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一例男性下腹肿块病例分析

2022.3.22

患者 男,47岁。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尿痛,无尿频、尿急及肉眼血尿,无腰部疼痛,无畏寒、发热,无恶心、呕吐。

 

查体:下腹部叩及50 mm×40 mm 肿块,边界不清,质硬,轻压痛。肝脏、脾脏及双肾未触及。盆腔CT平扫显示膀胱前上壁见一约45 mm×40 mm 肿块,边界不清晰,密度不均匀,部分突出腔外,增强扫描不均匀明显强化,内见斑片状无强化区(图1,2)。

 


图1,2 CT平扫加增强示膀胱前上壁见一不规则肿块,边界不清晰,密度不均匀,部分突出腔外,增强扫描不均匀明显强化,内见斑片状无强化区 

 

MRI平扫:膀胱前上壁见一不规则等T1、稍长T2信号肿块,边界不清,信号不均匀,跨越膀胱壁向腔外生长,MRI增强扫描轻-中度不均匀强化(图3~6)。CT、MRI均诊断为膀胱癌。

 


图3~5 MRI轴位加矢状位T1、T2 示膀胱前上壁见一跨越膀胱壁向腔外生长不规则等T1、稍长T2 信号肿块,边界不清,信号不均匀,内见斑片状短T1 信号 

 


图6 MRI增强扫描冠状位示病变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

 

手术所见:膀胱前上壁组织僵硬与周围腹膜粘连明显,打开膀胱前壁见一约50 mm×45 mm 肿块,表面覆盖滤泡样物,内见坏死样物质、易碎,完全切除肿块。病理:组织内伴较多嗜中性、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并可见泡沫样细胞,免疫组化CD68(+),CK(-),PAS(-)。病理诊断:黄色肉芽肿性膀胱炎(图7,8)。

 


图7 组织内伴较多嗜中性、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内见泡沫样细胞(HE ×100) 

 


图8 免疫组化CD68(+),CK(-),PAS(-)

 

讨论:

 

黄色肉芽肿又称胆固醇肉芽肿,由胆固醇结晶、含铁血黄素、多核异物巨细胞、泡沫巨噬细胞及纤维组织构成的肉芽肿性病变,其组织来源、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该病可发生于结肠、卵巢、胰腺、胆囊、眼眶、大脑、骨骼、肾脏,在泌尿系统中多见于肾脏,而发生在膀胱却极其少见,目前为止黄色肉芽肿性膀胱炎(xanthogranulomatous cystitis,XC)国内外多为个案报道。

 

多数理论研究认为XC的发生是免疫功能紊乱、大肠埃希菌慢性感染的相互作用的结果。Tai等对XC标本中心区坏死组织和脓液进行培养,发现了脆弱杆菌属和大肠埃希菌属,进一步证实了XC与细菌感染的关系。XC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30~50岁的女性,临床表现多为下腹部疼痛、包块、膀胱刺激征等,与膀胱癌、腺性膀胱炎、脐尿管病变等表现相似。

 

综合文献报道结合本例CT、MR 表现,XC具有以下影像学表现:CT多表现为膀胱顶后壁、侧壁实性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可伴有液化、坏死,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MRI肿块呈等T1、稍长T2 信号,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中度不均匀强化。所查文献均未发现周围组织浸润及淋巴结转移。XC临床、影像学表现无特征性,常误诊为膀胱癌。

 

综合文献报道结合本例具以下特点可资鉴别:病变多位于膀胱顶部或侧壁;临床表现多为膀胱刺激征、下腹部疼痛等为主;影像学表现XC主要表现为向腔内或跨越膀胱壁向腔内外生长的肿块,不伴有周围组织浸润及淋巴结转移,增强扫描多表现为不均匀明显强化。而膀胱癌多位于三角区或侧后壁,顶部极少见;临床表现为间歇性无痛性肉眼血尿;影像学表现为形态不规则或壁不规则增厚,可伴有同侧输尿管、肾积水,增强扫描多为明显均匀强化,常伴有周围组织浸润及淋巴结转移,少数病变表面可伴有钙化。总之,XC临床诊断困难,需结合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综合分析,确诊依赖于病理学检查。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