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患者拔管后声带麻痹病例分析

2022.1.23

患者,女,49岁,45kg,因“行走不稳伴头晕4年余加重”入院。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行走不稳,伴有头晕,声音嘶哑,偶有饮水呛咳,无呼吸困难,无四肢麻木,症状加重1年余入院。既往史、生化检查无特殊。头颅MRI: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寰枕脱位,脊髓受压(图1)。诊断为小脑扁桃体下疝;寰枕脱位。拟择期全身麻醉下行寰枕畸形加压内固定术。

 1583113053435647.png

图1 患者术前头颅MRI

 

患者入室,BP140/80mmHg,HR80次/分,RR16次/分,SpO2 96%,常规诱导采用咪达唑仑2mg、丙泊酚100mg、舒芬太尼15μg、顺苯磺酸阿曲库铵9mg,可视喉镜下顺利插管,静-吸复合麻醉维持,术中行有创血压及神经电生理监测。手术进行1.5h,行复杂寰枕畸形减压内固定术,右侧髂骨取骨术。术毕10min患者清醒,VT可达350~400ml,RR10~12次/分,吞咽和呛咳反射恢复,予以拔除气管导管,拔管后患者可服从指令,活动上下肢。观察5min后搬运至转运床,准备送至PACU。

 

2~3min后患者突然意识消失,呼之不应,强刺激后仍无体动与自主呼吸,此时BP110/70mmHg,HR75次/分,RR0次/分,SpO2 93%。随即面罩辅助通气,通气阻力较大,SpO2最低降至85%。查体: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4mm,光反射灵敏,双肺呼吸音弱,无明显干、湿啰音,可闻及喉鸣音。面罩辅助通气10min后,SpO2上升至100%,意识仍消失、刺痛无反应,无自主呼吸,即行气管插管。

 

因患者行寰枕畸形加压内固定术后颈部完全固定,后仰度为零,略呈屈曲位,可视喉镜无法暴露声门,遂改为纤支镜经鼻气管插管,暴露声门,但发现声带完全固定,呈小裂隙状,外展受限(图2),未见明显分泌物,纤支镜无法通过,SpO2降至95%。静脉给予丙泊酚50mg,声门裂隙无改善,仍无法插入纤支镜,SpO2降至90%,立即给予琥珀胆碱100mg,声门开放,完成经鼻插管。插管后听诊呼吸音对称、清晰,无干湿啰音,气道阻力正常(VT357ml,气道压12 cmH2O)。再次插管后送入ICU,约1h患者苏醒,术后第2天下午拔除气管插管,第3天转回普通病房,术后第10天出院。

 1583113076478435.png

图2 模拟再次插管时声门暴露情况

 

讨论

 

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发病呈慢性进展过程,早期多隐匿,症状不典型,症状加重就诊时多已发生脑干、颈髓的损伤,给麻醉科医师术中管理带来巨大挑战和风险。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患者,颅神经和颈神经根受压,可以引起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颈项部疼痛及活动受限;延髓和脊髓上颈段压迫可出现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病理反射和大小便障碍,脑干严重受压时可出现呼吸暂停;脑脊液循环受阻,可出现脑积水和颅内压增高的症状。

 

手术的关键是解除对脑干脊髓及神经根的压迫,维持或重建颅颈区的稳定性及恢复正常的脑脊液循环。术中维持血流动力学、呼吸系统的稳定,充分制动及脑松弛是麻醉过程中的关键。该患者根据2014版神经外科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与麻醉专家共识进行围术期管理,术中平稳。术后患者苏醒,吞咽和呛咳反射恢复,可完成指令活动,VT>6ml/kg,意识清醒,呼之睁眼。但患者拔管后先出现意识消失,后出现呼吸消失,患者拔管前呼吸频率稍慢,但VT及SpO2均正常,暂不考虑呼吸抑制继发意识消失,可能为小脑扁桃体下疝长期压迫脊髓和神经,脊髓局部水肿、炎症,畸形矫正后,脊髓与延髓恢复正常解剖结构的同时进一步受到牵拉(图3),从而出现呼吸意识消失。

 1583113096118825.png

图3 患者术后头颅MRI

 

目前,关于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寰枕关节脱位患者,术后是否立即拔管并无统一指南和专家共识,相关临床研究报道,该类手术术后大多采取常规拔管。而手术医师常在术后早期需要观察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确保术中未伤及神经,这也是该类患者术后早期拔管复苏的原因。拔管后患者喉部闻及喉鸣音,通气阻力大,加压给氧后予以气管插管,而纤支镜暴露下发现声带固定,术前评估时患者声音嘶哑,偶有饮水呛咳,结合患者基础疾病,不能排除喉返神经、喉上神经损伤,这也再次提示术后拔管应谨慎。

 

该患者出现双侧声带麻痹考虑以下可能:(1)疾病本身,手术操作共同导致;术前已有神经受损的症状,手术操作导致延髓及局部组织水肿,畸形矫正后导致的神经牵拉,加重喉返、喉上神经功能障碍从而导致双侧神经受损,声带麻痹,外展受限;(2)搬运患者可能加重局部牵拉、水肿。而根据患者术后脑功能恢复情况,并不排除脑干减压后反应导致的术后意识障碍。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患者病情进展缓慢,长期对延髓压迫、局部炎症,加上术中操作等导致术后延髓功能不全,神经压迫导致相关神经系统并发症,如果未及时发现并处理,危及患者生命。

 

该类患者,除了关注呼吸循环系统的变化,术前有效的评估及把握患者与基础疾病相关的症状体征,如: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病理反射等,个体化制定围术期方案十分重要,在转运患者过程中切勿加重神经、延髓损伤,术中加强电生理监测有利于减少脊髓损伤的发生。至于术后是否常规拔管、转入复苏室观察或进入ICU仍需要进一步探讨,并制定相关指南规范。拔管策略应该是贯穿整个围术期,建议该类患者术后不应早期拔管,应转入ICU或者监护室,充分评估患者脊髓及神经功能后拔管。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