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

2023.3.07

  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

  (1)抗凝疗法:抗凝治疗不能完全防止冠脉血栓的形成,其重要作用近年来有人认为是可防止梗死面积的扩大,或减少下肢静脉血栓与心腔内附壁血栓的形成,因而也减少了动脉梗死的并发症。但由于早期活动的倡导和住院时间的缩短,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导致肺梗塞的发生率已大为减少,因此,抗凝治疗在我国并不列为常规,尤其在老年经常伴有多种内科和神经科严重疾病,更应采取慎重态度。

  ·注射抗凝剂:常用的为肝素,可阻断凝血机制,它与抗凝血酶原结合,加强抗凝血酶的效率来中和某些激活的凝血因子。一般采用静注50—75mg,1/6—8h;或75—100mg(注射于腹壁、大腿外侧皮下注射,1/8—12h;还在上述静脉使用肝素的第2天改为50mg皮下注射,2/d,连续7—10/d。在使用肝素时应以凝血时间保持在应用前对照的2—2.5倍为宜。

  (2)抗血小板治疗:血小板激活是冠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活化,能阻止血小板参与血栓的形成过程,可降低AMI患病率和死亡率。ISIS—2试验中应用阿司匹林者病死率下降21%非致死性再梗死下降44%。70岁以上患者接受阿司匹林5周治疗,其病死率为17.6%,而未用药者为22.3%。病死率下降21.2%。

  强有力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包括有血小板的糖蛋白Ⅱb/Ⅲa受体单克隆抗体和血栓素A2的受体拮抗剂。这些抑制剂阻断了血小板聚集的最后一步,即血小板的活化必须通过纤维蛋白与血小板的糖蛋白Ⅱb/Ⅲa受体结合介导。7E3是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阻止剂噻氯匹啶的化学性质与其他抗血小板抑制剂不同。其作用机制也未完全阐明。它可能作用于血小板膜Ⅱb/Ⅲa受体,改变其反应性,或者阻断Ⅷ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之间的反应,它可抑制ADP有道的血小板聚集,延长出血时间和血小板生存时间。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