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年终盘点:一文带走2016年度肥胖热门文章

2016.12.29

  JAMA:年龄并非胃旁路手术生存获益障碍

  根据《美国医学会杂志·外科学》上的一项研究,虽然研究人员发现35岁以下的参与者接受胃旁路手术的死亡率高于对照组的同龄人,但这主要是由于慢性疾病以外的其他原因,如有意或无意的伤害或中毒(被称为“外因”)。当研究人员将死亡外部原因排除后发现,甚至35岁以下的参与者接受胃旁路手术也可生存获益。

  肥胖患者体重下降5%会获益吗?

  之前的许多研究都将减肥目标定为7%或以上作为研究获益的起点,在减肥上还包括采用减重手术。根据一项最新研究,对于肥胖男性或女性,体重即使仅仅减少5%也可减少2型糖尿病和冠心病风险。

  Lancet:肥胖为过早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超重和肥胖在世界范围流行,根据《柳叶刀》上的一项荟萃分析,超重和肥胖与过早死亡风险显著增加相关,尤其是男性。这种影响在欧洲、北美、东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均可见到。肥胖为过早死亡仅次于吸烟的第二大原因。

  肥胖治疗调查出炉,速来围观!

  超重和肥胖目前在全球流行,而且与多种不利健康结局相关,包括2型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和其他合并症。肥胖患者的治疗情况如何?临床医生的药物处方、方案制定等疾病管理难点表现在哪?根据调查,相较于女医生,男医生更有可能给超重或伴有其他疾病的肥胖患者处方减肥药。其中,男医生处方比例为65%,女医生处方比例为55%。愿意处方减肥药的医务人员中表示处方药物仅是超重或肥胖患者治疗一部分。尽管24%-30%的病人会处方减肥药,所有专业医生更倾向选择饮食和锻炼。大部分处方减肥药的参与者表示仅仅当饮食和锻炼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时才开始药物治疗。仅有1/5的参与者表示患者如果要求会处方减肥药(内分泌医生仅占7%)。患者如果出现一种新的合并症开始处方减肥药的比例和尽管推荐生活方式改善BMI仍达不到预定值的开始处方减肥药的比例相似。

  JAMA:超重标准需要重新划分吗?

  以前的研究表明,尽管大部分国家平均BMI已经增加,但肥胖个体心血管危险因素患病率可能下降。因此,BMI与最低全因死亡率的相关性可能已经改变。而本文中涉及的三项研究为身体质量指数(BMI)与过早死亡之间的相关性提供了更多信息。

  NEJM:减肥并不改善不孕症治疗结局

  强化生活方式或许可以减掉更多体重,但更多体重下降是否使得胎儿出生率更高尚不清楚。另外,不鼓励短期内的过度减肥,因为这种减肥方式可能对辅助生殖技术结局有不良影响并且与不良妊娠结局(如流产、低出生体重)相关。《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这项研究对不孕与减肥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探究。结果发现强化生活方式或许可以减掉更多体重,但更多体重下降是否使得胎儿出生率更高尚不清楚。另外,不鼓励短期内的过度减肥,因为这种减肥方式可能对辅助生殖技术结局有不良影响并且与不良妊娠结局(如流产、低出生体重)相关。

  从肥胖到糖尿病有多远?

  肥胖与糖尿病目前在世界范围流行,一些流行病学研究更是发现两者发病率的增加呈平行关系。“diabesity”(糖胖病、肥糖病)可以表达出两者的密切关系。这些代谢紊乱疾病都存在胰岛素作用缺陷的特点。

  JAMA:五种减肥药疗效对比

  美国FDA批准的五种减肥药用于至少伴有一种体重相关合并症(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的肥胖(BMI≥30 kg/m2)或超重(BMI≥27 kg/m2)人群,包括利拉鲁肽、氯卡色林、纳曲酮-安非他酮以及芬特明托吡酯和奥利司他。这五种减肥药“表现”如何?

  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院的Siddharth Singh表示,医生在处方减肥药物时,在考虑减肥量的同时还应考虑药物的缺点。例如利拉鲁肽具有降糖作用,可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因此是糖尿病患者的最佳选择。但是,利拉鲁肽用于减肥时通过皮下注射给药,这会促使一些患者选择其他减肥药;纳曲酮-安非他酮(Contrave)可能与神经精神问题相关,例如自杀风险潜在增加。对于某些患者(尤其是酒精或药物依赖人群)应慎重选择。

  关于睡眠与肥胖的结论

  睡眠与肥胖之间的研究也是很多,一些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睡眠时间过短或过长均与肥胖相关,并且成年人睡眠时间与肥胖呈U型相关。也有研究显示夜间睡眠不足八小时的青少年上腹部脂肪堆积及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的可能性更大。

  学术范地谈谈肥胖的好与坏

  作为医生,谈肥胖这个敏感话题,应拒绝停留在“冬天不减肥,夏天徒伤悲”的段子手水平。要严肃认真地谈出学术范来,拿出各大指南及文献,做到有理有据,公平客观。

  然而,目前学界描述“肥胖的好”还是习惯遮遮掩掩,大多使用“肥胖悖论”这样的词汇。悖论在于,肥胖既明确是某些疾病的危险因素,但真正得病后又像是保护因素。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