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输血风险性及其对策(一)

2021.6.04

输血是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抢救和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任何一种治疗措施都是有风险的,临床输血亦不例外。输血的风险性主要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二是输血相关疾病的传播。输血可以引起部分受血者出现程度不同的输血反应,也可能将某些严重疾病经输血传播。因此,预防和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和输血相关疾病的发生,已经成为临床医师和输血医学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和研究课题。

一、 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和输血结束后,受血者发生的用其原有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1]。输血不良反应按发生的时间分为即发反应和迟发反应:前者指输血当时或输血后24小时内发生的反应;后者指在输血24小时后、几天,甚至十几天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不良反应按发生的原因可分为免疫性反应和非免疫性反应。

由免疫介导的急性输血反应有:急性溶血反应(AHTR)、过敏性反应、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荨麻疹等;由免疫介导的迟发性输血反应有:迟发性溶血反应(DHTR)、输血相关移植抗宿主病(TA-GVHD)、输血后紫癜(PTP)等。

非免疫介导的急性输血反应有:细菌污染所致的发热反应、循环超负荷所致的充血性心衰、大量输血所致的高钾、柠檬酸中毒所致的低血钙症、体温降低、气栓等;非免疫介导的迟发性输血反应有:长期输血所致的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和血栓性静脉炎等[2]。

由于人类具有复杂的血型抗原系统、白细胞抗原系统、粒细胞、血小板特异性抗原系统以及血浆蛋白抗原系统等,使得输血免疫反应成为输血不良反应中最常见问题,亦使得输血免疫反应成为输血治疗中的严重问题。

二、 输血相关疾病 

输血相关疾病[1]备受关注,也是输血工作者讨论和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认定的经输血传播的病毒包括:甲型肝炎病毒(HAV), 乙型肝炎病毒(HBV), 丙型肝炎病毒 (HCV), D型肝炎病毒 (HDV), G型肝炎病毒/GB-C病毒 (HGV/GBV-C), HIV-1/2, 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I和II型(HTLV-I/II), 巨细胞病毒(CMV), Epstein-Barr 病毒(EBV), TT 病毒(TTV), 人类疱疹病毒 6型(HHV-6)和人细小病毒 (HPV-B19)。经输血传播的细菌有:梅毒螺旋体,耶尔森菌, 葡萄球菌,链球菌等。一些寄生虫,如疟原虫、克氏锥虫和田鼠巴贝虫也可经输血传播。另外新近出现的E型肝炎病毒 (HEV), 人疱疹病毒8型(HHV-8), Lyme's螺旋体,Creutzfeldt-Jakob 病(CJD)和变异 CJD (vCJD) 病原体以及西尼罗河病毒(WNV)和猴痘病毒包括新发生的SARS病毒等都有经输血传播的危险。在已知通过血液传播的疾病中,最严重的、也是危害最大的是艾滋病和肝炎。

三、 输血风险性概率及发生原因 
 

 


每1百万单位输注,风险发生频率

风疹样反应(Urticarial reactions)

10-20000

发热反应(Febrile reactions)

5-10000

血小板细菌污染(Bacterial contamination, PLT)

100-1000

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

50-100

错误输注(Mistransfusion)

83

HBV(Hepatitis B)

16

HCV(Hepatitis C)

10

ABO相关急性溶血反应(ABO-related fatal acute hemolytic reaction)

1.7

HIV传播(HIV transmission)

1.5

红细胞细菌污染(Bacterial contamination,RBCs)

1

 

引自:AuBuchon, Tranfusion 1997

在美国,主要的输血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如上表所示。由此可以看出,血型问题、细菌污染问题以及病毒感染问题是输血风险性的重点。WHO资料显示,全世界每年增加的560万名艾滋病带菌者中有5~10%的艾滋病感染是因为输注含有HIV病毒的血液和血液制品引起的。美国因输血引起的AIDS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1.7%。有资料显示,约90%的丙肝是由输血引起的,并且大部分的输血后肝炎与丙型肝炎有关[3]。调查发现在我国献血者人群中抗-HCV流行率为1%左右。然而输血后丙型肝炎的慢性化率高达80%,这也是我国肝癌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4]。WHO的另一项研究显示,乙型肝炎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普遍流行,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携带者超过10%[5]。目前,我国每年临床用血量约为1000多万单位。经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可见一斑。

引起输血传播传染病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点:
一是筛检技术灵敏性、特异性的问题,使血液中的病毒漏检;
二是病毒处于窗口期阶段,检测技术不能测出;
三是许多已知病原体未能实施常规筛检以及一些新出现的病毒和存在的未知病原体均不能做到及时筛查。

在血液采集、制备及用于输注治疗过程中,因各种原因所致,使血液或血液成分被细菌污染了,受血者即可发生严重的细菌污染输血反应。细菌污染以及错误输注、血型问题大都是由于操作不当,未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或操作人员疏忽大意造成的。

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是由于输注了血型不合的血液,引起受血者体内红细胞抗体与抗原结合,发生红细胞破坏而出现的严重输血反应。由于血型血清学技术的发展,临床工作中,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病例已很少发生。

引起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主要原因是血液中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引起的免疫反应。尤其是与多次输血或妊娠有关。在血液保存期间,白细胞可产生白细胞介素,这些因子能刺激体温中枢而发热,同时也可以激活补体,引起免疫反应。

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主要是在对免疫功能低下或接受器官移植、骨髓移植的患者进行输血治疗时,植入的细胞与受血者外来的组织发生反应,破坏患者的免疫组织,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

临床上大量输血治疗时,由于短时间内(24小时)输入患者循环血量相当的血液时,可以发生一系列输血不良反应。常见的有循环超负荷,尤其对老年或儿童,引起肺水肿、心衰;还可以发生电解质、酸碱失衡,血钾、血氨、磷酸盐增加,pH值降低;因大量库存血的输入,也可以发生凝血机制障碍,发生全身出血倾向,枸橼酸盐中毒等。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