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鲟鱼性别特异性分子标记开发方面取得新进展

2021.12.16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鱼类生殖发育与细胞工程研究团队通过对施氏鲟雌雄群体进行基因组重测序以及比较分析,筛选到施氏鲟雌性性别特异性DNA片段,并通过引物设计和群体验证,表明所获得的雌性性别特异性DNA分子标记在鲟科鱼类中具有通用性。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在国际期刊《Genomics》(2021年影响因子为5.736)发表。

image.png

  鲟鱼个体大、初次性成熟时间长,但未成熟鲟鱼雌雄个体之间没有明显的第二性征,早期从形态上无法辨别雌雄。此外,经济型鲟鱼(施氏鲟、俄罗斯鲟和杂交鲟等)加工的鱼子酱富含人体必需氨基酸、多种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等物质,营养价值极高,享有“黑色黄金”的美誉。因此,依照雌雄性别分别进行集约化养殖或一定性别比例进行饲养,可以减少饲养过多雄性个体造成的资源浪费,节约养殖成本。此前其他科研人员通过ISSR、AFLP、RAPD和RAD等不同分子标记技术检测西伯利亚鲟、俄罗斯鲟、小体鲟、意大利鲟、湖鲟、波斯鲟和欧洲鳇、施氏鲟和中华鲟等鲟科鱼类的雌雄个体基因组差异,都未能检测到鲟鱼的性别特异性DNA分子标记。

  长江所鱼类生殖发育与细胞工程研究团队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雌雄特异性k-mers、含有特异性k-mer的reads进行序列组装,并对组装后的序列进行过滤、对获得候选特异性片段设计引物进行群体验证,最后获得了雌性性别特异性DNA分子标记在施氏鲟、达氏鳇、中华鲟、达氏鲟、欧洲鳇、闪光鲟、俄罗斯鲟、西伯利亚鲟、小体鲟、大杂(达氏鳇♀×施氏鲟♂)和西杂(西伯利亚鲟♀×施氏鲟♂)等鲟科鱼类中具有通用性。该研究结果不仅为监测野生鲟鱼种群性别比率及养殖鲟鱼性别鉴定提供技术手段,而且也为鲟鱼性别决定机制研究提供了基础,将对提高鲟鱼性别鉴定准确度,提早鲟鱼性别鉴定年龄,助推鲟鱼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