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一例由血液病诱发的脑梗死病例分析

2022.3.06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早期的死亡原因主要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引起的出血,随着全反式维甲酸(ATRA)的应用,血栓发生的风险也逐渐增加。为探讨ARTA在治疗APL过程中易引起脑梗死及血栓形成的机制,现对我院收治的1例以脑梗死为首发症状的APL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


一、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48岁。于2016年3月30日因胸闷、气短5 d,突发右侧肢体无力1 d入住我院神经内科。入院前1天外院胸部X线片提示慢性支气管炎,未治疗。转院就医过程中出现一过性左眼视物模糊。急诊磁共振成像(MRI)检测提示左侧大脑半球多发脑梗死病灶,左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发病以来神志清楚,无头痛、恶心呕吐及意识改变。无发热、心悸、头晕、齿龈出血等症状。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史。否认吸烟、饮酒史。


入院查体:体温36.7 ℃、血压126/68 mmHg。全身皮肤黏膜无出血症状,浅表淋巴结不大,胸骨无压痛,双肺呼吸音粗,肝、脾肋缘下未触及。神经系统查体:意识清楚,智能反应正常。四肢肌张力正常,右侧肢体肌力4级,无不自主运动,右下肢病理征阳性。左侧肢体肌力5级,无不自主运动,病理征阴性。颈部无抵抗,脑膜刺激征阴性,右侧肢体共济运动笨拙。入院后检查:白细胞计数(WBC)3.65×109/L,血红蛋白(Hb)70 g/L,血小板计数(Plt)32×109/L。凝血酶原时间14.1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3.5 s,纤维蛋白原1.678 g/L。腹部B型超声提示脾脏略大(脾门处厚4.0 cm)。胸部X线片、心电图均正常。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及头颅MRI检查明确诊断急性脑血管病(脑梗死)。给予改善脑循环、稳定斑块治疗,患者病情稳定。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均无异常。免疫学检查阴性。4月1日骨髓穿刺示: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红=26.2∶1,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占0.944(原始粒细胞占0.216)。3P试验阴性,D-二聚体(D-D)5.09 mg/L。免疫分型示:细胞表面CD123、CD64、CD33、CD13、CD9阳性,胞质内MPO阳性。PML-RARα(bcr3)融合基因阳性。明确诊断为APL,予ATRA口服。4月2日病情开始加重,行头颅CT检查提示左额顶叶多发脑梗死,梗死灶较前增大。停用ATRA。4月3日患者家属放弃治疗出院。


二、讨论


本例患者以急性发作的胸闷、气短及右侧肢体无力就诊。查体见右侧肢体轻偏瘫,结合入院时头颅CT及MRI检查脑梗死诊断明确。既往身体健康,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以及吸烟、饮酒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心脏检查及免疫学检查阴性,基本可排除动脉硬化及心脏病变所致的脑梗死可能。患者血象三系均低,骨髓穿刺证实为APL,故认为脑梗死由APL引起。患者ATRA治疗第1天出现失语及右侧肢体无力加重,考虑与ATRA治疗有关。ATRA对APL的应用可迅速纠正凝血异常,同时也增加了血栓并发症的风险。


APL是一种极其凶险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由DIC和纤维蛋白过度溶解所致严重出血。尽管出血是APL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但APL早期血栓并发症也并不少见,随着ATRA的应用进一步加重了血栓的形成。在ATRA治疗前,单纯化疗治疗时,APL的血栓发生率为2%,ATRA治疗时血栓发生率高达10%~15%。


以脑梗死为首发症状的APL其发病机制可能为:(1)APL早幼粒细胞的嗜天青颗粒,含有大量蛋白溶解酶,当细胞破坏时,它们被释放入血流,即可直接激活因子Ⅹ,导致高凝状态及血栓形成。(2)白血病细胞弥漫性浸润颅内的小血管及毛细血管,损伤其内皮细胞,导致因子Ⅻ接触激活及内皮细胞因子的释放,促使凝血过程及血栓形成的发生。(3)白血病细胞在血管内淤滞引起栓塞。(4)感染及药物等因素致使血小板活化,破坏及释放反应加强,从而成为高凝状态及血栓形成的因素之一。(5)与其他类型的白血病相比,APL细胞表达更高水平的癌性促凝物,同时在APL患者的血浆中可检出带有组织因子的微粒。(6)血浆中α2-抗纤溶酶含量增高,导致血管壁表面纤溶活力减弱。


脑梗死患者以APL为病因者少见,若患者潜在的血液病变在治疗中被忽视,将对其生命造成严重威胁。该病例提示我们临床上处理急性脑卒中患者时,除了关注常见病因外还应考虑到有无合并血液系统疾病可能,因为缺血性脑卒中还涉及急性溶栓治疗和抗凝治疗的问题。同时ATRA在APL的治疗过程中有可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在使用ATRA早期,纤维蛋白原溶解症状可迅速更正而产生高凝状态,ATRA可持续激活凝血酶,使一些患者易于合并血栓发生。因此ATRA在治疗APL上不仅起分化剂作用,而且也是APL患者血栓形成的原因。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