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围术期心电图T波电交替病例分析

2021.12.28

例1,女,48岁,162cm,45kg,因“体检发现胰头部占位2d”入院。患者平素偶有胸闷;焦虑症病史20余年,口服帕罗西汀片40mg,每日1次;否认糖尿病、高血压病史。体格检查无特殊。术前ECG示窦性心律,HR77次/分,PR间期144ms,QT间期473ms,QTc间期521ms,QT间期延长。肝肾功能及三大常规未发现明显异常。初步诊断:胰头部占位,焦虑症。拟择期在全麻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患者入室后常规监测ECG、SpO2和IBP,开放上肢静脉通路、左侧桡动脉穿刺测压,IBP130/52mmHg,HR92次/分。动脉血气分析:K+3.4mmol/L,BE5.6mmol/L。麻醉诱导在面罩去氮给氧后使用咪唑安定2.5mg、丙泊酚80mg、芬太尼0.15mg、顺式阿曲库铵10mg、地塞米松10mg,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VT350ml,RR10~12次/分,I∶E1∶1.5,FiO260%)。

 

麻醉诱导期间患者出现3~5次室性早搏,予利多卡因60mg后消失。手术开始前8min及开始后3h各追加芬太尼0.15mg。术中使用静-吸复合麻醉,丙泊酚4~6mg·kg-1·h-1、瑞芬太尼0.08~0.12μg·kg-1·min-1、右美托咪定0.25μg·kg-1·h-1持续泵注,吸入0.5%~1.0%七氟醚,肌松以阿曲库铵8μg·kg-1·min-1泵注维持。术中生命体征:PETCO230~35mmHg,IBP140~100/85~60mmHg,HR65~95次/分,体温36~36.5℃。

 

手术历时4h20min,失血约300ml,尿量850ml,术中输入晶体液1600ml、胶体液500ml。手术结束前10min予地佐辛5mg、氟比洛酚酯50mg镇痛。手术结束前血气示K+仍为3.4mmol/L,余指标在正常范围。术毕患者入麻醉恢复室,生命体征正常,未行肌松拮抗,约40min顺利拔除气管导管。

 

拔管后数分钟,患者ECG出现异常波形,表现为T波直立与倒置交替(图1A),在更换其它监护导联排除干扰后,确认为T波电交替,是危险心律失常的前奏。立即给予短效β受体阻断药艾司洛尔10mg并密切观察,间断追加至总量90mg,正负交替的T波逐渐趋于平坦,最后呈低振幅直立,电交替现象消失(图1B),前后历时约25min。

 1.png

随即补充氯化钾1g纠正低钾血症,并使用美托洛尔2.5mg维持效果,30min后追加2.5mg。在此期间患者HR由90次/分降至80次/分,IBP、SpO2变化不大。术后第1天ECG:QT间期446ms,QTc间期518ms。患者术后第3天发生一过性房颤,术后14d康复出院。

 

例2,女,65岁,因“晕厥后左下肢发凉无力12h”急诊入院。患者病史不详,体重估计65kg。入院后反复意识消失,ECG示室速发作,多次予电复律,使用胺碘酮抗心律失常。冠脉造影提示狭窄不明显,排除心梗,同时发现左心室附壁血栓。下肢动脉超声示左下肢动脉血栓。初步诊断:下肢动脉血栓形成,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电复律术后。拟急诊行“左下肢动脉切开取栓术”。

 

入室后患者意识清醒,气管插管状态,四肢厥冷,立即监测生命体征,右侧桡动脉穿刺测压。动脉血气分析:K+3.3mmol/L,Lac2.8mmol/L,轻度过度通气。患者ECG疑似为T波电交替(图2A)。麻醉开始前,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予利多卡因60mg,约2~3次室速发作后出现疑似尖端扭转性室速(图2B)并随即自行缓解。上述发作期间IBP由127/48mmHg左右降至80/41mmHg左右,转窦律后自行回升。

 

考虑到患者情况紧急,立即试探性予艾司洛尔10mg,密切关注生命体征,于1min、2min后分别追加艾司洛尔10mg、20mg,T波异常现象明显好转。予美托洛尔至总量3mg以维持效果,补充氯化钾1g。患者入室后约35min,T波电交替现象明显减轻,但未完全消失(图2C)。其后麻醉手术过程顺利,未再发生室性心动过速。

 2.png

术后患者入ICU,ECG示窦性心律,HR58次/分,QTc间期828ms。患者术后第5天发生一过性房颤,未再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术后36d患者因感染性休克、心跳呼吸骤停死亡。

 

讨论

 

上述病例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T波电交替现象,二是QT间期延长及其麻醉相关注意事项。T波电交替(T wave alternans,TWA)指来自同一起搏点的心电图,T波形态、振幅或极性呈逐搏交替变化,不伴QRS波改变,提示复极不稳定,可用于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及猝死。

 

TWA尚无公认的诊断标准,通常认为运动负荷试验心率小于110bpm时T波交替振幅超过1.9μV持续1min以上为阳性。该现象与钙、钾及慢钠通道功能改变,导致复极离散度和快速型心律失常易感性增加有关。心率加快、交感神经张力增加、心肌缺血、心力衰竭及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钙、低镁)等因素可诱导TWA。T波电交替是长QT间期综合征的特征之一,静息状态可短暂出现,多见于应激后,易进展为尖端扭转性室速,需立即处理。

 

围术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交感神经张力、缓解TWA,从而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如有电解质紊乱应纠正。对TWA患者应准备除颤仪,如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则立即复律或除颤。术后应密切监护、复查ECG、避免诱发因素,并做好抢救准备。对心肌缺血、心衰患者,术后应重视心脏病治疗。

 

本次报道的二例患者,在使用短效β受体阻滞剂艾司洛尔及补钾后,患者1电交替消失,患者2则明显缓解,后均未出现室性心律失常。T波电交替和QT间期延长有关。QT间期指从QRS波起点至T波终点的时间,为心室从除极至复极结束的总时间。HR60~100次/分时,QT间期正常范围是320~440ms。多种抗心律失常药可引起QT间期延长,如奎尼丁、胺碘酮、洋地黄类等。

 

此外延长QT间期的药物还有七氟醚、琥珀酰胆碱、三环和四环抗抑郁药、帕罗西汀等。β受体阻滞剂艾司洛尔、美托洛尔均能缩短QT间期。患者1长期使用帕罗西汀,术中使用七氟醚,二者均延长QT间期。例2发病原因不详,在急诊抢救阶段曾多次使用胺碘酮抗心律失常,不排除因此加重了原有的QT间期延长。入室后高度怀疑TWA,因反复室速、疑似尖端扭转性室速,使用β受体阻断药处理后心电图明显改善,反证了TWA现象,术后证实QT间期极度延长。

 

临床上QT间期延长的手术患者并不鲜见,考虑到其与T波电交替的关系和潜在的风险,麻醉时应考虑如何避免进一步延长QT间期。除前文提及的药物外,常用的止吐药,如5-HT3受体阻断药、氟哌利多、甲氧氯普胺、氯丙嗪等均会延长QT间期,对此类患者应权衡利弊,谨慎使用。对QT间期延长的患者,可考虑在麻醉诱导前使用地塞米松,以咪达唑仑、丙泊酚诱导,避免使用可能增加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的静脉麻醉药,如依托咪酯、氯胺酮等。

 

七氟醚延长QT间期,且增加PONV的风险,应尽量避免。考虑使用神经阻滞、椎管内麻醉及术后多模式镇痛,以减少或避免使用阿片类药物;术中适当增加输液,以减少PONV的机会。如患者发生PONV,可考虑丙泊酚20mg治疗,但需要关注对呼吸、循环的影响。神经激肽1受体阻断药不影响QT间期,可防治PONV,可惜国内尚未广泛应用。

 

有些问题值得思考:为什么诸多具有止吐作用的药物会引起QT间期延长,QT间期延长的患者PONV发生率是多少?其它延长QT间期的药物有止吐作用吗?巧合的是,这两例患者术后未使用止吐药,也未发生PONV。QT间期延长患者可能发生T波电交替,这是危险心律失常的信号,β受体阻滞剂有效,同时还应纠正电解质紊乱,并准备除颤仪。对于QT间期延长的患者,围术期管理要从药物选择、输液等方面注意预防PONV,因其一旦发生,可能的治疗选项有限。

 

来源:孙嘉诚,魏国华,陈静,刘世江,丁正年.围术期心电图T波电交替二例[J].临床麻醉学杂志,2021,37(03):335-336.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