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概述糖尿病周围神经痛的发病机制

2023.7.24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缓慢,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尚不能完全阐明。由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类型,发病机制可能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相似。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过程中,中枢敏化发挥重要作用。

  1、疼痛传导过程

  神经病理性疼痛虽分多种类型,但疼痛传导均受上行和下行通路的调节,包括痛觉传感、痛觉上行传递、皮层和边缘系统的痛觉整合及下行痛觉调控过程。上行传导通路主要有两条,包括脊髓丘脑通路(主要通路)和脊髓脑桥臂旁核通路。脊髓丘脑通路传递至感觉皮层,负责疼痛的感知和辨别,脊髓脑桥臂旁核通路传递至边缘系统,负责疼痛相关的情感,动机及厌恶情绪等。当外界受到刺激后,感觉信号从外周神经经脊髓背角传入大脑,感知疼痛。脑干对脊髓背角神经元具有下行抑制作用,下行抑制系统主要由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延脑头端腹内侧核群(中缝大核及邻近的网状结构)和脑桥背外侧网状结构(蓝斑核群和KF核)的神经元组成,它们的轴突经脊髓背外侧束下行,对脊髓背角痛觉信息传递产生抑制性调节。

  2.中枢敏化

  糖尿病周围神经痛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病因虽然不同,但其发病机制却有共同之处,即是由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敏化引起的。外周神经损伤后,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发生解剖及神经化学的改变,损伤愈合后这些改变也可长时间持续存在。中枢敏化是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重要发病机制,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维持在于中枢敏化。

  正常情况下初级传入纤维基本上无或极少有自发性放电,但当神经损伤后,可诱发躯体感觉纤维及初级感觉神经元(背根神经节或三叉神经节神经元)自发性放电,从而产生异常的自发性疼痛。中枢敏化指强烈的痛刺激或神经损伤引起脊髓背角神经元的兴奋性异常升高,诱发疼痛的放大现象。可表现为痛觉过敏、自发性疼痛、痛觉超敏等。

  3. 钙离子通道

  脊髓背角钙离子通道的变化在中枢敏化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神经损伤后,脊髓背角(主要是突触前膜)钙离子通道上的α2-δ亚基高表达,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和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神经元过度兴奋时,钙离子通道异常开放,钙离子内流增加,导致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增加,从而产生疼痛感觉。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