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一例I型神经纤维瘤病面部恶变病例分析

2022.3.16

I型神经纤维瘤﹙neurofibromatosis type I,NF1﹚是由神经鞘细胞及纤维母细胞两种成分组成的良性肿瘤,其恶变者报道较少。有报道显示,颅内、躯干、上下肢、后腹膜、直肠和皮下组织可偶发NF1,腮腺区尚未见报道。我院收治1例发生于腮腺区的I型神经纤维瘤恶变患者,部位特殊,瘤体巨大,治疗难度高,在国内属首例该部位发生的报道,特结合文献回顾,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5岁,未婚,因“右侧腮腺区巨大无痛性肿物35年余”入院。患者35年前发现右侧腮腺区有一肿块,约蚕豆大小,缓慢生长增大无任何不适。现因自觉严重影响个人生活及面容,至我科就诊,要求手术治疗。门诊以“①神经纤维瘤病;②右侧腮腺及颊部神经纤维瘤”收入病房。

 

专科检查:全身遍布神经纤维瘤,乳头状、褐色肿块,质软,无压痛。腋窝雀斑状色素沉着,右侧腮腺区有一巨大肿物,约8 cm×10 cm×11 cm,扪诊结节状,无压痛,皮温正常,范围波及同侧颈部,鼓腮右侧口角漏气(图1)。口内14、23牙位有牙存留,其余恒牙均缺失。余检查未见异常。

 

1647393065146518.png


2治疗

 

入院后经局部细针穿刺结果示:见少量异型细胞。胸部CT示:两肺肺气肿,双肺多发病灶,考虑转移瘤可能。结合临床特点,考虑系右颌面部神经纤维瘤恶变,患者及家属要求手术切除肿瘤,以改善面容和生存质量,故行肿瘤姑息性手术切除。

 

肿物主要位于腮腺咬肌区,包膜不完整,切面呈棕黄色,多结节状。除下颌缘支与肿物粘连严重而受剥离激惹外,余面神经保留完好(图2)。

 

1647393065302188.png


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示(图3):右上角(星号标记)为良性的神经纤维瘤成分,左下角(三角形标记)为恶性神经鞘瘤成分,后者见多形性的梭形细胞,细胞形态畸形,且前者向后者过渡。

 

1647393065664509.png


病理诊断:神经纤维瘤,伴恶变(恶性神经鞘瘤)。该患者主要采用临近皮瓣缝合,术后6、12个月复查,切口愈合佳,面部形态好,未见复发。

 

3讨论

 

NF1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表现为多样性、系统性广泛损害。该病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以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皮肤色素沉着为特征,多分布于躯干及四肢皮下,常出生时即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大,主要沿着神经通路呈葡萄状、丛状、串珠状分布。

 

10%的丛状神经纤维瘤有恶变可能。相反,其他神经纤维瘤罕见恶变。根据中枢神经系统肿瘤WHO分类,患者存在下列标准中2项症状即可确诊:6个咖啡牛奶斑﹙青春期后直径≥1.5 cm,青春期前直径≥0.5 cm﹚;任何类型的神经纤维瘤≥2个或丛状神经纤维瘤≥1个;腋窝或腹股沟雀斑状色素沉着;视神经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视神经胶质瘤﹚;≥2个lisch结节﹙虹膜错构瘤﹚;蝶骨翼发育不良、缺如或长骨皮质薄、发育不良;一级亲属患有NF1。本例患者同时符合条件2和3,故首先疑诊为NF1。

 

通常认为单发的神经纤维瘤不易恶变。但在NF1患者,神经纤维瘤则较易恶变为恶性神经鞘瘤,这也是NF1患者最易罹患的恶性肿瘤。除恶性神经鞘瘤以外,NF1患者还可发生横纹肌肉瘤(恶性蝾螈瘤)、肾母细胞瘤。

 

对于恶性神经鞘瘤的诊断,Woodruff等提出了3条诊断标准:肿瘤起源于周围神经,或发生于NF1;以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的成分,即梭形的肿瘤细胞为主要成分;出现真正的肿瘤性的横纹肌母细胞,而非其他部位的横纹肌肉瘤侵犯或转移。

 

一般将含有横纹肌肉瘤成分的恶性神经鞘瘤称为恶性蝾螈瘤(malignant triton tumor,MTT)。本例患者在病理细胞分析中,肿瘤组织内未见横纹肌肉瘤成分,神经纤维瘤成分向恶性神经鞘瘤成分过渡,因此考虑为良性的神经纤维瘤恶变为恶性神经鞘瘤。这在NF1患者中较常见。

 

MTT的发病因素在DNA分子水平仍不明确。现国际上普遍认为恶性神经鞘瘤与P53抑癌基因的错义突变和杂合性散失有关。有研究发现MTT患者肿瘤细胞染色体检测示1、7、8、9、16、17、19、22以及X染色体存在异常,但不同性别发病率无差异。

 

本病例报道中,该患者拒绝DNA检测。神经纤维瘤瘤体组织脆嫩,瘤体内常有许多管腔壁薄,弹性差的血管生长,导致术中止血困难,故神经纤维瘤的临床治疗一般可行保守观察。对于严重影响患者面容或生存质量的巨大肿瘤,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手术方案,一般作部分切除以改善畸形及部分功能。

 

本例患者在巨大神经纤维瘤病变基础上发生恶变,手术目的为改善面容及生存质量,故行肿瘤姑息切除术。颜面部的恶性肿瘤要考虑病灶的切除、面神经的保留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容貌。近年来有许多学者采用局部皮瓣、临近皮瓣、远位皮瓣及皮片移植等方法修复,取得了良好的修复效果。本例患者术中考虑口腔颌面部血管吻合多,血循环好,邻位皮瓣色泽、厚度、柔软度均与术区近似,移位方便、灵活,可即时直接转移,故能一次手术完成不需断蒂。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