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正确认识抗凝血酶AT

2021.6.09

抗凝系统是维持机体出血与止血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当抗凝系统中某些因子的数量或功能发生改变的时候,就有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是人体抗凝系统的主要因子之一,约占抗凝系统总活性的50%~70%,它与人体发生各类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AT检测原理
    发色底物法:AT能和凝血酶形成复合物,使之丧失转化纤维蛋白原为纤维蛋白的酶活性。在血浆中加入过量的凝血酶后,凝血酶与血浆中的AT形成1︰1复合物,剩余的凝血酶作用于显色剂,裂解出显色基团,其显色程度与血浆中的AT活性呈负相关。

肝素与AT
 
   肝素与AT的结合,是AT抗凝功能中的重要一环,在肝素存在下,AT的抗凝活性可以增加数千倍。肝素主要通过加强AT的活性而发挥间接抗凝作用,AT灭活丝氨酸蛋白酶活性的速度依赖于肝素,但灭活丝氨酸蛋白酶的量取决于AT的活性。
  AT活性<70%,肝素抗凝效果降低;
  AT活性<50%,肝素抗凝作用明显下降;
  AT活性<30%,肝素抗凝无效。

临床意义

遗传性AT缺乏:

    可分为两型,分别为CRM-型(即抗原与活性均下降)和CRM+型(抗原正常,活性下降)。
    遗传性AT缺乏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本病患病率约1/5000,发病多在10-25岁,患者常在手术后、创伤后、感染后、妊娠或产后发生静脉血栓,并可反复发生血栓。CRM-患者血浆中AT生物活性与抗原性约为正常人的50%左右;CRM+其AT结构与功能异常的类型较多,现已报道近10种结构异常,如第42位精氨酸被半胱氨酸取代(即Arg47Cys47)。共同表现是对肝素的亲和力降低,从而对丝氨酸蛋白酶的灭活能力明显减弱。

获得性AT缺乏:

①AT合成降低,见于肝脏疾病、肝功能障碍,主要见于肝硬化、重症肝炎、肝癌晚期,常与疾病严重度相关,可伴发血栓形成。

②AT丢失增加,见于肾病综合征等。

③AT消耗增加,见于血栓前期和血栓性疾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脑血管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外科手术后、口服避孕药、深部静脉血栓形成、肺梗死、妊高征等。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败血症,因粒细胞释放的蛋白酶,尤其是弹性蛋白酶有快速中和AT的作用。

AT水平增高:
   
   在血友病A和血友病B、口服抗凝药物、使用黄体酮类药物时,有报道AT水平增高。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