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一高校学生自习时咖啡杯被投放异物,警方通报来了!

2022.6.14

  6月13日上午,“上外通报一学生被投放异物:涉事学生已被公安机关带走调查”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榜一、榜二。

图片.png

图源:微博

  据学校发布通告显示:6月12日中午,一学生在图书馆自习时,咖啡杯被学生尹某某投放异物。12日下午,涉事学生已被公安机关带走调查。

  高度重视此事件,已成立工作专班负责协助公安机关调查,一经查实,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图片.png

图源:微博@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外男生所投系牛磺酸泡腾片

6月13日下午,上海市公安局针对此事,发布了警方通报。针对上海外国语大学一女生饮料中被他人投放不明物一事,经初步调查,6月12日中午12时许,该校学生尹某某(男,21岁)在学校图书馆内趁该女生离开座位之际,向其咖啡杯中投放异物。该女生喝了一口后,察觉咖啡异样,将剩余咖啡倒掉,并向学校保卫部门报告。经医院检查,未发现该女生身体异常。警方随后找到尹某某,其承认在女生咖啡杯中投放了半片牛磺酸泡腾片,该泡腾片系从网上购买。目前,分局已将相关物证送市局专业技术部门检验,相关调查工作在进一步开展中。

图片.png

目前相关调查还在进行中,然而纵观高校学生群体中发生同类甚至更恶劣的事件,也绝非第一次了:

2名博士分别给室友、同事投毒

  2018年,发生了一起毒杀案,让很多人愤恨不已。投毒者王某是一位高分子化学博士,而被投毒者胡某则是他的室友。被抓后,王某不但毫无悔改之意,还称这只是一场恶作剧……

  王某今年26岁,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材料化学专业,毕业后被加拿大皇后大学高分子化学专业录取,成为了一名在读博士。

  在校期间,王某的学术成绩十分优异,不仅在化学学科核心刊物上发表过多篇文章,还申请了科学技术专利。2015年,皇后大学还专门表彰了他的学术研究成果。

图片.png

王某

  王某与胡某是同属于一个聚合物纳米结构材料研究小组的同事。两人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室友。

  胡某称,两人合租时,有一次王某想借用胡某的房间一起开周末派对,遭到了胡某的拒绝。但王某却趁胡某周末不在家时,直接打开胡某的房间开始“疯闹”,结果房间被参加派对的人搞得一塌糊涂。胡某回家后,十分生气找王某理论,但王某抵赖不认。后来胡某再也无法忍受王某,于是搬离两人的合租屋。

胡某是咋发现被下毒的?

  从今年1月开始,胡某觉得自己吃的东西有苦味,并且产生呕吐、腹痛、拉肚子和眩晕等症状。当时他还以为是所买的食物变质,所以没有在意。但这种情况持续了约1个月,引起了胡某的警觉。

  胡某随后又发现自己的水杯中有浓烈的化学药剂味道,于是在1月26日向导师报告称可能被人下毒。在导师授权后,胡某在办公桌前安装了一个监控摄像头,结果当天就拍摄到王某用针筒将黄色不明液体滴进胡某的食物和饮水中。

  胡某立即报案,把之前所吃过有化学药剂味道的食物一并上交。警方当天将王某逮捕。

图片.png

监控截图

被抓还称只是恶作剧

  被抓后,王某坚称自己只是在恶作剧,往胡某水中、食物中注射的液体是乙醇。但警方化验后确定,食物内含剧毒物质N-亚硝基二甲胺。

  N-亚硝基二甲胺,这种化学材料常被用于工业硫磺、橡胶促进剂、火箭燃料、杀虫药的制造。如果进入人体会对肝和肾造成严重损害,在生物医学领域,此物质被用于催生肿瘤。

  而由于直到4月中旬警方才查明毒性,胡某此时已经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肝脏因此严重受损。

图片.png

王某和同事

闭口不谈犯罪动机和毒药来源

  在证据面前,王某仅仅只是认罪,但是对犯罪动机和毒药来源闭口不谈。

  对于王某投毒的原因,胡某称可能是出于嫉妒。因为两人曾共同发表论文,胡某的名字排在王某前面。然而,对于胡某的说辞,王某的律师并不认同,他强调,王某成绩优异,平时与大家相处和睦,并不会因嫉妒而犯罪。

  至于毒药的来源,据悉皇后大学和医学院已经有5年没有订购过这种物质,没有人知道王某从何种渠道获得的毒药。

  当地时间12月11日,当地法院作出裁决——

  判处王某7年有期徒刑,刑满释放后被遣返中国,未来10年不得持有武器,且不能与受害者或其家人联系。

  法官认为:“王某有计划地邪恶攻击是有原因的,但他对自己的作案动机保密,也无悔改之意。”

博士给同事投毒,想让对方休息一下

  此前,另一名化学博士的恶劣事迹被曝光:孙某因为觉得同事给他安排的工作太多了,每天工作10 个小时以上太累了,就通过连续6次的投毒方式,想让他多休息一下。

图片.png

  这名博士的恶劣行迹被发现,还是通过被害人小李的女友察觉出了不对劲。

  经由小李描述,自己是一个非常有上进心的人,因为对化学感兴趣一路读到了博士,毕业后又顺利进入长春一家比较权威的研究所工作。起初自己充满了干劲,做出了令同事艳羡的成绩,过了一段时间却发现自己经常头晕、无力,直到也是从事化学专业研究的女友来单位看他,发现小李的水有异常,似乎比平常喝的水黏一些,于是他对水进行了检测,发现水里溶了叠氮化钠,这不禁让人后继发凉。

  为了搞清是谁在背后搞事情,于是小李在办公桌和水杯处安了秘密摄像头,就拍到了戴着防毒面具来投毒的博士孙某。

  据悉,这位博士用一种叫做叠氮化纳(NaN3)的剧毒试剂向同事投毒,每次投毒还会用天平进行精确的称量,控制投毒的分量。孙某一共给同事投毒6次,前几次大概每次0.2~0.3g,用天平精确称量,但最后一次投毒的剂量超出了6倍左右!

图片.png

  这个量,已经是在致人死亡的边缘试探了,也是因此,后期法庭认为孙某应当承担犯故意杀人罪的法律责任。然而,孙某在法庭上还辩称,「人没死,就不构成故意杀人」。法官再三强调,“不致人死亡,不等于不判故意杀人罪,这个误区一定要解开”。

  按照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法院最终判处孙某十年有期徒刑。

  

至今,投毒事件仍然不时地登上热门,比如:

  清华女生朱令砣中毒;

  复旦高材生林森浩向室友黄某投毒,致其死亡;

  斯坦福在读女博士欧阳相宇疑因找不到男朋友,向同实验室的多名同学投毒;

  宾州理海大学化学系杨某,疑似种族歧视,向同宿舍的黑人室友投 "铊"……

  最后,借用罗翔老师的一句话,“如果一个人标榜自己遵纪守法,这人完全可能是人渣”,性质恶劣的投毒行为可以被涉案博士戏称为恶作剧,全然不知悔意,如此可见学历之外更多的是对人性的考验!

上海外国语大学、羊城晚报、看看新闻、化学宝库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