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原发性颌骨内鳞状细胞癌病例报告-2

2022.1.06

 5.png

6.png

7.png

8.png

2.结果

 

术后3个月复诊,切口愈合良好,面形恢复良好,口内皮瓣未见明显异常,影像学未提示复发征象。

 

3.讨论

 

3.1PIOSCC的分类、临床表现及诊断

 

PIOSCC是一种罕见的牙源性恶性肿瘤,仅占牙源性肿瘤的1%~2.5%。尽管PIOSCC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更多见于50岁左右男性(男女比约2∶1或2∶3)下颌骨的磨牙后区。2005年,WHO将PIOSCC划分为独立疾病,包括3个亚型:①侵犯骨髓腔并导致骨吸收的实性肿瘤;②由牙源性囊肿发展而来的鳞状细胞癌;③与其他牙源性上皮性良性肿瘤相关的鳞状细胞癌。

 

2017年版WHO牙源性肿瘤分类中取消了以上3种分类,直接命名为原发性骨内癌(非特指):发生于颌骨中心、无法诊断为其他类型的癌。在新版分类中,弱化了肿瘤亚型的概念,强化了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从而更加高效地指导临床实践。PIOSCC的病因尚不清楚,最常见的因素是反应性炎症刺激,伴或不伴易感基因。

 

临床上,PIOSCC的临床表现不尽相同,主要取决于病变位置、肿瘤大小及类型。常见的症状有疼痛、颌骨膨隆、感觉异常及牙位的紊乱等。PIOSCC的放射学和临床特征与牙源性疾病相似。在某些情况下,早期PIOSCC可能类似于一般的病变,如根尖周病和牙周病,可导致误诊或延误诊断。本患者由于下颌磨牙区疼痛、肿胀,被误诊为牙源性炎性疾病,先期行根管治疗,尔后行拔牙术,效果均不理想;术后又出现拔牙创不愈,与朱志农等、杨建平等的报道相符。在大多数情况下,X线片常有边缘不清晰、弥散和不规则等溶骨性骨改变特征,早期病损局限于皮质骨内、根尖区,可辅助诊断PIOSCC。PIOSCC需与上颌窦癌、黏膜癌侵入骨组织及肿瘤转移到颌骨相鉴别。

 

PIOSCC的初期临床表现较多,且无特异性,易误诊为颌骨囊肿、骨髓炎等。PIOSCC诊断的关键在于对疾病特点的认识,如中年男性、无明显牙体疾病导致的区域疼痛、面部膨隆、拔牙后创口迁延不愈、X线检查异常等,应及时刮取病变组织行活检确诊,从而减少误诊误治,提高生存率。

 

3.2PIOSCC的治疗及预后

 

临床上,治疗PIOSCC的主要方法是根治性手术,同时辅以放疗、化疗。由于颌骨内癌的特殊性,往往会沿骨内发展,因此手术方式、范围要更加广泛和彻底,必要时行全颌骨切除,同期行游离皮瓣修复,维持患者面容及功能。无论影像学上是否证实区域淋巴结转移,都应行颌颈联合颈淋巴清扫术,术后评估是否补充放化疗。由于PIOSCC易复发,因此应建立长效的随访机制,以便早诊早治,提高患者生存率。

 

PIOSCC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30%~40%、36.3%、38.8%不等,总体预后较差。有学者将吸烟、饮酒、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大于4cm等多因素进行分析,对患者预后进行评估,发现肿瘤大于4cm生存率显著降低。X线片显示的病变情况往往滞后于疾病本身的发展状态,因此采取积极、彻底、有效的综合治疗手段是当务之急,能一定程度的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约75%)。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