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三例25G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视网膜大动脉瘤内界膜下...

2022.3.03

三例25G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视网膜大动脉瘤内界膜下出血诊疗分析


视网膜大动脉瘤(RAM)是获得性视网膜中央动脉的分支血管发生扩张,病变最常发生于视网膜动脉3级分支以内,典型者位于黄斑或后极部。RAM可分为静止型、渗出型和出血型;出血型RAM又细分为玻璃体内积血、玻璃体后界膜下出血、内界膜下出血、视网膜内出血和视网膜下出血。内界膜下出血及玻璃体后界膜下出血的吸收过程可能长达数月,浓厚的出血可致视网膜前膜形成并对视网膜产生不可逆性损害,因此施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清除积血对于保护视网膜功能是有益的。我们采用25G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内界膜剥除及激光光凝对RAM致内界膜下出血的3例患者进行了治疗,对其有效性、安全性进行了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对象和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6年4~7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确诊为RAM所致黄斑区内界膜下出血的3例患者3只眼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l例1只眼,女性2例2只眼。年龄62~75岁,平均年龄为(69.0±6.5)岁。病程l~8个月,平均病程(5.0±3.6)个月。均为单眼发病,左眼2只,右眼1只。均主诉突然视力下降伴中心黑影遮挡。3例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其中1例患者曾于2016年5月行左眼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0.05 mg治疗,但视力无明显提高。3只眼均行常规全身检查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裂隙灯显微镜、眼底彩色照相、眼部B型超声、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等眼部检查。患眼BCVA为手动/20 cm~0.06,平均BCVA为0.03±0.02。眼压为7.9~18.9 mmHg(1 mmHg=0.133 kPa),平均眼压为(9.87±3.23)mmHg。3只眼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晶状体混浊。RAM位于视网膜颞上2只眼,位于视网膜颞下1只眼。黄斑区内界膜下出血大小为1.5~8.0倍视盘面积。FFA检查发现,动脉期患眼颞下视网膜动脉分支处强荧光点,周围出血遮蔽视网膜及脉络膜荧光(图1)。OCT检查发现,患眼出血灶表面可见一弧形强反射条带,且与内界膜相对应,其下呈点状强反射(图2)。


1646310258939489.png


3只眼均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及激光光凝治疗:球后麻醉后,于上方角膜缘后0.5 mm做隧道切口,超声乳化吸除晶状体,黏弹剂维持前房。左眼于5点、2点、10点时钟位,右眼于7点、2点、10点时钟位角膜缘后3.5 mm 25G巩膜穿刺刀常规行经睫状体平坦部巩膜三切口,切除中央玻璃体。玻璃体切割头于视盘前行人工玻璃体后脱离,曲安奈德染色,清除玻璃体后皮质,0.1%吲哚青绿内界膜染色l min,25G内界膜镊剥除约1.0~1.5个视盘直径(DD)的内界膜。笛针吹吸内界膜下血凝块。532 nm激光直接光凝瘤体,光斑大小200 um,曝光时问0.3 s,能量150~250 mW,光凝点数2~3个,以瘤体呈淡灰白色即可: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气液交换,玻璃体腔内注入16%C2F6。至指测眼压正常。手术完成后依次拔出套管及灌注头,用棉签轻轻按压穿刺口,切口密闭良好。嘱患者手术后俯卧位2周。


手术后随访时间1.5~3.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2±0.8)个月。随访观察患眼手术后BCVA、FFA及OCT的变化情况。


结果


末次随访时,患眼BCVA为0.15~0.6,平均BCVA为0.42±0.24。患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位正,黄斑部出血吸收。FFA检查发现,患眼颞下视网膜动脉分支处强荧光点消失(图3)。OCT检查发现,患眼黄斑结构逐渐恢复(图4)。所有患眼均未发生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等并发症。


1646310258715152.png


讨论


3只患眼经FFA检查均可见动脉期颞侧视网膜动脉分支处强荧光点,周围出血遮蔽视网膜及脉络膜荧光;OCT检查可见出血灶表面一弧形强反射条带,且与内界膜相对应,其下呈点状强反射。证明其RAM及内界膜下出血诊断成立。


因为3只患眼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晶状体混浊,且为防止玻璃体腔填充气体后所致晶状体混浊加重而影响视力恢复,我们于玻璃体切割手术中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内界膜染色后,于内界膜下出血部位并沿着RAM周围剥除约1.0~1.5 DD的内界膜。剥除适当范围的内界膜不仅使积血易于排出,而且可防止黄斑发生皱褶,并减少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几率;但大范围的内界膜剥除不仅无助于促进病变修复,且有导致发生视网膜裂孔的风险。


激光光凝RAM可引起玻璃体视网膜出血、激光诱导性视网膜损害、视网膜前膜形成、因视网膜小动脉栓塞所致的黄斑梗死、硬性渗出加重、黄斑下视网膜瘢痕形成。我们用笛针吹吸内界膜下积血及血凝块后,采用532 nm眼内激光直接光凝瘤体,以瘤体呈淡灰白色即可。本组3只患眼未发生上述并发症。说明低能量、较长曝光时间、较大光斑直接光凝瘤体至光斑反应呈2级较为安全。


手术即将结束时我们给予患眼玻璃体腔填充16%C2F6,因为没有膨胀性,手术后眼压保持良好。玻璃体腔气体填充既能维持良好的眼压又能减少病变区的再出血,同时可促进视网膜色素上皮泵功能的恢复。3只眼手术后BCVA均较手术前提高,且手术后无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等并发症发生。


本研究结果表明,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能迅速排出内界膜下出血,提高患眼视力,降低积血所致的视网膜不可逆性损害的风险,是治疗RAM所致内界膜下出血的可选方法之一。但由于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存在样本量小、非随机对照、随访时间较短等不足,其结果有待更大样本、更长随访时间的随机对照研究加以验证。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