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微生物检验-血清学试验

2019.4.16

血清学试验是根据抗原与相应的抗体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在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原理,用已知抗体或抗原来检测未知抗原或抗体。因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抗原或抗体检测时一般都要采用血清,故体外的抗原抗体反应亦称为血清学试验或血清学反应。血清学试验包括血清学鉴定和血清学诊断。血清学鉴定即用含已知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诊断血清)去检测患者标本中或培养物中的未知细菌细菌抗原,以确定病原菌的种或型。血清学诊断是指用已知抗原检测病人血清中的相应抗体,以诊断感染性疾病的方法。血清学试验是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重要方法之一。血清学试验基本类型包括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和补体结合反应等。

一、凝集反应
   颗粒性抗原(细菌、红细胞、乳胶等)与相应抗体可发生特异性结合,在一定条件下(电解质、pH、温度、抗原抗体比例适合等)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小块,称为凝集反应。参与反应的抗原称凝集原,抗体称为凝集素。凝集反应可分为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两大类。

 


(一)直接凝集反应
  直接凝集反应指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直接结合出现的凝集现象。
1. 玻片凝集试验
是一种定性试验。用己知抗体(诊断血清)测未知抗原,适用于细菌的鉴定或分群(型)等。方法是取已知抗体(诊断血清)滴加在载玻片上,直接从培养基上刮取待检菌混匀于诊断血清中,数分钟后,如出现细菌凝集成块或肉眼可见的颗粒,即为反应阳性。自临床初分离的细菌中,有些细菌表面含有某种表面抗原(如伤寒沙门菌的Vi抗原和志贺菌属的K抗原等),这些抗原能阻止菌体抗原(O抗原)与相应抗体发生凝集反应,从而导致错误的判定。此时应将菌悬液于100℃中隔水煮沸(Vi抗原100℃30min 、 K抗原100℃ 1h),待细菌表面抗原破坏后,再进行试验。
  凝集试验简便、快速、特异性强,常用于沙门菌、志贺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霍乱弧菌、布氏杆菌、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及链球菌等的鉴定。

2.试管凝集试验
为半定量试验。用等量抗原(细菌)悬液与一系列递倍稀释的抗血清混合,37℃保温4h后放室温或4℃冰箱过夜,观察结果。根据每管内抗原的凝集程度判定血清中抗体的相对含量。以血清最高稀释度仍有明显凝集现象者,为该血清中抗体的凝集效价,以表示血清中抗体的相对含量。
本法常用于测定免疫血清的效价、抗原的凝集性能;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检测受试者血清中有无某种特异性抗体及其相对含量。如诊断伤寒、副伤寒的肥达反应、诊断布氏杆菌病的瑞特反应等。

(二)间接凝集反应
  是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吸附于某种与免疫无关一定大小的颗粒载体表面,制成致敏载体,再与相应抗体或抗原作用,在电解质存在的适宜条件下,被动地使致敏载体凝集,称为间接(或被动)凝集反应。

  可用红细胞、聚苯乙烯乳胶、活性炭等颗粒作载体,分别称间接血凝、间接乳凝、间接炭凝试验。由于载体颗粒增大了可溶性抗原的反应面积,当颗粒上的抗原与少量抗体结合后,就能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故可提高反应的敏感性。常用间接凝集反应来测定待检血清中细菌、病毒、螺旋体、寄生虫等抗原及自身抗体。间接凝集反应又可分为如下3种。

正向间接凝集试验
即将已知可溶性抗原吸附于载体颗粒上,然后与相应抗体结合产生颗粒凝集现象,用以检测未知抗体。

反向间接凝集试验
是将已知抗体吸附于载体颗粒表面,以检测相应可溶性抗原的凝集反应。适用于可溶性和颗粒性抗原的检出,如反向间接血凝试验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及甲胎蛋白,协助诊断乙型肝炎和原发性肝癌。从食品中检出肉毒毒素和葡萄球菌肠毒素等。

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是将已知抗体或可溶性抗原先与被测的抗原或抗体混合,然后加入有关抗原或抗体致敏的载体颗粒,如已知抗体或可溶性抗原与被测的抗原或抗体相结合,则不出现颗粒凝集现象。故也可称为正向间接凝集抑制试验或反向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协同凝集试验
协同凝集反应属于间接凝集反应的一种类型。它所用的载体是含SPA(葡萄球菌A蛋白)金黄色葡萄球菌。 SPA能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血清中IgG类抗体的Fc段结合,IgG的Fc段与SPA结合后,IgG的两个Fab 段暴露于葡萄球菌菌体的表面,并仍保持正常的抗体活性,当结合于葡萄球菌表面的已知抗体与相应细菌、病毒或毒素抗原接触时,则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方法简便、快速、敏感性高,易于观察结果,已广泛用于细菌的快速鉴定和分群(型),如脑膜炎奈瑟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布鲁氏菌、沙 门菌及志贺菌等细菌。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