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小儿大动脉转位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2023.1.18

  发病机制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中最常见者为右型转位,即升主动脉起自右室,位于右前方;肺动脉起自左室,位于左后方,这样形成两个截然分开的循环系统,其循环经过是:“右房→右室→主动脉→全身→体静脉→右房”;而“左房→左室→肺动脉→肺→肺静脉→左房”,患儿出生后必须伴有两个大循环间的分流交通,始能维持生命,交通的部位可在心房,心室或大动脉,即通过未闭的卵圆孔,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偶见支气管动脉,通过这些通道,部分含氧血可从肺循环进入体循环,缺氧血从体循环流入肺,其结果是体循环血由两部分构成:主要部分为回流到主动脉的体静脉血,小部分为通过交通分流来的含氧量高的血,这个分流供给了体循环需要的氧,因此是有效肺循环;同样肺血流也由两部分组成;大部分为肺静脉血,小部分为从体循环分流来的体静脉血,后者可进入肺进行氧交换,因此是有效体循环,由此可见,有效血流量越大,体循环动脉血氧饱和度越高,病儿青紫可较轻,但过多的分流加重了心脏和肺循环负担,可导致严重心衰及早期出现肺动脉高压,当病儿合并肺动脉狭窄时,肺循环血流量得到适当限制,减轻了心脏负担,防止了肺动脉高压的产生,因此只有那些伴较大体,肺循环交通和适当的肺动脉狭窄的病儿才能活得较久。

  根据血流动力学改变本病可分为4型:Ⅰ型:室间隔完整;Ⅱ型:室间隔完整伴肺动脉狭窄;Ⅲ型;伴大型室缺或单心室或大型动脉导管未闭;Ⅳ型:伴室间隔缺损和肺动脉狭窄,Ⅰ型最多见,Ⅳ型预后较好。

  临床表现

  1.青紫

  出现早,半数出生时即存在,绝大多数始于1个月内。随着年龄增长及活动量增加,青紫逐渐加重。青紫为全身性,若同时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则出现差异性发绀,上肢青紫较下肢重。

  2.充血性心力衰竭

  生后3~4周婴儿出现喂养困难、多汗、气促、肝大和肺部细湿啰音等进行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症状。患儿常发育不良。

  3.体检发现

  早期出现杵状指、趾。生后心脏可无明显杂音,但有单一的响亮的第2心音,是出自靠近胸壁的主动脉瓣关闭音。若伴有大的室隔缺损或大的动脉导管或肺动脉狭窄等,则可听到相应畸形所产生杂音。如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可在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听到连续性杂音。合并室间隔缺损,可在胸骨左缘第三四肋间听到全收缩期杂音。合并肺动脉狭窄,可在胸骨左缘上缘听到收缩期喷射性杂音。杂音较响时,常伴有震颤。一般伴有大型室隔缺损者早期出现心力衰竭伴肺动脉高压,但伴有肺动脉狭窄者则发绀明显,而心力衰竭少见。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