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林岩松团队向碘难治性甲状腺癌发起挑战

2020.10.04

   近日,记者从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林岩松教授团队在碘难治性甲状腺癌的研究上获得突破,该团队发现Braf基因V600E突变和TERT基因突变与碘难治性甲状腺癌相关,并在国际上率先应用反映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的RGD类分子探针对其进行定位,还在国内牵头开展自主知识产权靶向药物阿帕替尼和多纳非尼治疗碘难治性甲状腺的临床试验并证实其疗效。

  甲状腺癌因发病率逐年增高日渐引人关注。九成以上的甲状腺癌都是分化型甲状腺癌,多数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经规范化的手术治疗、选择性碘-131治疗和促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预后良好,5年生存率可达98%以上。但约有20%的患者会出现远处转移,其中部分患者转移灶不再保留摄碘的生物学特征,碘-131治疗无效,成为碘难治性甲状腺癌。该类患者生存时间大大缩短,五年生存率不足20%。

  为此,林岩松团队关注了Braf基因V600E突变、TERT基因突变与分化型甲状腺癌侵袭性和预后的关系,发现原发灶TERT基因突变与远处转移患者病灶的不摄取碘特征密切相关,原发灶TERT基因突变合并Braf基因V600E突变的患者远处转移灶在早期即出现不摄取碘特征。研究成果分别刊登在核医学领域顶级期刊《美国核医学杂志》和《临床核医学杂志》。这些分子病理特征为预测碘难治性甲状腺癌、指导患者的后续治疗、及时终止无效的碘治疗提供了客观依据。

  核医学分子影像技术在诊断碘难治性甲状腺癌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林岩松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应用反映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的RGD系列分子探针定位碘难治性甲状腺癌病灶,为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在碘难治性甲状腺癌的应用提供了分子影像学依据。该研究被《美国核医学杂志》于2012年发表。课题组还发现,亲肿瘤分子探针99mTc-MIBI在显示不摄取碘的转移病灶方面具有优势,在该院建立了碘难治性甲状腺癌病灶探测的新技术项目。

  相关新闻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