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输血安全与相关病毒的研究进展(二)

2021.6.04

3.2  HGV的流行病学

 

3.2.1  HGV的传播方式  经血和血制品传播:多项研究证实经输血和血制品科感染HGV,Alter等[9]调查了1972~1995年期间的357例受血者,其中35例(9.8%)在输血后HG-RNA转为阳性。我国1998年报告的一项关于输血后感染HGV的前瞻性研究显示5.1%(7/138)的输血患者感染HGV,追溯受染者的供者,至少1例HGV阳性。横向研究也支持血液传播HGV,感染率与输血次数呈正比,如多次输血者感染HGV-RNA的地中海贫血患者是28%(28/100),血透患者是30%(24/79),其阳性率远高于一般人群。

 

3.2.2  肠道感染的其他途径  静脉注射传播,静脉吸毒者中检出HGV-RNA的比率非常高(33%),表明存在因共用注射器的肠道感染,而外科患者和透析患者提示有院内感染。

 

3.2.3  母婴垂直传播  母亲单独HGV-RNA阳性或伴HCV阳性所致的传播为60%~80%[10]。HGV/HCV共同感染的母亲,传播HGV比HCV更高。定量研究发展,HGV的传播同母亲的HGV-RNA效价有关,95%的传播发生在HGV-RNA浓度>106geq/ml的母亲当中。

 

3.2.4  性传播  研究发现血清HGV-RNA阳性的患者中33.3%的精液和6.6%的唾液中可检出HGV-RNA[11],可在25%~33%的夫妇中发现相似分子结构的HGV分离物。另外,妓女(40%)和同性恋者(47%)人群呈HGV的高阳性率。这些都提示性接触和不良的生活方式是传播HGV的重要途径。

 

3.3  HGV在献血者中的流行  HGV是一种全球性的,在一般人群中普遍存在的病毒。各国基于输血安全的考虑,对献血者群体作了调查。欧美等发达国家中HGV的流行较其他已知的输血传播疾病,如HBV等更为明显,其HGV-RNA阳性率大约是1%~4%[12],抗-E2(抗HGV包膜蛋白E2的抗体)阳性率为3%~14%;发展中国家HGV-RNA阳性率为8%~14.6%,抗-E2为13.2%~24.2%[13]。中国预防科学院和病毒所的一项研究显示,在已经筛选过的(按卫生部规定进行了两次常规检测)合格的血浆样品中,可检出4.3%(12/279)的HGV-RNA阳性。Nubling等也发现用于制作血液制品的血浆中存在7%~40%的HGV-RNA阳性率。国内不少研究比较无偿献血者、职业献血者、单采血浆献血者发现,HGV-RNA检出率无偿献血者最低或为零,单采浆献血者最高;抗-E2检出率也是无偿献血者最低,单采浆献血者最高。这些都反映了HGV在献血者中的普遍性,提示存在着受血者被动感染HGV的危险。

 

3.4  HGV的感染与清除  感染HGV后很快血液中能检出HGV-RNA,可早到感染后数日。HGV感染大多表现出自限性,一般HGV-RNA在感染后1~2年内被宿主免疫系统清除。随HGV-RNA被清除,患者抗-E2,很少见到HGV-RNA清除后无抗-E2出现,HGV-RNA和抗-E2同时存在也很少见。多数患者成功地清除了HGV,其血清转化是HGV-RNA转阴,抗-E2变阳性,抗-E2的出现可保护宿主以后不再感染HGV。随访发现抗-E2有的持续多年,有的却消失。部分患者的HGV-RNA阳性持续多年可达4~6年或更长,认为可能与患者感染时太年轻或合并其他病毒感染及使用免疫抑制剂有关。定量实验表明,多数病毒血症者HGV-RNA在105~107geq/ml。

 

3.5  HGV与肝病的关系  通过对各种选择PCR技术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HGV复制过程中的中间物-负链RNA,基本肯定HGV不在肝细胞内复制,而可能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骨髓造血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中复制。我国对输血感染HGV的一项前瞻性研究显示仅5.1%(7/138)的受血者输血后血清检出HGV-RNA,除伴HCV阳性3例有血清ALT增高外,另4例血清ALT正常[14],显示这些患者的HGV-RNA水平与血清ALT升高水平不相关,同时,还观察到HGV感染常出现在没有肝炎症状的输血患者。   

 

虽然常能从肝病患者中检出HGV,但不能证实HGV有致肝病作用。临床研究显示,大多数HGV感染表现出无症状,持续化,与肝病及肝功障碍无相关关系,认为它基本是一个无害的共同感染因子。但也有人认为HGV重叠感染时可能加重病情和形成慢性化。

 

4  朊病毒(TSE)

 

朊病毒(感染性蛋白质)极微小的蛋白质微粒,类似于病毒,但不含核酸,被认为是绵羊痒病和其他的一些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传染介质。目前的理论普遍认为:该病最先起源于痒病(一种绵羊或山羊身上常见的致命疾病),症状为间断性瘙痒,肌肉协调性丧失,并且神经中枢系统逐渐退化。该病最早暴发于英国,主要症状为神经性的朊病毒海绵状脑炎。由于美国牛肉和饲料的自给自足,所以没有该病的暴发迹象。尽管目前还没有关于经输血传播该病的大量案例,但经证实被感染动物的血液的确具有传染性。现阶段主要的传播途径为食用被感染的肉类食品。病毒最先侵入肠内的淋巴组织,进而沿迷走神经到达脑,然后沿神经系统返回,从而发病。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表明,内皮细胞极有可能是血浆PrPc及血浆TSE传播的主要来源。Paul Brown博士指出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发现某些最终死于CJD的患者生前捐献过血液,为此,相关部门采取措施,将这些血浆储备以及具有该病症状的献血者所捐血液一并隔离或销毁。尽管到1998年为止还没有经输血传播CJD的相关病例报道,但该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虽然目前还不能确定vCJD的特征和CJD完全相似,但在vCJD患者体内出现的可知蛋白质并没有在CJD患者的体内出现。
      
朊病毒感染与输血安全。由于TSE首先在欧洲流行,欧洲各国对于朊病毒感染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十分重视。1999年德国召开了“人与动物蛋白质疾病的特点与诊断”会议,会上有人质疑PrPc单独作为病原体致病的可能性,但2003年Jackson的实验进一步证明朊病毒可单独致病。目前各国输血界对朊病毒感染逐渐开始关注,相关的研究工作随之开展。   

 

尽管并未有确凿事实表明经输血途径可在人体间传播朊病毒,但医学的预防性原则是各国目前的共识,但如何处理输血中可能的朊病毒感染问题却不容易。就现阶段看来,防范可能的朊病毒输血感染重点仍在采供血机构对血制品的输前病毒灭活处理上。新近研究发现血浆分离过程中的一些步骤可具有一定除去朊病毒能力[15]。事实上,鉴于B淋巴细胞在朊蛋白感染过程中重要作用,使用白细胞滤器可能是理论上有效防止输血感染朊病毒的简单可行方法,值得深入研究。但是究竟淋巴细胞滤除何种水平才能有效防止输血感染朊病毒,尚未见正式报告。    
虽然中国尚未见朊病毒感染的公开报道,但已专门召开了相关会议探讨朊蛋白的基础与临床。

 

5  相关病毒筛选与输血安全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临床对输血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采供血机构已经建立了严格可靠检测方法在献血前筛除可能含有致病因子如HIV、HBV、HCV等的献血者,但对于SENV、TTV TSE、HGV这几种可经血液传播而致病性尚不肯定的因子的控制方法仍在探索之中。   

 

从输血安全出发,对某几种因子进行筛选应基于科学的依据是:(1)这几种因子经血液传播;(2)这几种因子对受血者组织器官存在或可能存在损害;(3)筛选的方法有效。但目前,几乎所有的输血治疗专家不支持血液筛选,且现在没有一个国家在进行上述几种因子筛选,也无相关的国际标准要求。   

 

笔者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推行公民无偿献血,加强对献血者的询问,控制曾经接受过输血或血制品的人员的献血间隔,谢绝有不良或危险行为的人员献血,是一种积极的措施。同时应进一步从分子病理学等方面深入研究上述几种病毒的近期和远期的致病性,建立经济有效、准确可靠的检测方法,真正实现献血安全。

 

【参考文献】

 

1  Martina H. New hepatitis virus discovered. Molecular Medicine Today, 1999,5(11):462.

 

2  Mushahwar IK. Recently discovered blood-bome viruses:A rethey hepatitis viruses or merely endosymbionts?J Med Virol,2000,62(4):399.

 

3  Umemura T,Yeo AE,Sottini A,et al.SEN virus infec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transfusion-associated hepatitis.Hepatology,2003,33(5):1303.

 

4  Okamoto H,Takahashi M,Nishizawa T,et al.Marked genomic heterogeneity and frequent mixed infection of TT virus demonstrated by PCR with primers from coding and noncoding region.Virology,2004,259(2):428.

 

5  Leary T,Erker J,Chalmers M,et al. Improved detection systems for TT virus reveal high prevalence inhumans,non-human primates and farm animals.J Gen Vivol, 2005,80(8):2115.

 

6  Matsumoto A, Yeo AE,Shih JW,et al.Transfusien-associated TT virus infec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liver disease.Hepatology,2004, 30(1):283.

 

7  Simons JN,Leary TP,Dawson GJ, et al.Isolation of novel virus-like sequences associated with human hepatitis.Nat Med,1995,1(6):564.

 

8  Wang H,Chen H,Xia N,et al. cDNA cloning and sequence analysis of hepatitis G virus genome isdated from a Chinese blood donor.Chin Med J(Engl),2005, 112(8):747.

 

9  Alter HJ, Nakatsuji Y,Melpolder J,et al. The infection andits to liver disease.N Engl J Med, 2004, 336:747.

 

10  Zanetti AR, Tanzi E, Romano L, et al. Multicenter trial on motherto-infant transmission of GBE-C virus.The Lombardy Study Groupon vertical/perinatal hepatitis viruses transmission.J Med Virol,2005,54:107.

 

11  Eugenia QR, Ana QR, Carmen M. Investigation of saliva, faecesurine or semen samples for the presence of GBV-C RNA. Eur J Epidemiol, 2004,17(3):271.

 

12  Nordbo SA, Krokstad S,Winge P, et al. Prevalence of GB virus C (also called hepatitis G virus) markers in Norwegian blood donors. J Chin Microbiol, 2000,38(7):2584.

 

13  Abek. G B virus-c/hepatitis G virus. Jpn J Infect Dis, 2005,54(2):55.

 

14  Lu Q,Tan F,Zhang M. A prospective study on post-transfusion hepatitis G virus infection. Zhonghua Yufang Yixue Zazhi, 2003,32(2):95.

 

15  Peter R, Foster R, Brenda D. Studies on the removal of abnormal prion protein by processes used in the manufacture of human plasma. Vox Sang, 2005,78(1):86.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