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一例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病例分析

2022.3.06

导读: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是一种少见的炎症性脱髓鞘疾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其预后与早期诊断及治疗明显相关。目前临床上治疗主要采用高剂量糖皮质激素和免疫球蛋白,然而该方案对一部分患者疗效欠佳。本文报道了一例患者,采用传统治疗效果不佳,而采用血浆置换后症状发生好转。在此对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以提高对疾病诊疗的认识。


本文经《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仅限于非商业应用。


病例回顾


病史概述


14岁男性,因头痛伴恶心、呕吐3天,发热1天入院。患者因“受凉”后出现头痛,伴恶心、呕吐,1日后上述症状加重,于当地医院就诊,查头颅MRI示脑水肿,给予对症处理后,症状未见明显好转。发病第2天患者开始发热,最高体温38.5℃。


查体及辅助检查


查体:体温37.8℃,脉率72 次/min,呼吸频率18 次/min,血压145/86 mmHg,双侧病理征阳性,脑膜刺激征阳性,余未见显著异常。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3.1×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68.8%;

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18 cmH2O,常规生化示:白细胞计数30×10^6/L,糖3.53 mmol/L,氯119.4 mmol/L,蛋白1830 mg/L;

病毒检测:单纯疱疹病毒抗体IgG 24.5 AU/mL,巨细胞病毒抗体IgG 127 U/mL,抗风疹病毒抗体IgG 37.6 IU/mL,EB病毒壳抗原IgG 279 U/mL,EB病毒核心抗原IgG 600 U/mL。


诊治过程


入院后考虑颅内感染、病毒性脑炎,给予脱水降颅压、抗病毒、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入院后第3天出现双眼左侧快速水平眼震,双侧指鼻及跟膝胫试验不稳;复查头颅MRI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第7天出现精神症状、吞咽困难,双下肢肌力减退伴痛觉减退、深浅反射减弱、大小便排出困难;考虑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


入院后第8天给予甲强龙500mg联合免疫球蛋白(0.4g/kg)冲击治疗;第10天出现癫痫持续状态伴2型呼吸衰竭,血气分析示pH=6.9,二氧化碳分压232 mmHg,立即给予气管插管后接呼吸机辅助呼吸,后转入ICU。


入ICU查体:体温38.8℃,脉率102 次/min,呼吸频率23 次/min,血压149/88 mmHg,中度昏迷,口角及双上肢不自主抽动,双眼左侧快速水平眼震,颅神经查体不合作,给予疼痛刺激可见双上肢回缩,双下肢无动作,双侧病理征阳性,脑膜刺激征阳性。


入科后继续给予甲强龙联合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同时给予抗痫、脑保护、保证脑灌注、维持内环境稳定等对症支持治疗。入院第14天,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7天,患者神志清楚,呼吸仍无力,潮气量380 mL,呼吸频率11次/min,不能脱机拔管,双下肢肌力仍为0级,


复查腰穿:压力为17 cmH2O,常规生化示白细胞计数15×10^6/L,糖3.48 mmol/L,氯129.6 mmol/L,蛋白定量1010 mg/L;

脑电图:弥散性中度异常;

头颅+胸腰椎MRI:示胸3~4段脊髓内可见斑片状等长T1长T2异常信号,边界不清,短TI反转恢复信号稍高,考虑急性脊髓炎;膀胱过度充盈,考虑神经源性膀胱可能。

复查病毒检测:单纯疱疹病毒抗体IgG 28.9 AU/mL,巨细胞病毒抗体 IgG 180U/mL,抗风疹病毒抗体 IgG 67.4IU/mL,EB病毒壳抗原IgG 565U/mL,EB病毒核心抗原IgG 600 U/mL。


考虑患者对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反应性不佳,且病毒IgG呈高水平状态,仍有上升趋势,停用丙种球蛋白,激素改泼尼松片60mg口服,逐渐减量,同时隔日行血浆置换疗法(2500mL/d),共5次。


入院后第17天,血浆置换2次后,患者达潮气量520mL,呼吸频率15次/min,顺利脱机拔管;入院第23天,5次血浆置换治疗结束后,患者双下肢肌力达到3级,仍有小便潴留,其余未遗留神经缺失症状,智能正常,转康复科继续治疗。


讨论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发病率每年约0.2~0.8/10万,好发于儿童及青壮年,其多灶性神经缺损表现取决于炎症脱髓鞘累及部位和严重程度,包括锥体束、大脑半球、椎体外系、小脑、脑干、脊髓等的不同组合。


本例患者起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早期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及脑膜刺激征阳性等颅内感染征象,数天内病情急剧进展,出现精神症状,痫性发作,脑干、小脑及脊髓受累表现,与文献报道一致。


典型的ADEM常根据在前驱感染或疫苗接种背景下,发生急性或亚急性中枢神经系统多灶的弥漫性损害,结合影像学检查诊断。多数ADEM患者的MRI病灶与临床症状同时出现,但也有病灶延迟几天至几周才出现的患者,甚至有的在整个病程中未发现MRI异常,提示如果临床表现符合ADEM,即使MRI正常也不能排除诊断。


本例患者共行3次MRI,前两次未见异常信号,第3次示胸3-4段异常信号,但患者同时有脑干、小脑受损的临床表现,结合患者发病过程,考虑ADEM诊断仍成立。


关于ADEM的发病机制,目前研究认为可能有分子模拟理论和炎症瀑布反应理论。针对这两种发病机制,临床治疗有两种:


免疫抑制:大剂量激素及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早期使用足量糖皮质激素能减轻脑和脊髓的充血和水肿,保护血脑屏障,抑制炎性脱髓鞘过程。体质量30kg以下儿童为10~30mg/(kg•d),30kg以上者为1000mg/d,连用5天,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欠佳或病情较重患者也可联合使用免疫球蛋白0.4 g/(kg•d),连用5天,但其时机和疗效尚缺乏大规模的随机对照研究;


血浆置换:美国血浆置换协会对ADEM采用血浆置换的推荐等级为Ⅱ类推荐,C级证据,每次置换血浆量按40mL/kg或1~1.5倍血浆容量计算,隔日一次,连续5次,可直接清除这些炎症反应因子,减轻患者症状。


本例患者在应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后病情并无明显改善,相反,在进行血浆置换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尽管我们看到了该例患者在应用血浆置换后病情发生了逆转,国内外也有许多成功救治的病例报道,但临床上并未得到广泛推广应用。随着血浆置换在ADEM治疗中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将有望作为ADEM治疗的首要选择。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