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安全输血概述(二)

2021.6.04

(五)人群免疫水平。如果某病毒可以经血传播,并且在感染人体后可能引起严重的损伤和后果,这种情况下,人群中对此病毒的免疫水平将成为决定这种病毒经血传播危险大小的重要因素。如果人群对此病毒的免疫力低,大多数人感染后将发病,则该病毒输血传播危险大。反之,如果人群免疫水平高,则输血传播病毒并造成危害的危险就小。如巨细胞病毒( cytomegalovirus , CMV ) ,尽管献血者阳性率较高,可以经血传播,一旦感染发病可以造成严重后果。但是,由于人群免疫水平高,多数成人具有CMV 的中和抗体,即使经输血输入CMV 病毒也不会感染发病,因此CMV 病毒不属于威胁输血安全的主要病毒,也不必要进行CMV 病毒的血液常规检测。但如果对CMV 病毒没有抵抗力的患者,如新生儿,或免疫受损的患者需要输血,则应提供无CMV 病毒污染的血液。小病毒B19 属于另一种清况。B19 在人群中阳胜率不高,但可以经血传播,患者感染后有的会引起造血组织损伤等严重后果。由于人群中阳胜率低,对输注单一单位血液成分制品的临床输血的安全威胁不明显,但对用几千人份血浆混合后作为原料生产的血浆蛋白制品的安全有威胁,并已有注射血浆蛋白制品的患者感染B19 发病的报告。然而,由于人群的免疫水平较高,有部分人具有抗B19 的中和抗体,因此,只要生产时投料的混合原料血浆中该病毒的滴度不超过一定限度,混合血浆中含有的抗B19 中和抗体可以杀灭存在的B19 病毒,生产的血浆蛋白制品的安全性可以保证。根据此研究结果,目前日本和美国预防经血传播B19 ,保证血浆蛋白制品安全性的主要措施就是检测投料混合血浆的B19 水平,只要病毒滴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混合血浆中抗体的作用杀灭病毒,就能保证最终制品的安全。

(六)病毒检测窗口期。病毒检测窗口期是指病毒感染人体后至能检出病毒标志物前的时期。窗口期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病毒本身的特点及由此特点所决定的病毒感染人体后病毒及其各种标志物在血液中存在的动力学过程;二是检测方法检出病毒标志物的能力。就目前主要应用的第三代检测试剂而言,抗-HIV1/2检测窗口期为22 天,抗-HCV约为70天,HBsAg 约50 天。 由于HCV检测窗口期长,导致抗-HCV 检测结果为阴性,血液中实际已存在HCV 病毒并具有传染性的危险和几率就大,因此经输血传播HCV 的危险相对较大。

(七)血液病毒检测的水平和质量。通过血液检测,排除病毒阳性血液是提高血液安全性的重要措施。因此,血液检测的水平和质量如何是关系到输血传播病毒危险大小的重要因素。影响检测水平和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检测技术和试剂。新的检测技术的应用和现有检测技术的改进可以使检测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采用非特异检测方法,如梅毒的RPR或TRUST,肝炎的转氨酶(ALT),尽管可以检出部分病毒阳性标本,但必然有部分阳性标本漏检。同时,必然导致许多假阳性结果。开发和采用特异性方法使检测水平大大提高,如应用抗-HCV 酶免疫法的检出率比非特异性的ALT 显著提高。随着检测技术的升级,检测水平也将显著提高。如病毒免疫检测方法,从沉淀法、血凝法到酶免疫法,检测水平不断改进。目前发达国家正开始应用的病毒核酸扩增检测法是新开发引进的病毒检测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核酸扩增法的应用将进一步提高病毒检出率,减少漏检,从而进一步减少输血传播病毒的危险。此外,同一方法,试剂的改进也能导致检测水平的显著提高,如抗-HIV 试剂,第一代试剂窗口期达45~56 天,目前第三代试剂窗口期己缩短到22 天。除检测技术和试剂外,检测的质量管理对血液的安全同样有重要的影响。检测的质量管理包括试剂,仪器,人员和检测的室内质控及室间质量评估。只有做好检测的质量管理,才能在所使用的技术、试剂和仪器的条件下获得尽可能理想可靠的检测结果,将所有应该能检出的病毒阳吐血液检出并排除在外。

(八)临床用血。目前输血己非常安全,但是,还存在经输血传播相关病毒的危险。为此,临床输血的水平对于减少患者输血所冒风险的大小有重要影响。必须进行合理的临床输血,即只给确实需要输血的患者输血,避免一切不必要的输血,同时应用成分输血输给患者真正需要的血液成分。显而易见,由于可以减少患者的输血风险,合理输血的水平会影响输血的总体安全水平。

(九)血液制品的输注形式和使用量。血液制品的输注形式及使用剂量不同,输血传播病毒的危险也不同。例如,肌注丙种球蛋白一直是非常安全的制品,从来没有发生制品导致病人感染病毒的病例。八十年代初期,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开始进入临床应用。由于注射途径改为静脉注射,制品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使用剂量从原来肌注制品的每次l 克以下,达到一次几克甚至更多,结果发生一些病人输注静注丙球后感染丙肝的病例。现在,己要求静注丙球制备过程中必须进行病毒灭活处理。

(十)血液制品的种类和特点。由于病毒在血液的各种成分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同时在血液制品的分离制备过程中病毒在各种不同制品,特别是各种血浆蛋白制品中的污染程度也是明显不同的,因此,如果血液为病毒阳性,各种血液成分制品和血浆蛋白制品的病毒危险程度是不一样的。如抗血友病球蛋白(凝血因子VIII )制品,属于病毒高危制品。在输注血液和血液制品时应尽可能选用病毒危险较小的制品病毒灭活处理的制品。如需应用病毒高危制品,必须确认该制品为获得批准的经病毒灭活处理的制品。

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影响输血安全的主要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才能有效而显著地减少输血传播相关病毒的危险,提高输血的安全胜。

三、输血传播的疾病

(一)可经输血传播的病原体。

细菌、病毒、寄生虫、螺旋体均可经输血传播。其中病毒对受血者威胁最大,特别是输血后丙型肝炎和艾滋病。原因是“窗口期”一时难以解决。处于窗口期的血液检测结果为阴性,实际血中含有病毒。目前我国血液检测虽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但仍存在漏检的可能,不能达到“零风险”。

(二)输血传染病。

1、病毒性肝炎(输血后肝炎):输血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主要为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丁型肝炎,其中以丙型肝炎最为多见,约占输血肝炎的90%,上海调查输血后丙型肝炎的发生率为4‰。几种输血后肝炎的临床症状很类似,主要靠血清中病毒标志物的检查加以鉴别。由于输血后肝炎尚缺乏特效疗法,所以应该重视预防工作。

2、艾滋病:艾滋病的病原体主要存在于血液和精液中,在唾液、汗、尿、乳汁、宫颈及阴道分泌物、淋巴结、骨髓中也有发现。全世界有5%~10%HIV感染者是经输血传播的。我国HIV感染者每年以20%~30%的速度增加,因输血而感染HIV者也有数例报告。输血所致艾滋病,其临床表现复杂,症状严重,死亡率极高,无特殊治疗方法。

3、梅毒: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是通过性接触传播,也可通过胎盘和输血传播。献血者患有梅毒且又处于梅毒螺旋体血症阶段,这样的血液输注后可使受血者传染梅毒。梅毒螺旋体在体外的生活能力低,一般在4℃保存的全血中72小时就失去传染性。因此,输血后梅毒都是输注新鲜血       引起的。预防输血后梅毒的最佳措施是不输3天之内的新鲜血。

4、疟疾:这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患过疟疾的人血中可能还带有疟原虫,树这样的血液可能得此病。疟原虫在保存的血液中14天就失去传染性,所以输注14天以上的保存血一般不会得输血后疟疾。凡到过疟疾流行区的人未服过抗疟疾药物,至少6个月后方可献血。有脾肿大者也不宜献血。

5、巨细胞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CMV)的感染率在我国人群中高达90%以上,但一般为隐性感染,多数无症状,发病较少。CMV感染途径为输血、器官移植、性接触、哺乳和通过胎盘,以输血最为常见。如果将带有CMV的血液输给早产儿、造血干细胞移植、艾滋病等免疫功能抑制或缺陷的受血者,可引起输血后CMV感染的临床症状,甚至可以成为致死的原因。一般认为CMV感染与献血者的白细胞有关,所以输用去除白细胞的血液或洗涤红细胞可减少CMV的感染机会。静脉注射CMV抗体阴性的免疫球蛋白,对易感染者有预防作用。

6、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该病是发生于成年人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白血病。它是由HTLV-I型病毒引起,可通过输血传播。本病流行于日本西南部及美洲西海岸,我国福建已发现HTLV较高感染率的人群。预防输血感染HTLV的最好措施是对献血者做HTLV抗体检测。由于HTLV在我国流行情况尚未作全面调查,所以该病毒对我国输血安全的威胁程度尚不清楚,HTLV抗体检测也未列入献血者常规筛选。

7、细小病毒B19感染:人群中感染率较低,但病毒抵抗力强,感染后可能导致造血组织损伤。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