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警惕肿瘤和心脏病“结伴而行”

2021.6.19

随着肿瘤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改善。然而,长时间以来并未受到关注的一名“隐形杀手”却渐渐浮出水面,它就是“肿瘤心脏病”。在大多数人眼中,肿瘤和心脏疾病二者互不相干,但事实上,它们同流合污,共同作恶,近年来,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致死率与日俱增,心血管疾病目前已成为癌症生存者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在治疗肿瘤过程中常用的放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药物和射线,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对自身正常细胞产生损伤,而心肌细胞由于不具备再生能力,因此在受到肿瘤治疗损伤后,会造成心血管毒性,尤其是随着治疗程度的深入,毒性累积从而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常见并发症包括心肌缺血、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肌炎以及心力衰竭等。
 

因此,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对心脏毒性的监测在预防和治疗肿瘤相关心脏疾病中尤为重要,常用的检测手段包括超声心动、核素心脏成像、心脏磁共振以及外周血心脏标志物。其中外周血心脏标志物以其准确、可重复性好、敏感性高等优势被广泛应用,包括肌钙蛋白I、BNP、NT-proBNP等,用于心衰筛查、诊断和鉴别诊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那么,哪些患者需要接受心脏标志物的检测呢?临床上对于所有接受具有心脏毒性作用的化疗方案的患者,应在化疗起始前、化疗中及化疗后接受左心功能评估;对于发生心脏毒性事件的患者,应长期监测新功能;对于儿童及接受高剂量蒽环类药物的肿瘤患者,应终生接受心脏功能监测。

 

肿瘤心脏病学也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在心血管学科与肿瘤学科飞速发展的时代应运而生,从而对肿瘤患者诊疗中的心血管毒性进行评估,做到早监测、早发现、早治疗,从而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

 

【参考文献】

1.   钟久昌. 肿瘤心脏病学科的过去、现在与将来——机遇和挑战[J]. 药学进展, 2018, 42(07):10-11.

2.   夏云龙, 张运. 萌芽中的肿瘤心脏病学:机遇与挑战[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7, 45(3):182-185.

3.   Lestuzzi,C. Cardioncology,oncocardiology. Are we barking up the wrong tree?[J].2013,2(2).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