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重组DNA分子的转化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一)

2020.9.08

1实验原理

DNA重组分子在体外构建完成后,必须导入特定的受体细胞,使之无性繁殖并高效表达外源基因或直接改变其遗传性状,这个导入过程及操作统称为重组DNA分子的转化。对于不同的受体细胞,往往采取不同的转化战略。

1.1 DNA重组分子的常用转化方法

1.1.1 Ca 2 诱导转化

1970年Mandel和Higa发现用CaCl2处理过的大肠杆菌能够吸收l噬菌体DNA,此后不久,Cohen等人用此法实现了质粒DNA转化大肠杆菌的感受态细胞,其整个操作程序为:1)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菌置入0℃的CaCl2 低渗溶液中,使细胞膨胀,同时Ca2 使细胞膜磷脂层形成液晶结构,使得位于外膜与内膜间隙中的部分核酸酶离开所在区域,这就构成了大肠杆菌人工诱导的感受态;2)此时加入DNA,Ca 2 又与DNA结合形成抗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的羟基-磷酸钙复合物,并粘附在细菌细胞膜的外表面上;3)经短暂的42℃热脉冲处理后,细菌细胞膜的液晶结构发生剧烈扰动,随之出现许多间隙,致使通透性增加,DNA分子便趁机进入细胞内。此外在上述转化过程中,Mg 2 的存在对DNA的稳定性起很大的作用,MgCl2 与CaCl2 又对大肠杆菌某些菌株感受态细胞的建立具有独特的协同效应。1983年,Hanahan除了用CaCl2 和MgCl2 处理细胞外,还设计了一套用二甲基亚砜(DMSO)和二巯基苏糖醇(DTT)进一步诱导细胞产生高频感受态的程序,从而大大提高了大肠杆菌的转化效率。目前,Ca 2 诱导法已成功地用于大肠杆菌、葡萄球菌以及其它一些革兰氏阴性菌的转化。

1.1.2 PEG介导的细菌原生质体转化

在高渗培养基中生长至对数生长期的细菌,用含有适量溶菌酶的等渗缓冲液处理,剥除其细胞壁,形成原生质体,它丧失了一部分定位在膜上的DNase,有利于双链环状DNA分子的吸收。此时,再加入含有待转化的DNA样品和聚乙二醇的等渗溶液,均匀混合。通过离心除去聚乙二醇,将菌体涂布在特殊的固体培养基上,再生细胞壁,最终得到转化细胞。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芽孢杆菌和链霉菌等革兰氏阳性细菌,也对酵母菌、霉菌甚至植物等真核细胞有效。只是不同种属的生物细胞,其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的方法不同。

1.1.3电穿孔驱动的完整细胞转化

电穿孔(Electroporation)是一种电场介导的细胞膜可渗透化处理技术。受体细胞在电场脉冲的作用下,细胞壁上形成一些微孔通道,使得 DNA分子直接与裸露的细胞膜脂双层结构接触,并引发吸收过程。具体操作程序因转化细胞的种属而异。对于大肠杆菌来说,大约50ml的细菌与DNA样品混合后,置于装有电极的槽内,然后选用大约25微法拉第、2.5千伏和200欧姆的电场强度处理4.6毫秒,即可获得理想的转化效率。虽然电穿孔法转化较大的重组质粒(>100Kb)的转化效率比小质粒(~3Kb)低一千倍,但这比Ca2 诱导和原生质体转化方法理想,因为这两种方法几乎不能转化大于100Kb的质粒DNA。对于几乎所有的细菌均可找到一套与之匹配的电穿孔操作条件,因此电穿孔转化方法有可能成为细菌转化的标准程序。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