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血栓的前世今生

2021.6.19

近来天气转凉,各种老年疾病伴随着降温接踵而至。由于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大,冬季成为血栓的高发季节。那到底什么是血栓呢?今天我们就讲一讲血栓的前世今生。

 

什么是血栓

 

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发生凝固或有沉积物形成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在此过程中形成的血凝块或沉积物称为血栓。

 

根据血栓发生部位及成分,血栓又可分为:

 

白色血栓,又称灰色血栓、动脉血栓,珊瑚状,与血管壁结合十分紧密,通常发生在血流较急的动脉内。

 

红色血栓,又称凝固性血栓、静脉血栓,其弹性较好但容易脱落,通常发生在血流缓慢处或淤滞于静脉内。

 

血小板血栓,由大量血小板凝聚成团块,多见于微血管。

 

微血栓,主要存在于前毛细血管、小动脉、小静脉内,只可见于显微镜下。

 

混合血栓,由头体尾三部分组成,由白色血栓及红色血栓共同组成,可发生在动脉、静脉或心脏腔内。其头部往往黏附于血管壁,形成附壁血栓,常见于二尖瓣狭窄、房颤及脑动脉瘤人群。

 

血栓的形成

 

血管壁的损伤血栓壁受损后,血小板止血作用被激活从而发生黏附、聚集及释放反应,由此形成血小板血栓。另外,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可激活内外源凝血系统,使局部形成血栓。

 

血流状态及血黏度当血液黏度增加、血流缓慢时,血小板分布于内皮细胞边缘,易黏附聚集形成血栓;另外某些血液黏度增高是由于纤维蛋白原及球蛋白增高所致,此时红细胞变形性下降,有利于血栓的形成。

 

血液成分的改变血小板的改变、凝血因子的异常、及纤溶活性降低均可引起血栓形成。部分血细胞如白细胞由于其黏附作用,也可促进血栓的形成;红细胞数量增加可导致全血黏度增加,其促进血小板黏附聚集也有利于血栓的形成。另外,患者血浆蛋白质脂类增多,亦可引起血黏度增高,导致血栓形成[1]。

 

血栓的治疗

 

临床中常将抗凝药、抗血小板药及去纤药用于抗栓治疗,用纤溶促进剂进行溶栓治疗。

 

抗栓治疗中常用的抗凝药物为肝素(即普通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及口服抗凝药。国内常应用的口服抗凝药以华法林为代表。常用的溶栓药物有阿替普酶、替奈普酶、瑞替普酶及重组人尿激酶原等[2]。

 

由于老年人血液循环较慢且血管较硬、较脆、缺少弹性,加之冬季气候干燥,当受到寒冷刺激,极易形成血栓。预防血栓发生,首先需要积极控制原发疾病,将血压、血脂、血糖控制在适宜范围内,不作“三高人士”。另外,老年人需要适量运动,避免久坐,当然散步时注意保暖,保护好脆弱的脑部血管。最重要的一点,当使用抗栓药物时务必谨遵医嘱,药物的错误应用可造成出血并发症,得不偿失!

 

了解血栓形成的机制,有助于我们做好源头预防。只有认真对待相关的因素,消除血栓成因,才能拥有一副健康的好身体。

 

【参考文献】

 

[1]李家增. 血栓形成机制[J]. 临床内科杂志, 2004, 21(12):793-795.

 

[2]赵亚红, 万丽丽.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观察[J]. 中国现代医生, 2016, 54(23):33-35.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