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BPC、PT、APTT为什么应成为手术病人术前常规检查项目?

2021.5.14

今年初,卫生部颁布了关于废除使用现行出血时间(BT)、凝血时间(CT)的有关方法的规定,进而使血小板计数(BPC)、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成为手术病人术前的常规检查项目。卫生部为什么要作出这项规定呢?现就其原因简述如下:

出血时间(BT)是指刺破的皮肤自然出血到出血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目前国内医院多采用狄克法(Duke):即用一次性采血针在患者的指尖或耳垂处快速刺一深约2-3mm的伤口,使血液自然流出,立刻启动秒表计时,每30秒用滤纸轻轻蘸取血滴一次直到血流停止为止,记录停止出血的时间,这种方法虽然操作简单,但根据多年的实践发现,它的敏感度非常差,有人对6142例病人观察发现,仅一例病人出血时间延长,可见其已经失去作为一项术前常规检查项目的作用。有些专家甚至认为它还可能起到误导医生的负面影响。所以停止这一方法的使用是非常必要的。

凝血时间(CT)是指离体的血液与异物表面接触到血液自然凝固所需要的时间,它是内源凝血系统功能检查的筛选试验。目前国内广泛使用玻片法,即将一滴血置于载玻片上,开始记时,每隔一段时间,轻挑血滴一次,记录血液凝固所需的时间。这种方法对术前患者凝血功能的判断既不敏感,也不准确,有人用此方法对 20例血友病患者进行检测,检出率仅为5%-10%,即使重症血友病患者,其检出率也只有16.6%,可见用它来预测患者手术中的出血情况也是很不合适的。对于一个需要手术的患者,是否具有健 全的止血功能对手术能否成功是非常重要的。外科医生必须在手术前对患者的止血状况作到心中有数,以防止术中及术后意外的发生。

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测定,即为目前很好的患者术前止血功能的筛选试验。

血小板是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以外的第三种血细胞,血小板最重要的作用是参与止血。在微血管与小血管破损时,血液中的血小板不断地参与止血反应,以愈合破损部位。血小板参与止血的过程是依赖其黏附、聚集、释放及促凝和促使血块收缩等功能来实现的。所谓血小板黏附是指血小板直接或间接附着于血管破损处的内皮下组织;所谓血小板聚集是指循环中的血小板又黏连到已经黏附的血小板上。血小板之间相互黏附、聚集成团,在血管破损处形成血小板血栓,将微血管的裂伤处部分地或完全地阻塞以阻止血液流失,这在机体止血过程中称为一期止血。当血小板的 质或量发生异常时,它的这些功能难以实现,进而也就不能完成其止血作用。与患者出现血小板质的异常相比,出现血小板量的异常的几率更高。在临床工作中也更为常见,所以血小板计数是术前病人很重要的一项实验室检查项目。

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转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称为血液凝固。在血管破损较大时,单靠血管和血小板的止血作用是不能达到完全止血的,而须在损伤局部血液凝固,形成凝血块,进行巩固性的再次止血,堵塞伤口,以达彻底止血。血液凝固是生理性止血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机体止血过程中。被称为二期止血。因此,如果凝血系统存在异常,就不能实现完全止血。凝血过程是以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开始的,以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形成血块结束。依据凝血启动方式及激活X因子的途径不同,而将凝血系统分为内源性凝血系统和外源性凝血系统,它们共同完成凝血的全过程,参与凝血的两个系统的因子数量很多,当它们含量严重减低、缺乏或质量出现异常时,患者即会出现凝血机制障碍。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主要是检测外源性凝血系统有无障碍。它反映的是通过外源性凝血途径各有关因子被激活,使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进而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完成血液凝固所需要的时间。当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因子Ⅴ、Ⅶ、Ⅱ、Ⅹ和纤维蛋白原减低或缺乏,或血液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时,患者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止血功能障碍,此时,PT会明显延长。因此,PT是检查二期止血中的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的一项很好的筛选试验。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检查二期止血的内源性凝血系统功能的一项可靠的筛选试验。APTT延长最常见的疾病是血友病,提到血友病,大家都不会陌生,其中最著名的病例就是十九世纪发生在英国皇室成员身上的出血性疾病,其病因就是由于患者体内内源性凝血因子Ⅷ、Ⅸ或Ⅺ缺乏或缺陷。实际上,在人群中血友病的患者并不少见,目前我国的发病率在2.5-2.9/10万人口,只是有时这类疾病可能很轻微,没有明显的出血史,故未引起人们的重视。无明显的自发出血、或在轻微外伤后无过多的出血并不意味着手术后不会发生严重的出血,这类病人多于手术后2-3天,发生深部组织严重出血不止,而且压迫止血或用药物止血效果均不佳。轻者影响患者预后,重者则会造成病人生命危险。APTT可检测出95%的血友病患者,且方法简单快速。

综上所述,PT、APTT作为二期止血缺陷的筛选试验,再加上反映一期止血功能的血小板计数,即能够很好的反映病人术前的止血、凝血状况,如果没有发现异常结果,且病史、体检中也无特殊发现,外科手术中发生严重出血的可能性就极小;如果这三项检查中任一发现异常,则应进一步查找原因,对症治疗,延期手术,以保证手术顺利。事实上手术患者术前检查发现约7.1%的患者PT延长,2-9%的患者APTT延长,所占比例并不低。因此BPC、PT、APTT应成为手术患者术前常规检查项目。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