压的升高也不足以导致NPE。

  1.4 其它 有人认为肺血管微栓塞及血小板聚集会造成血管内血液凝固性增加,使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引发NPE[4]。还有学者认为NPE的发生能与淋巴管循环障碍有关,组织间隙和肺泡间充满淋巴液。由于淋巴管收缩或滤过增加,超过了淋巴系统的代偿能力,导致NPE的发生。总之,NPE的发生可能不是单一因素,而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神经、体液、生物活性因子等多因素综合改变的结果。如将上述多种学说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概括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引起全身血管收缩,机体血流动力学急剧变化,使大量液体潴留在肺组织,形成肺水肿,同时血流动力变化冲击肺毛细血管内皮,使其破坏,导致通透性增加,并且这种改变在正常肺循环压力下依然存在,并受压力变化影响更大。[1]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