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安徽医科大学Nature Genetics发表测序新成果

2016.5.24

  来自安徽医科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和哥本哈根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称,他们对中国人群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区域进行了深度测序,这将推动对复杂疾病的研究。他们的论文发表在5月23日的《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

  安徽医科大学的张学军(Xuejun Zhang)教授、孙良丹(Liangdan Sun)教授,与华大基因研究院的王俊(Jun Wang)博士,及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Lennart Hammarström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位于6p21.3位点MHC区域内的一些基因参与了许多人类疾病的发病机制。迄今已确定了这一区域与多种疾病或性状,包括原发性免疫缺陷、自身免疫疾病、感染易感性、恶性肿瘤和精神病之间的200多种关联。然而,由于这一区域高度的多态性及存在广泛的连锁不平衡(LD),在鉴别这些关联的潜在因果变异方面未取得显著的进展,由此阻碍了阐明有关的分子机制。

  尽管有研究报道利用参考序列(Reference panel)和填充方法,在欧洲人群中调查了经典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等位基因和相关的氨基酸多态性,精细定位了疾病相关性,然而对于大多数非欧洲人群而言仍然缺乏足够大的参考序列,且尚未在全MHC区域内探查变异,导致在这些人群中精细定位MHC区域疾病关联的研究取得的进展有限。

  在这篇Nature Genetics文章中,研究人员对20,635名中国汉族血统个体(包括10,689名对照和9,946位银屑病患者)的5-Mb MHC区域进行了深度测序,构建出了包含变异和高精度HLA基因分型结果的一个汉族MHC数据库。他们进一步鉴别出了HLA-C, HLA-B, HLA-DPB1 和BTNL2多个与银屑病相关的新易感位点和一个基因间变异rs118179173,证实了已确立的风险等位基因HLA-C*06:02。

  研究人员表示,他们通过深度测序大量样本构建出了这一汉族MHC参考序列将成为在各种疾病中调查MHC区域作用的一个有用的工具,因此将推动认识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

  张学军教授长期致力于皮肤遗传病,特别是复杂性皮肤遗传病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成果。他不仅建立了世界上较为完整的皮肤病遗传资源库,而且接连在Nature Genetics等杂志上发表文章,发现了白癜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麻风等一系列的易感基因,这对于国内皮肤病遗传学研究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

  近年来,张学军教授领导的安徽医科大学研究小组多次与华大基因研究院展开合作取得了一系列引人关注的成果。2012年,张学军教授和王俊博士领导的一个中国研究小组发现了关于甲羟戊酸激酶(MVK)突变与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DSAP)关联的强有力的遗传证据。这是朝着揭示DSAP遗传发病机制迈出的重要一步,并为深入的分子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具有启发性的认识。最新的研究发表在Nature Genetics杂志上。

  2013年,安徽医科大学和华大基因研究院的研究人员证实,免疫疾病相关基因的编码变异对于银屑病的遗传风险只起小部分作用。研究人员对21,309名中国个体展开调查研究了功能编码变异对于银屑病的贡献,生成的结果强有力地支持了这一结论。在这样一次大规模调查中,研究人员只发现了两个独立的低频变异对疾病风险具有有限影响。这一研究发表在Nature Genetics杂志上。

  2014年,自安徽医科大学、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处的研究人员,通过基于测序的方法鉴别出了3个新的银屑病易感基因位点。相关论文发表在7月9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