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一例内镜检查诊断空肠憩室合并下消化道出血病例分析

2022.3.16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61岁,因“1周内解柏油样便10余次”于2015-02-04入院。患者入院前1周起无明显诱因解柏油样便,每日2-3次,每次量约200mL,无腹痛、腹胀,无反酸、嗳气等不适。起初未予重视,后因出现头晕、心悸,于2015-02-03至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急诊就诊。急诊血常规:白细胞18x109/L,中性粒细胞75.7%,红细胞2.4x10l2/L,血红蛋白78g/L,血小板124x109/L;粪隐血试验(+ + + )。予止血、补液支持治疗。次日行胃镜检查,示慢性非萎缩性-萎缩性胃炎,拟“消化道出血">下消化道出血”收住入院。


患者否认反复上腹痛史,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平时口服硝苯地平、卡托普利,血压控制可,否认服用非甾体消炎药史;0年前因外伤行剖腹探查,考虑小肠破裂,行部分小肠切除术,术中曾输血。


入院查体:体温37.8℃,心率98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10/80mmHg(1mmHg =0.133 kPa),贫血貌,腹软,无压痛,肠鸣音8-10次/min。入院后患者仍有解暗红色便,血红蛋白最低至55g/L,予补充血容量、止血、补液、抗感染等治疗,共输注红细胞悬液8U,冰冻血浆200mL。结肠镜检查示结肠盲端有较多暗红色液体,考虑小肠出血,为明确出血病因,拟行胶囊内镜检查。考虑患者有小肠手术史,故先行腹部增强CT检查,结果未见明显肠腔狭窄。经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告知胶囊内镜检查的意义和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取得知情同意后,于2015-02-09行胶囊内镜检查。胶囊运行27-61min时,空肠上段见散在直径约1.0-1.5cm的憩室,部分憩室底部可见活动性渗血和暗红色血凝块(图1),诊断为空肠上端多发憩室合并出血。经内科保守治疗2周,患者粪便转黄,粪隐血试验(-),考虑无活动性出血,血红蛋白升至84g/L,准予出院。经追问病史,发现患者于发病前1个月开始服用“钙片”类保健品,建议停用。 出院1个月后门诊随访,血常规检查示红细胞3.52x1012/ L,血红蛋白112g/L,6个月后红细胞4.58x1012/L,血红蛋白139g/L。随访期间病情稳定,未再次出现活动性出血。


图1胶囊内镜检查示空肠憩室底部见云雾状、柱状渗血和 暗红色血凝块


讨论


空肠憩室是一种临床罕见疾病,病因尚不明确,有学者认为其发生与先天性空肠发育因素和遗传有关,但多数学者认为空肠憩室是一种后天获得性疾病,为内压性憩室,局部肠壁结构异常以及肠腔内压力增高为其主要致病因素,多发生于Treitz韧带下80cm以内的空肠系膜缘。


空肠憩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部分患者可能发生憩室炎、出血、穿孔、肠扭转、梗阻等严重并发症;约1/5的患者以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亦有患者无任何临床表现,在行其他腹部手术时意外发现。空肠憩室常用的检查方法有X线小肠钡餐造影、胶囊内镜、小肠CT、小肠镜检查等。但合并出血、穿孔、梗阻等并发症的患者常无法行X线小肠钡餐造影,加之小肠钡餐造影对操作者技术要求较高且较费时,目 前临床开展已明显减少。随着CT和内镜技术的发展,小肠CT和小肠镜检查有取代小肠钡餐造影的趋势,尤其是胶囊内镜的普及、推广,使小肠憩室的诊断率得到极大的提高。鉴于小肠憩室存在胶囊滞留的风险,通常先进行胃镜、腹部CT检查以初步排除肠腔狭窄等胶囊内镜检查的禁忌证。


本例患者以下消化道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出血量大,胃镜、结肠镜检查均未发现出血灶,属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bscur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0GIB)。 OGIB的诊断流程一般为先重复常规胃镜和结肠镜检查,如仍未发现病灶,则进一步行小肠CT、小肠镜、胶囊内镜、肠道X线检查、选择性肠血管造影、放射性核素扫描等,根据患者和所在医疗机构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检查方法。然而,既往常用的肠道X线检查、选择性肠血管造影、放射性核素扫描等存在定位和(或)定性欠准确、检查时机局限等缺点。胶囊内镜可完整检查小肠黏膜,对小肠疾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在OGIB患者中的病变检出率显著高于推进式小肠镜检查和小肠钡餐造影,且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胶囊内镜检查较其他内镜检查更易为患者所接受。因此,目前OGIB的诊断首选胶囊内镜检查。胶囊内镜检查时机的选择同样是一个值得 探讨的问题,活动性小肠出血时,肠腔内存在大量积血,可能会影响检查视野,出血停止过久又可能因出血灶愈合而影响诊断。有研究者指出,对于OGIB,胶囊内镜检查的最佳时机是少量活动性出血时和出血停止后2周内。本例患者起病急,出血量大,贫血严重,经止血、纠正贫血以及扩容等治疗后,于病情相对稳定且出血量明显减少时行胶囊内镜检查,具体时间为急性大出血后第12天,符合文献提出的最佳检查时机。胶囊内镜检查发现空肠多发憩室,且数处憩室底部有活动性渗血,为确诊出血部位提供了确凿依据。


空肠憩室合并出血首先考虑内科保守治疗,对于出血量大、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或反复出血的患者,小肠憩室切除术为治疗首选,术后再出血率低。本例患者确诊后予内科保守治疗有效,考虑存在发病前服用的“钙片”进入小肠后沉积于憩室底部,损伤憩室底部黏膜而引起憩室炎、诱发出血的可能性,嘱患者停用“钙片”。患者病情稳定后出院,随访半年余未再出血,血红蛋白恢复正常。


综上所述,小肠憩室出血临床上相对少见,适时合理地进行胶囊内镜检查可明确诊断小肠出血性疾病。小肠检查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胶囊内镜检查的普及,将使小肠疾病的诊断更为直观,使更多OGIB患者获益。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