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致密物沉积病的发病机制

2022.6.11

  尽管DDD形态学上与MPGN有相似之处,但在发病机制上却有着本质的差异。Ⅰ型和Ⅲ型MPGN主要为免疫复合物介导的疾病,与之相反,DDD多与免疫复合物无关,而是由于体内存在补体活化调节异常,触发补体系统功能紊乱的因素包括C3肾炎因子,H因子等。

  1. C3肾炎因子(C3NeF) 正常时,体内补体旁路活化途径C3转换酶(C3bBb)含量很低,并受I因子和H因子调节,补体C3裂解产物维持在较低水平,避免补体过度激活。C3NeF为C3bBb的自身抗体,与C3bBb或IgG-C3b-C3bBb复合物结合,后者半衰期延长近10倍,增强C3bBb的作用,补体旁路持续激活,C3不断降解为C3a和C3b,血清C3水平降低。补体系统激活会最终形成膜攻击复合物,导致肾脏损伤。肾小球固有细胞也能产生补体成分,C3NeF可直接作用在肾小球引起局部补体活化而损伤肾脏。

  80%的DDD儿童患者和55%的成人患者血清中可检出C3NeF,C3NeF可以在疾病早期阳性而后期为阴性。C3NeF不仅见于DDD,亦可见于少数Ⅰ型、Ⅲ型MPGN患者或部分性脂质代谢障碍患者,甚至是健康人群。

  2. H因子功能失调 H因子是补体旁路途径中主要的C3活性调节因子,是C3b裂解酶I因子(C3b灭活因子)的辅助因子,可促进I因子灭活C3b,并可竞争性抑制B因子与C3b结合,还可使C3b从C3bBb中解离,从而加速C3bBb的灭活,防止C3的持续活化。H因子功能失调、导致补体代谢途径中C3b蓄积,继而导致更多的C3bBb,形成放大环路,出现不可抑制的补体旁路途径活化。

  除H因子基因突变外, C3NeF能与H因子结合,大量消耗H因子,H因子灭活C3b的作用减弱或消失,C3b形成过多,补体旁路途径过度活化。此外,H因子缺乏还可导致凝血因子激活,血小板聚集形成微血栓,在家族性及散发性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患者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无论是体内存在C3NeF,还是H因子功能失调,两者单独或协同作用,导致C3bBb失去调控,旁路补体途径被持续激活。

  3. 其他因素 本病发生还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部分患者家族内会出现不同自体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炎、1型糖尿病等患者。DDD与部分性脂质代谢障碍密切相关,部分性脂质代谢障碍患者体内脂肪细胞表面存在C3NeF,并产生过多脂素,后者与补体旁路代谢途径中D因子作用相似,可激活补体旁路途径,导致脂肪组织和肾组织损伤。此外,家族性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化酶缺乏症患者,可以发展成为DDD。

  肾移植后DDD常复发,可能是因为患者血清中存在某些可引起异常糖蛋白形成的物质,继而沉积于基膜,再次引起DDD。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