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网织红细胞新参数的临床应用

2021.5.06

网织红细胞(Ret)是介于晚幼红和成熟红之间的过渡细胞,含有少量核糖核酸(RNA),用煌焦油蓝染色时成网状故名网织红细胞。在正常情况下骨髓中有核红细胞并不释放至血循环,只有网织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才释入血中。因此,检查末梢血中网织红细胞数,可以推知骨髓生红细胞的情况。

一、旧参数应用

一些血液分析仪具有自动检测网织红细胞的功能,之前应用在临床指标主要有网织红细胞总数(Retic#),网织红细胞百分比(Retic%),未成熟网织红细胞(IRF=MFR+HFR),高、中、低荧光网织红细胞比率(HFR、MFR、LFR)等,如图:


这些参数在放化疗病人在治疗过程中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状态的监控、骨髓移植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骨髓恢复情况早期判断以及贫血的鉴别诊断和治疗疗效的观察方面都有重要提示作用。

1. 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

IRF是反映骨髓抑制和恢复情况的一项敏感指标。患者进行化疗后,骨髓造血功能明显受抑制,通常RET、IRF第3天开始明显下降,第10天降到最低,比WBC下降更早;化疗后第15天IRF恢复到正常,比WBC、RET恢复更早、更明显,因此用IRF评价肿瘤患者化疗过程中骨髓造血的功能更为灵敏。

2.在贫血鉴别中的应用

网织红细胞参数(RET、IRF、LFR、MFR、HFR)的指标变化在疾病贫血的诊断和疗效观察中也有重要价值。RET数量可反映骨髓红系增生是否活跃,贫血时如果RET降低,则多为非增生性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增生性贫血时,RET#不变或增高,但一般变化幅度较小,不易区分,但IRF、LFR、MFR、HFR变化则十分明显。正常人外周血中幼稚网织红细胞较少,IRF较低,LFR较高;而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和失血性贫血时,均出现LFR降低,RET、IRF、MFR、HFR升高,其中溶血性贫血降低、升高幅度更大,可结合其他检查结果对贫血类型进行鉴别。

3.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

骨髓移植后,通常用RET和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监测骨髓造血反应情况。近年来有文献显示,IRF、HFR在骨髓移植术后也有明显升高,且时间更早,可提前5天甚至以上开始升高,是判断骨髓移植后造血功能恢复情况的敏感指标。

二、新参数应用

目前开发几个新参数:单个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CHr)、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RPI)等。网红的总数或百分比对贫血的临床诊断及疗效观察非常有价值,是血液最常做的项目之一[1]。

1.网织红细胞总数(Retic#)
Ret绝对数更准确反映红系造血,化疗、放疗及移植患者治疗过程的监测、早期贫血诊断。骨髓移植后造血功能恢复的监测、放化疗对骨髓造血功能影响的监测、贫血的诊断、分型及治疗监测。

2.网织红细胞百分比(Retic%)

Ret百分数是评价红系造血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①增高:提示骨髓红细胞生成功能良好,抗贫血药物治疗有效。

②降低: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3.单个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CHr)

对功能性缺铁引起的贫血的诊断和治疗上具有重要价值。当MCHC(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达到一定阈值,红细胞停止分裂增殖,因此大部分人的MCHC集中在340g/L左右,浓度一定的情况下,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含量主要与细胞的体积成正比,当缺铁或铁利用障碍时,血红蛋白生成速度减慢,MCHC达到阈值的时间延长,红细胞分裂次数增加,体积变小,RET-He降低。

①增高:常见于诸如叶酸、VITB12缺乏的大细胞性贫血等。

②降低:常见于缺铁引起的小细胞性贫血等。

4.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RPI)[2]Ret生成相当于正常人的倍数

①正常人RPI为1。

②RPI>3:提示溶血性贫血或急性失血性贫血。

③RPI<1:提示骨髓增生低下或红系成熟障碍所致贫血。


三、网织红细胞整体临床意义[3]

1.网织红细胞计数反应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2.网织红细胞增高

(1)提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 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缺乏叶酸、维生素B12)贫血、失血性贫血,尤以溶血性贫血时增加最为显著,常>10%。

(2)缺铁性贫血及巨幼细胞性贫血在给予铁剂、维生素B12、叶酸治疗之后,可见网织红细胞明显增加。

3.网织红细胞减低:提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

参考文献

[1]https://baike.baidu.com/item/%E7%BD%91%E7%BB%87%E7%BA%A2%E7%BB%86%E8%83%9E/3712651?fr=aladdin

[2]许文荣,林东红主编.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人民出版社.2015.

[3]许文荣,王建中主编.临床血液学与检验.人民出版社.2007.


说明:本文为原创投稿,不代表国际检验医学传媒、检验医学微信平台观点。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原创作者姓名和单位。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