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血栓学检验临床应用中的几个问题及其理解

2019.5.30

血栓学检验标准化的几个问题及其理解: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病死率也成逐年增高的趋势,血栓栓塞性疾病做为多种系统疾病的并发症成为临床医学的研究重点。近年来,血栓止血学临床检验在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术前检查和抗凝治疗检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受益于检验医学的迅猛发展,自动化凝血仪的普及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降低了系统误差,使检测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然而,当前国内血栓学常规检验中仍然存在着一些误区,除了方法学本身的问题之外,缺乏对项目和检测原理的理解,也是造成目前参数使用不当、实验室难以向临床提供有力支持的主要原因。本文围绕血栓学检验标准化内容从三个方面加以讨论。

李健,副主任医师,第三军医大学医学学士,毕业后在解放军总医院先后从事临床血液学、体液学和免疫学检验,先后参编《血细胞分析技术与临床》、《贫血,血栓与遗传学检验与临床应用》和《当代血液分析技术与临床》等七部学术专著。硕士期间于军事医学科学院参与国家863项目(2002AA2Z3411)资助的药物代谢酶基因芯片的研究与制备,对芯片制备与信号检测、探针和引物的设计合成及多重扩增有深入了解。博士研究师从丛玉隆教授,方向为抗血小板治疗药物耐受的血小板活化代偿机制。近年来致力于抗栓溶栓药物的临床疗效评估与实验室监测标准化的相关研究。

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病死率也成逐年增高的趋势,血栓栓塞性疾病做为多种系统疾病的并发症成为临床医学的研究重点。近年来,血栓止血学临床检验在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术前检查和抗凝治疗检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受益于检验医学的迅猛发展,自动化凝血仪的普及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降低了系统误差,使检测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然而,当前国内血栓学常规检验中仍然存在着一些误区,除了方法学本身的问题之外,缺乏对项目和检测原理的理解,也是造成目前参数使用不当、实验室难以向临床提供有力支持的主要原因。本文围绕血栓学检验标准化内容从三个方面加以讨论。

一、凝血检验的校准化与可比性

从PT和APTT检测方法建立以来,相关学者就一直致力于这两个参数的标准化,迄今为止,只有PT实现了部分标准化,也就是抗凝治疗监测中INR系统的应用;而APTT的标准化仍然停留在探索阶段。

(一)抗凝治疗监测中PT的标准化  
由于凝血活酶试剂活性的差异以及报告方式的不同,抗凝治疗的患者在不同实验室得到的PT往往不具有可比性,不能用于抗凝治疗药物的调整。为此,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将人脑来源的凝血活酶作为一级国际参考品(IRP)来校准凝血活酶试剂。并将PT以INR的形式表示,INR=(PT/MNPT)ISI,其中ISI为凝血活酶的国际敏感度指数,MNPT为正常人凝血酶原时间的几何均数,这种校准方式大幅提高了手工检测时不同试剂之间的检测标准化。

(二)自动化凝血仪的多样性使报告标准化再次面临困境
INR的方式提高了实验室质量控制的有效性和口服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在各大临床指南中都可以发现以INR为监测目标的诊治措施。今天,我们必须明确的是INR概念和校准方式的提出是基于手工方法的,当自动化凝血仪被普及使用之后,INR概念的内涵发生了更为复杂的改变。仪器测试原理与手工法显著不同,对凝血活酶ISI以至INR产生较大的影响而且程度不确定,机械和终点判定等因素破坏了INR体系原有的可靠性和精密度。据文献报道,同一厂家的相同机型对INR的影响都有显著差异,仪器校正显得十分必要。
必须明确:INR是WHO利用IRP标定凝血活酶试剂后,手工测定PT时优化报告的一种方法和理念,这时可以减少室间差异及提高报告的可比性。凝血活酶校准时要求使用参考品和试管倾斜方法判定结果,然而,将商品化凝血活酶在自动化凝血仪上检测标本时,原理发生了改变,这种校准方法的基础已经不复存在了。这时我们校准的不仅仅是凝血活酶,而是包括凝血活酶和检测技术(仪器)在内的整个系统。
如果不用标准血浆校准,数据显示实验室间的INR差异具有显著性,波动幅度(CV%)大约为9~17%,仅60%的实验室在10%以内。即便使用同种试剂,同类型仪器测定的INR也有较大差异。原因之一就是很多研究误以为ISI只针对试剂,实际上,一个固定的ISI未必适合所有机型,如果不考虑仪器差异而泛泛考察可比性,将导致试剂校准和系统校准的混淆。自动化凝血仪的检测系统往往包括几个部分:正常血浆、抗凝患者血浆、凝血活酶试剂、检测技术(手工法和不同类型的凝血仪)。试剂对标本类型差异会产生不同反应,比如,某试剂在自动化凝血仪上与IRP手工法对比测定正常和高值两组标本时,可能回归曲线的斜率很接近,但是截距有差异,也就是试剂相关性较好,但是在不同值段的测定结果有差异。临床实践中不可能对正常和抗凝患者的标本建立两条工作曲线,所以应尽量选择性能表现均一的试剂。

(三)要严格限定试剂ISI的适用范围
为了避免混乱,通过多年研究和专家的倡导,国外制造商已经在其说明书中提供仪器型号特异的凝血活酶ISI,便于用户使用;但是要提供所有仪器和不同试剂组合的ISI显然是不可能的。更让人头疼的是,制造商为每一批凝血活酶试剂提供的ISI不一定很准确,定标血浆使用不当进而导致INR的校准偏差。
凝血活酶制品校准的准确性取决于口服华法令患者标本的数量,WHO推荐的用IRP校准凝血活酶试剂的方法需要测定至少20份新鲜正常血和60份新鲜抗凝治疗的血样。许多厂家难于收集到足够数量的标本,无法得到准确的ISI,受害的不单是实验室,更多的是患者的利益。
是否选用同物种的IRP来校准凝血活酶,也是ISI标注的关键,人源和源IRP校准的凝血活酶在检测性能上是不同的。1977年以后WHO陆续改良更新了几个物种和不同级别的凝血活酶参考品,虽然WHO生物标准化专家委员会提出所有商品化凝血活酶都应以同一物种的国际参考品校准,甚至有专家认为应该都以人脑参考品校准,以减少物种之间的差异,但是据笔者观察,多数产品说明书中都没有校准方法的详细表述,这就为单纯追求低成本而不加选择地换用试剂埋下了隐患。www.med126.com
此外还有生物参考范围不同的问题。理论上,使用系统特异的ISI计算的INR应该是相当接近的,然而,由于校准方式不当和生物多样性的存在,INR的值也有出入,比如各实验室MNPT不同,凝血活酶生产商标定自己产品ISI时使用的方法不同等。
这些不利因素就对凝血实验室提出了较高要求,但是自行校准也缺乏可行性。医院测定MNPT还相对容易,但是按照WHO的推荐方法对凝血仪和试剂组成的系统来校准ISI并非易事。多数实验室直接使用了试剂标注的ISI,甚至有的ISI不是针对自己的机型。而且即便是校准了ISI,也只能出来报告之后再编辑程序批量计算校准后的INR。据笔者了解,目前在国内主流机型上通过调整ISI实现系统校准难度较大。因此,要么在实验室信息系统(LIS)中增加数据处理的程序语句,要么计算INR后再手工输入,这种方式推行起来有困难。

(四)止凝血检验中的校准和定标辨析
先是校准试剂,接着又校准试剂和仪器所组合成的系统,但是,我们仍然没有全面考虑到包括测试环境的所有因素。比如说粘度法中磁珠的差异,离心比浊法仪器中离心力的差异,光学比浊中的光径,凝集曲线的特异性,电子和机械部件上差异等等,不一而足,任何因素不一致都会使结果受到影响。任何一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根据定标曲线和检测信号确定的,仪器之间不仅信号不同,定标曲线更是千差万别。尽管常规工作中的定标通常表述为Calibration,但是这并不是严格意义的校准。定标曲线的建立是为了在本实验室环境下保持检测体系稳定的一种方式,只是一个检测平台,用于保证实验室对某一人群标本测定的一致性。这个过程中没有真正的标准品出现,如果定标血浆未经IRP校准,那么该定标是不能溯源的,定标后的不同仪器未必具有可比性,系统差异的存在也不能通过定标来消除。由于仪器性能上的差异性,简单地用校正因子来调整检测系统的方法是无效的。
APTT的标准化进程更为困难。检测系统类型、接触活化因子以及试剂磷脂成份的差异会导致APTT反应的差异。1995年国际上提议建立APTT标准化的校准模型,而目前还没有适用于APTT的国际标准品,1998年Van Den Besselaar教授提出可以将含有合成磷脂和胶质硅的冻干APTT试剂作为候选的APTT国际标准品。Clauss法Fib定量的定标曲线可以溯源到参比血浆,因此这种方法可以实现标准化, 而PT衍生法是根据浊度变化换算结果,不仅与真实浓度存在偏差而且也不能标准化。

(五)实现止凝血检验标准化过程中的有益尝试
可以说,凝血检验的标准化仍然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要强调其必要性,另一方面也需针对实验室的具体条件灵活处理,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1)尽可能使用ISI接近1.0的PT试剂,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厂家提供的ISI。或者选择厂家标注了本实验室机型相应ISI的试剂,这时也尽量选择ISI较小的剂型。针对特定的仪器和凝血活酶试剂组合,使用系统特异的ISI,系统特异的ISI与单一ISI相比变异性更低,因此选择仪器和试剂时应予以考虑。(2)如果ISI接近2.0而且没有配套凝血仪,又无从获得口服华法林病人的血浆,应该用商品校准血浆调整本室ISI。用商品化冻干质控血浆校准检测系统,需要注意血浆来源,不同凝血活酶试剂对人为消耗生成的低凝血浆和口服抗凝药后患者的低凝血浆是有反应差异性的。使用多个献血员的混合血浆与单一血浆相比可以减少生物变异性,减少线性回归时数据的离散。(3) 用国际标准品使PT标准化。标本的INR低于4.0时,使用厂家标注的ISI和实验室重新校准的ISI计算的INR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但是高于4.0时则会产生较大的偏差,这种偏差在临床上会形成足够的临床意义干扰正确的治疗。国外已经出现了多种标注了INR的商品化质控血浆用于确认检测程序,假如所有的凝血活酶制剂都根据WHO推荐的方法正确地校准过,那么用这些凝血活酶测定质控血浆时结果应该是一致的,测得的INR与标注的INR相符,事实上,只有用同一厂家出品的质控血浆和凝血活酶才能得到和标注值吻合的结果。换用其他凝血活酶试剂或者将凝血活酶试剂的ISI重新校准后,INR与标注值相去甚远。因此质控血浆的使用尚需慎重,避免误导用户认为自己的检测系统不准确。比较好的办法是使用20个参照IRP用手工法标定PT值的冻干血浆校准品对实验室检测系统进行校正。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自动化凝血检测系统具有相互独立性,仪器之间不存在标准问题。选择仪器时我们应该考虑那些与手工测定结果接近的和INR变异小的设备。尽管我们一直尝试着校正自动化凝血仪,但是以何为准呢,这个标准就应该是手工参考方法,通过这种方法获得标准品的参考值,再对检测体系加以调整,使仪器测定的INR接近该值。

二、纤维蛋白原的Clauss法与PT衍生法测定差异

纤维蛋白原(Fib)除了诊断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和溶栓监测等之外,可以作为累及动脉的心血管事件的预测指标,因此用于筛查时就需要足够标准化和良好的重现性,以便于临床判断或解释。选择哪种方法用于纤维蛋白原定量测定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了,除了Fib抗原分析之外,在临床常规分析中无疑是Clauss方法,但是目前仍有为数不少的临床实验室用PT衍生法的计算值报告结果,并由此产生了室间质控甚至临床报告的显著偏差,考虑到本刊读者群体对临床实际问题的密切关注,我们简单探讨一下PT衍生法Fib(PT-Fib)与Clauss法之间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可能带来的后果。


从某种意义上说,Clauss法Fib测定是临床凝血检验中唯一能够实现标准化的指标,即便是使用不同试剂在不同仪器上测定,都应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当然,前提是在方法学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比如光学法仪器测定乳糜标本时,会因为浊度较大发生结果偏差。用clauss法测定参考品或可溯源的质控品时,不同试剂的结果之间一致性非常好,甚至来自于不同实验室的结果之间差异都不显著,从这一点说,参加室间质评时,如果是基于clauss方法,而且在本机上有较好的定标,那么至少Fib这一项是不该失控的。但是临床标本不同于参考品,特别是溶栓治疗的患者标本,其变异性会略高。


临床评估发现,测定高值标本时。与clauss法相比,PT-Fib的测定值偏高,而且对校准血浆有依赖效应,它不仅受标本浊度影响,也会因仪器原理或凝血活酶差异产生较大的离散。PT检测是光散射法还是光密度法,反应终点的判断方式如何,都是造成PT-fib不具有可比性的原因。一般地说,PT-FIB测定结果略高于Clauss-Fib,两者之间呈曲线关系,而且随着FIB浓度的增高,方法之间的差异会有所波动,最大差距甚至可达2g/L。在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和溶栓时,Clauss法Fib已经减低时,PT-Fib却仍然表现为正常。不得不提起注意的是,PT-Fib不仅是仪器之间,在同一系列不同型号的仪器之间也存在差异,比如同样是光散射法原理定标测定,如果使用了不同系列的反应杯,就会出现散射光与浓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发生变化,进而出现结果的不一致性。
除了PT-fib的结果略高于Clauss法之外,还有一个特点,即不同试剂测定的结果相关性非常好,但是有可能一种试剂的结果可能明显高于另一试剂。因此,我们在临床评估时,单一依靠相关性来说明新试剂是否可靠或有效的做法是欠妥当的,起码纤维蛋白原这一定量指标应该引入准确度的概念,也就是说不同试剂测定纤维蛋白原时应该使用Clauss直接比较差异性(因为相关性已经成为前提)。


由于纤维蛋白原浓度减低比增高的临床意义较大也更为常见,因此多数Fib诊断试剂主要针对低水平Fib定量,甚至定标血浆浓度仅略高于4g/L,这就决定了测定高值标本时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是不同的。从这个概念上说,选择FIB定标血浆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临床实验室来讲,不便于获得国际标准品,多数使用的是厂家提供的定标血浆,由此就带来了产品差异性。


Clauss法尚且能够用参比血浆或其衍生定标血浆来保证不同体系测定的准确性,而有些PT-fib是根本不能定标的;甚至个别方法连高值血浆Fib的浓度都不能设定进去,这是因为仪器内部的参数限制,Fib太高用该方法难以得到定标曲线。英国血液学会在纤维蛋白原测定指南中指出:推荐使用Clauss法纤维蛋白原测定。结合我们的临床经验,不推荐用PT-Fib进行试剂或仪器性能比对,特别是在一些重要血栓性疾病时,比如DIC、溶栓、口服抗凝药或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时,方法学的差异将表现得非常明显。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