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肥大细胞的临床表现

2022.9.13

皮肤受累型

亦称色素性寻麻疹,此型最为常见,约占本症的90%以上。其特征是部分皮肤(易见于面部、头皮、背部等处)色素沉着,当搔抓或针刺时出现明显的寻麻疹,常为圆或椭圆形、浅或深褐色的斑疹,皮肤活检时真皮内有大量肥大细胞存在。色素性寻麻疹一般出生后即可见,但约25%出现于青春期、成人阶段。

皮肤及骨骼受累型

有些SM病例除皮肤外,还伴有骨骼损害。骨活检显示骨皮质增生,有相当可观的纤维化而呈成骨性改变。可能与肥大细胞分泌的透明质酸酶、血清素及肥大细胞有促进网状纤维形成能力有关。亦可见溶骨性病变,与肥大细胞长期浸润压迫有关,此溶骨性病变可被误诊为骨转移癌。

骨髓、肝、脾、淋巴结受累型

即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骨髓中可见大量肥大细胞增殖,肝、脾、淋巴结因肥大细胞浸润而呈不同程度的肿大。

血象

(1)常见轻~中度贫血,为正常细胞正常色素性。

(2)白细胞数增多或减少,分类时可见嗜酸粒细胞增多,与肥大细胞释放嗜酸粒细跑趋化因子有关,嗜碱粒细胞、单核细胞亦可增多。白细胞减少者可见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3)血小板数正常或减少。

(4)成熟红细胞形态学大致正常。

骨髓象

(1)增生明显活跃。

(2)粒系细胞百分率正常或减低,常见嗜酸粒细胞增多。

(3)出现数量不等的异常形态的肥大细胞,常>20%,成堆分布,有幼稚型、成熟型及破碎型。胞体大小多在18~20nm之间,但30~40nm者亦可见到,多呈圆形、椭圆形、少数不规则形、钝棱形及鱼钩状,胞膜呈撕裂状者较易见到。胞质呈淡粉或淡蓝色,内有多数暗紫红色、较粗大的嗜碱性颗粒,可见吞噬红细胞、白细胞现象。胞核相对较小,呈圆形、椭圆形、哑铃状,双核乃至三核、分叶状核均可见到,染色质较细,有的可见核仁。

(4)巨核系细胞常减少。

(5)成熟红细胞形态大致正常。

(四)SM合并肥大细胞性白血病

在前述SM的基础上,外周血中出现肥大细胞达30%以上。导致白细胞总数增高而成为肥大细胞性白血病。骨髓中肥大细胞百分率常>50%,粒、红、巨核系细胞明显减少。约4%~5%的SM患者发展成为肥大细胞性白血病,预后差,生存期约为3~9个月。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