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易被误诊躁狂患者病因分析-1

2022.1.21

病例资料


患者S,男,22岁,因近期出现运动及发声抽动,过度遵从规则及例行程序,以及冲动性升高和激越,在家人陪伴下至精神科门诊就诊。


病史


患者童年期被诊断为孤独症及智力残疾,13岁时出现显著刻板行为、不安、冲动、暴怒、激越、好斗及无目的活动,连续2天不睡觉,不停走圆圈,在他人纠正其行为时表现出攻击性。家人带其至急诊就诊,排除器质性病因,包括感染、药物中毒及使用毒品等,转入附近一所大学医院的儿童青少年精神科病房。


入院后,病房治疗团队诊断双相障碍,判断患者处于躁狂发作。给予喹硫平25mg qd+75mg qn改善激越,出院后精神科门诊随诊。然而出院仅仅1周后,上述症状即卷土重来,攻击性及激越显著加重,遂再次收入院,减停喹硫平,换用丙戊酸125mg qd+375mg qn,症状较前改善,但出院后显萎靡及退缩,过度遵从规则及例行程序,时而易怒,且经常无法集中注意力。


2年后,患者出现高氨血症;停用丙戊酸后,患者的一系列行为问题有所改善,并在学业及社交上取得了一些成果。此后患者的病情无显著恶化,直至本次发作。


本次就诊,患者存在显著的言语功能损害,无法自行叙述病史。其家人报告称,患者当前的状况已造成校内表现的下降,社交活动也被缩减。患者家人及老师均反映,患者的行为愈发难以引导。患者目前尚无躯体攻击行为,但如果仪式行为未得以完成,患者会表现出言语上的激越。近期患者每天睡眠时间由8小时下降至3-4小时,但白天看上去并无疲乏。


评估


体格检查示轻度心动过速(105 bpm),无心律失常,未及心脏杂音等;余生命体征未及异常。其他体格检查项目,包括详细的神经系统查体,均未及显著异常。


精神检查中,患者目光接触差,难以安静地坐着,摆动身体、弹弄手指及拍手行为增加。可观察到强迫性的行为,如拍打自己的颈部。抽动行为(如眨眼及张嘴)增加。存在重复言语,反复大声表达想回家的诉求,并使用代词错误的短句。情感难以触及,但可观察到激越。思维进程具象。未发现自杀、杀人观念及精神病性症状的证据,患者否认存在幻听,自知力及决策力受损。


与患者家人及其他知情人沟通后,精神科医生排除了孤独症行为症状恶化的可能。患者家人报告称,患者当前的很多行为在过去也曾出现过,但目前的严重程度令人担忧。并且,患者家人未发现应激源或其他诱因,给予患者喜欢的强化物也无助于改善症状。患者否认幻听,外界也未观察到患者对内在刺激产生应答,分裂情感性障碍可排除。焦虑障碍也可排除,因为患者持续的活动及仪式行为实际上加重了他的焦虑。


使用Bush-Francis紧张症评定量表(BFCRS)评估,患者总分为26,提示高度可能存在紧张症。经综合评估,诊断为活动增加型紧张症。


误诊


经治医生认为,患者13岁时的双相障碍属于误诊,而当时患者所经历的正是第一次活动增加型紧张症发作,并在急诊接受劳拉西泮治疗后症状改善。然而,急诊科并未正确识别上述现象,很可能是因为急诊科医生对紧张症了解有限。


上述个案可视为诊断操之过急的典型案例:医生并未将紧张症视为孤独症的并发症,而是直接在孤独症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二诊断。一般而言,这种诊断操之过急的现象更容易发生于以下情况,即医生认为患者出现了已知疾病的常见并发症;然而在本个案中,情况恰好相反,医生未识别出这一并发症。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