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临床输血解答

2021.5.25

1、什么是大量输血?

    大量输血(massive transfusion)指 24 h 内给成年人输注超过 20U 红细胞;或输注血液制品超过患者自身血容量的 1~1.5 倍;或 1h 内输注血液制品 > 50% 自身血容量。

2. 一个单位的血小板是多少毫升?

    浓缩血小板是由全血制备,以单人份全血(200 mL 或 400 mL 全血)经离心法提取的较纯的血小板制品。200 mL 全血制备的血小板含量为 1 个单位(约 20~25 mL)。
3. 一个单位的冷沉淀是多少毫升?

    200 mL 血液可提取 1 单位血浆,1 单位新鲜冰冻血浆在 4℃ 融化后的沉淀物质为 1 单位冷沉淀。冷沉淀一般一袋是 1 个单位,一袋规格约 20-30 mL。

4、严重创伤的输血策略是什么?

   1. 紧急同型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进行紧急抢救时,输血科接到紧急配血样本后,应立即进行 ABO、RhD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15~30 min 内提供第一袋(2U)同型相合性的红细胞。

   2. 成人创伤患者伴大出血或有大出血风险的应首先经验性使用 1:1 的血浆和红细胞悬液,需要考虑早期使用血小板。

   3. 对于严重创伤合并大出血的患者,需要紧急启动 MTP。早期 MTP。

方案一:红细胞、FFP、血小板考虑按 6:4:1 输注,即相当于我国 12U 红细胞:800 mL FFP:1U 血小板。

方案二:红细胞、FFP、血小板考虑按 1:1:1 输注,即相当于我国 1 U 红细胞:100 mL FFP:1U 血小板,三者均是从 200 mL 全血分离。

   尚无足够证据证明哪个方案更优,应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时调整血液成分的输注量。

5、大抢救时可以几路同时输血吗?如果可以,发生输血反应怎么判断处理?

   带着这个问题,特地去请教了本院的手术室护士长和输血科科长。

   手术室护士长认为,在紧急抢救失血性休克时,临床最常采取的是双通路静脉输液输血通道,一条专门用来加压输血,一条快速补液、用药。

   输血科科长认为,只要交叉配血结果阴性,原则上是可以同时开放两条输血通路进行快速输血的。

   为避免发生输血反应时难以判断,临床可采取双静脉通路错峰输血的方法。因为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要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也就是说,输血前后,都要用生理盐水冲管。

    为保证快速输血,在这一条输血管冲管时,另一条静脉通道可快速跟进输血,以争取抢救时间,尽快补充血液。

6. 同时输入两种血制品,应该先输哪一种?

   临床常用的成分血包括冷沉淀、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普通冰冻血浆、红细胞等。

  《实用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与图解》提到:同时输几种血制品时,应先输血小板。

   备注:一般认为,血小板功能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而下降,要求取回后应立即输注。血小板应在取出后 30 min 内输完,未输入前持续轻微晃动,但切忌剧烈摇动,以防血小板损伤,并以病人可耐受的最快速度输注,以便迅速达到一个止血水平。

7. 冰冻血浆和去白悬浮红细胞,先输哪一种?

   按照血液成分离开输血科的保存环境状态下,有效成分失活快慢来说,一般输注顺序是血小板→冷沉淀→血浆→红细胞。

8、同时需输多品种的血液时如何排序?
   同时需输多品种的血液时,应首先输入成分血(尤其是浓缩血小板),其次为新鲜血,最后是库存时间长的血。

9、紧急抢救时,最常用的加压输血怎么做?
   抢救失血性休克,应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道,用 14~18 G 针头,保证通畅输血输液,有条件的医院建立中心静脉通道。加快输血方法是加压输血,加压输血应在采用专门设计的加压输血器或血泵。若没有加压输血设备可选用以下方法之一:

   1. 将血压计袖带围绕血袋,然后打气使袖带充气胀起来,便可起到加压的作用。

   2. 把血袋卷起来用手挤压是一种较为简便的加压方法,但血袋内的空气必须很少。

10、大量输血的血液加温问题如何解决?
   1. 一般输血不需加温。如输血量较大时可加温输血的肢体以消除静脉痉挛。需要加温的情况为:大量快速输血,成人大于 50 mL/(kg.h);婴儿换血;患者体内有强冷凝集素等,则可遵医嘱给血液加温。
   2. 血液加温应在专用血液加温器中进行,不得在装有热水的容器中加温。加温血液必须有专人负责操作并严密观察。

11、大量输血,如何掌握输血速度?
   1. 急性大量失血需快速输血时,输血速度可达 50~100 mL 每分钟;

   2. 输血仍要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输血开始前 15 分钟要慢(2 mL 每分钟)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若无不良反应,在根据需要调整速度。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