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突然血糖升高病例分析

2022.3.09

病例1[1]:患者,女,61岁,右手拇指因持剪活动过度、局部酸胀乏力、活动时疼痛和压痛明显,诊断为“右拇指屈指肌腱炎”,给予泼尼松龙25 mg加1% 普鲁卡因1.5 ml做痛点封闭治疗。注射后,当日晚上解夜尿10余次,此后一直尿频量多,疲乏无力。1周后再次来院行局封治疗,见其精神萎靡、面色灰黄、消瘦。追问病史,知其原有高血糖史,尚无明显不适症状,未曾用药治疗,体重56kg左右。检验血糖为12.3mmol/L,体重52.5kg,予以停用泼尼松龙注射,转内分泌科治疗。


病例2[2]:患者,男,41岁,因“口腔血疱、皮肤出血点半月余,加重1周” 于2000年6月7日入院。入院时一般情况差,四肢及背部可见较密集的皮下出血点及散在瘀斑,舌面见一血疱,颌下可触及数个肿大淋巴结。血液检查示血糖、肝肾功能基本正常。外周血白细胞23×109/L,原始、幼稚淋巴细胞占0.43,血小板(Plt)34×109/L。经骨髓细胞学检查、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及细胞化学染色,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B细胞型。在给予输血、补充Plt、止血等支持治疗的同时于6月8日行VDLP(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泼尼松)方案化疗,化疗前3周过程顺利,肿大淋巴结逐渐回缩,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逐渐接近正常。在化疗第20天查血糖、血淀粉酶、尿糖、尿淀粉酶均正常,在化疗第22天应用左旋门冬酰胺酶1万U+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静滴。在化疗第24天下午突然出现口渴、尿多和烦躁,检查血糖及尿糖,结果示血糖最高至34.1mmol/L,尿糖(+++)。立即停止使用左旋门冬酰胺酶,并给予输注碳酸氢钠、使用胰岛素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处理,血糖水平进行性下降,口渴、尿多症状逐渐消失。7月12日停胰岛素,改为阿卡波糖维持治疗。至7月28日血、尿糖恢复正常。


一过性的药源性高血糖


药源性高血糖指药物在治疗非血糖相关性疾病时,引起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功能异常,导致胰岛素分泌绝对/相对不足或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紊乱,进而出现血糖升高、尿糖阳性[3]。药源性高血糖的特点,是在诱发药物停用后,血糖通常恢复正常或得到明显改善。


病例分析


病例1中患者既往有血糖偏高史,在本次治疗中使用激素泼尼松龙做封闭后产生代谢紊乱症状,其机制是:①糖原异生,血糖升高;②蛋白质、脂肪分解,体重急剧下降;③肾小管滤过率增加和拮抗抗利尿素作用,尿量大大增加。


病例2中该例患者应用门冬酰胺酶后突然出现严重的糖尿病症状,可能与门冬酰胺酶严重损害胰岛β细胞引起胰岛素分泌水平大幅度下降有关,在应用门冬酰胺酶前应常规检查胰腺功能及血糖、尿糖水平,若有异常,应慎用,应用过程中一旦出现血糖、尿糖升高,及时应用胰岛素替代治疗,并在降血糖的同时应用胰酶抑制药保护胰腺,避免药物诱发胰腺炎。


哪些药物会引起血糖升高?


许多药物能够引起临床显著的血糖异常(表1),但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而且有些药物可能具有多种作用机制,作用于糖代谢的多个环节引起血糖异常。


药物致血糖异常的可能机制


①药物毒性直接破坏胰岛β细胞,胰岛β细胞数量减少,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


②降低胰岛β细胞c AMP水平,或增强儿茶酚胺敏感性,抑制胰岛素的合成、分泌。


③拮抗5-羟色胺受体,降低胰岛β细胞的反应性,产生胰岛素抵抗。


④降低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影响葡萄糖的氧化利用。


⑤促进肝糖原异生,增加葡萄糖的合成。


⑥增加胰岛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⑦增加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等[4]


表1 可以引起血糖升高的药物[5]

1646810222480094.png


救治措施


①加强对老年患者、糖尿病、肝肾功能异常或正在应用胰岛素、抗糖尿病药的患者的监护。


②对上述药品用于糖尿病患者时应密切监测血糖水平,一旦发生血糖异常,应及时停药,不做特殊处理,停药后1天内血糖可恢复正常。


③血糖升高严重者,可注射胰岛素或服用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药(瑞格列奈、那格列奈)以迅速降低血糖。


④糖尿病患者应用前述药物要警惕病情恶化; 纠正低钾可改善糖耐量,故糖尿病患者最好选用保钾利尿药[6]


参考文献


[1] 刘元超,王秀娟. 药源性高血糖症[J]. 中国社区医师,2013,(10):8.

[2] 平宝红,陈琪,周淑芸,尹芳. 左旋门冬酰胺酶引起重度血糖升高一例[J]. 中华血液学杂志,2001,(02):53.

[3] 霍丽丽,邓微. 药源性高血糖[J]. 药品评价,2014,(11):13-17.

[4] Kishimoto M, Kajio H. Drug-induced diabetes[J]. Nihon Rinsho, 2007, 65(Suppl 8): 584-588.

[5] 张石革,朱建明.药品不良反应救治与防范[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321-322.

[6] 吴笑春.药源性疾病诊治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249-256.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