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新日志

  • 华东理工大学郭志前教授和朱为宏教授课题组:序列响应AND型逻辑门应用于智能药物输送系统

    2018-07-31 13:13:46

    来自“CBG资讯”公众号每日推荐
    实时监测药物的传递和可控释放是实现肿瘤靶向性精准治疗的关键环节之一。然而,癌症复杂的生理环境和肿瘤异质性使得依托于生物标志检测进行体内程序化精准诊疗仍存在巨大挑战。近日,华东理工大学精细所郭志前教授和朱为宏教授课题组在近红外荧光前药领域取得了新进展。该工作创新性地提出一种基于布尔逻辑运算的双通道近红外智能药物输送系统,其构建的具有序列响应的AND型逻辑门可有效避免前药非特异性激活。特别是双通道近红外荧光信号响应实现了对药物释放过程的实时示踪,能有效减少抗癌药物的副作用和实时监测药物Chemical Science, DOI: 10.1039/C8SC02079E

    在复杂生物环境中实现精准的可编程诊断和治疗仍然极具挑战,特别是消除非特异性激活的“假阳性”信号尤为困难。该工作创新性通过共价键将双通道菁染料(Cy)荧光前药连接于超灵敏pH响应聚合物的疏水嵌段,构建具有序列响应的AND型布尔逻辑门,实现了利用近红外双通道荧光实时示踪药物在活体中次序性响应的“解离-释放”过程。该工作利用序列响应AND型逻辑门的设计策略,通过双通道可视化实时示踪前药过程,有效增加了药物的靶向能力和精准释放,显著提高其对肿瘤的治疗效率。

     

    华东理工大学      郭志前教授和朱为宏教授课题组      AND型逻辑门      近红外荧光前药      P(Cy-S-CPT)      Chemical Science

    序列响应AND型逻辑门应用于智能药物“解离-释放”过程

    (来源:Chemical Science

     

    研究聚焦于探针P(Cy-S-CPT)能超灵敏检测肿瘤细胞(pH = 5.0-6.0)与血浆(pH = 7.4)之间微小的pH差异。P(Cy-S-CPT)在微小的pH区间内(pKa = 6.3, ΔpHON/OFF = 0.3),其在830 nm近红外荧光信号表现出的显著增强信号。在pH > pKa时,即P(Cy-S-CPT)处于致密的纳米胶束状态时,其致密稳定的纳米胶束状态大大降低了GSH对含有Cy-S-CPT疏水核心的渗透,从而阻断了GSHCy-S-CPT中双硫键的反应。而当pH < pKa时,胶束迅速解离使得过量GSH能有效诱导CPT的程序性释放,伴随的双通道近红外荧光响应实现了对药物分子释放过程的实时监测。点击原文链接https://www.chembeango.com/zixun/25388看完整内容,了解更多新鲜资讯,搜ChemBeanGo!

  • 南京大学谢劲、朱成建研究团队:协同催化的叔醚极反转三氟甲硫基化

    2018-07-26 15:35:39

    来自“CBG资讯”公众号每日推荐

    基于前期的双催化体系研究,作者提出了协同催化醚的三氟甲硫基化的机制。首先,激发态的光催化剂PC*与硫醇阴离子进行单电子转移得到硫自由基4。强亲电性的硫自由基4与底物1发生氢原子转移产生烷氧自由基5C-O键均裂形成叔烷基自由基6。叔烷基自由基6既能与Phth-SCF3自由基阴离子7发生自由基交叉偶联,也能直接与Phth-SCF3发生亲核自由基加成反应生成目标产物3Scheme 2)。


    南京大学谢劲          朱成建研究团队           协同催化           叔醚           三氟甲硫基化           Angew. Chem. Int. Ed.

    Scheme 2. 可能的反应机理

    (来源Angew. Chem. Int. Ed.

     

    该反应能够成功实现定点三氟甲硫化的关键产生的硫自由基能高效攫取MOM醚上亚甲基的氢原子,进而产生三级烷基自由基参与后续反应。基于上述的假设和猜想,作者筛选了不同的醚(Scheme 3b光催化剂有机催化剂硫醇等条件,发现以甲氧基甲基醚1d作为反应物,4CzIPN为光催化剂联萘酚硫酸2g为有机催化剂,反应能以74%收率得到目标产物。此外,有机催化剂硫醇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也是相符合的(Scheme 3a),在所筛选的硫醇中,联萘酚磷酸硫自由基2g.具有最高的亲电活性,与实验中最佳催化效果相一致。


    南京大学谢劲          朱成建研究团队           协同催化           叔醚           三氟甲硫基化           Angew. Chem. Int. Ed.

    Scheme 3反应条件的筛选

    (来源:Angew. Chem. Int. Ed.

    点击原文链接https://www.chembeango.com/zixun/24874看完整内容,了解更多新鲜资讯,搜ChemBeanGo!
  • 中科大顾振华教授课题组:铜催化六元环状高碘盐的不对称开环反应

    2018-07-24 15:04:20

    来自“CBG资讯”公众号每日推荐

    导语

    手性二芳基甲烷类分子骨架在生物医药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尽管研究人员已发展了很多该类化合物的合成策略,但是开发新型高效的合成方法仍极具挑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顾振华教授课题组利用廉价过渡金属铜催化六元环状高碘盐的不对称开环策略,以高产率、高选择性实现了手性二芳基甲烷类分子的合成(J. Am. Chem. Soc., DOI: 10.1021/jacs.8b05743)。

     

    顾振华教授课题组简介

     

    顾振华教授课题组现有研究人员12人,包括博士后2名,博士研究生5名,硕士研究生5名。目前课题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过渡金属催化的不对称轴手性及中心手性研究,复杂天然产物的合成。

     

    顾振华教授简介

    中科大顾振华教授课题组         J. Am. Chem. Soc.         铜催化         手性二芳基甲烷类分子         不对称开环         六元环状高碘盐

    顾振华,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6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并获得学士学位,20076月毕业于上海有机所并获得博士学位,师从麻生明院士。之后分别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合作导师是K. Peter C. VollhardtArmen Zakarian2012年入选第二批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独立开展研究工作。

     

    前沿科研成果:铜催化六元环状高碘盐不对称开环反应

     

    二芳基高碘盐是一类非常高效的芳基化试剂。然而,在反应过程中会有当量的芳基碘代物不能得到充分利用,这大大降低了反应的原子经济性,也不符合当前的绿色化学理念。环状高碘化合物可以克服原子经济性差的缺点。不久前,顾振华课题组实现了铜催化五元环状高碘盐不对称开环构建轴手性化合物,相关成果发表在综合性期刊ChemChem20184, 599–612

     

    最近,课题组以六元环状高碘盐为原料,利用过渡金属铜与手性噁唑啉配体催化的不对称开环反应,高对映选择性地合成了二芳基甲烷类化合物,该工作发表在综合性杂志J. Am. Chem. Soc.DOI: 10.1021/jacs.8b05743),作者是博士研究生李斌、硕士研究生晁增印以及本科生李春雨。


    中科大顾振华教授课题组         J. Am. Chem. Soc.         铜催化         手性二芳基甲烷类分子         不对称开环         六元环状高碘盐

    中科大顾振华教授课题组         J. Am. Chem. Soc.         铜催化         手性二芳基甲烷类分子         不对称开环         六元环状高碘盐

    中科大顾振华教授课题组         J. Am. Chem. Soc.         铜催化         手性二芳基甲烷类分子         不对称开环         六元环状高碘盐

    点击原文链接https://www.chembeango.com/zixun/25158看完整内容,了解更多新鲜资讯,搜ChemBeanGo!

  • 华中科技大学钟芳锐教授课题组:Lewis酸活化二硫醚引发的选择性硫胺化合成硫代氮杂环

    2018-07-24 14:58:04

    来自“CBG资讯”公众号每日推荐

    有机硫化物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药物以及生物活性分子中。含硫氮杂环化合物因其独特的分子结构而被不断开发和利用,其合成也吸引了众多化学家的关注。目前,含硫氮杂环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主要是在酸或者氧化剂的作用下通过Ritter型反应进行分子间乙酰氨基硫化。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钟芳锐教授课题组发展了一种在有氧条件下Lewis酸活化二硫醚引发的选择性硫胺化反应,实现了硫代氮杂环衍生物的高效合成(DOI: 10.1021/acs.orglett.8b01803)。

     

    钟芳锐教授课题组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钟芳锐教授课题组     Lewis酸     二硫醚     硫胺化     硫代氮杂环衍生物     Organic Letters

    钟芳锐教授课题组建立于2016年初,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为:1)可持续合成方法学研究,主要包括水相有机反应、机械合成化学、绿色氧化反应;2)生物兼容性有机反应的开发,包括人工酶催化、生物大分子修饰方法学研究;3)不对称催化与合成,包括新型手性催化剂、复杂结构的生物活性分子的快速构建等。目前课题组有博士4名,硕士6名,本科生2名。欢迎有志向感兴趣的同学加入。

     

    钟芳锐教授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钟芳锐教授课题组     Lewis酸     二硫醚     硫胺化     硫代氮杂环衍生物     Organic Letters

    钟芳锐,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2012年于新加坡国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导师是卢一新教授。2013年至2015年在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从事洪堡学者博士后研究,导师为Thorsten Bach教授。201512月起,任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6年入选湖北省第七批“百人计划”。迄今为止,已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Chem. Sci., Org. Lett.等一流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5的论文24篇,多篇被SYNFACTS等作亮点评论。论文共被引用1900余次,单篇最高被引用超过250次, H因子为23

     

    前言科研成果:Lewis酸活化二硫醚引发的选择性硫胺化合成硫代氮杂环

     

    近年来,烯烃的亲电活化用于构建硫化的环状骨架不断被报道,Denmark团队报道了芳基硫代邻苯二甲酰亚胺与烯烃的加成反应,生成的硫鎓离子被侧链氨基亲核进攻后构建了硫代氮杂环产物。另外,李伟教授团队报道了硫代咪唑与烯烃的分子内区域和立体选择性亚磺酰胺化反应,合成了杂环化合物。但是,这些方法需添加额外的氧化剂且底物具有局限性,限制了其进一步应用。

    点击原文链接https://www.chembeango.com/zixun/24792看完整内容,了解更多新鲜资讯,搜ChemBeanGo!

  • 南通大学姚勇校聘教授课题组:二维两亲性有机铂(II)金属环的构建、在水中的自组装以及在光动力治疗中的潜在应用

    2018-07-20 13:56:56

    来自“CBG资讯”公众号每日推荐

    南通大学姚勇校聘教授课题组一直致力于大环两亲分子的设计合成与性质研究。最近,该课题组通过一种“配位驱动自组装”新方法成功设计和制备出以“卟啉单元”为核心、亲水性乙二醇单元为尾部的二维两亲性有机铂(II)金属环,这类金属环在光动力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效果(Chem. Commun., DOI: 10.1039/C8CC04423F)。


    姚勇校聘教授及课题组简介

    南通大学姚勇课题组            有机铂(II)金属环            光动力治疗            “配位驱动自组装”            亲水性乙二醇            “卟啉单元”            Chem. Commun.

    姚勇,南通大学校聘教授。2011年毕业于扬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获理学硕士学位,师从颜朝国教授;201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博士学位,师从黄飞鹤教授;2015年至2017年在美国犹他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Peter. J. Stang教授。2017年底作为“校高层次人才”进入南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研究兴趣包括:(1)新型大环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性质研究;(2)基于两亲性大环化合物的自组装杂化材料的制备。课题组目前有硕士生2名,本科生8名。迄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J. Am. Chem. Soc., Chem. Sci., Chem. Comm., Org. Lett.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30篇,单篇最高被引用超过300次,H因子23

     

    前沿科研成果二维两亲性有机铂(II)金属环的构建、在水中的自组装以及在光动力治疗中的潜在应用

     

    通过“配位驱动自组装”,许多空腔和分子形状各异的配位超分子化合物可被轻易制得。课题组通过选择不同结构和角度的配体以及金属配位点,控制配位的方向可以按需制备二维金属环或者三维金属笼。目前,超分子配位化合物已广泛应用于主客体化学、分子催化、超分子聚合物、细胞成像等领域,但对于其在生物治疗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在光动力治疗方面才刚刚起步。姚勇校聘教授课题组围绕金属配位驱动自组装设计合成了一系列金属大环化合物,例如他们设计合成了一类以“卟啉单元”为核心、亲水性乙二醇单元为尾部的二维两亲性有机铂(II)金属环(图一)。


    南通大学姚勇课题组            有机铂(II)金属环            光动力治疗            “配位驱动自组装”            亲水性乙二醇            “卟啉单元”            Chem. Commun.

    南通大学姚勇课题组            有机铂(II)金属环            光动力治疗            “配位驱动自组装”            亲水性乙二醇            “卟啉单元”            Chem. Commun.

    图一、各种配体的化学结构以及四种金属大环化合物的结构

    (来源:Chem. Commun.

     

    作者通过1H NMR 31P NMR(图二) 以及ESI-TOF-MS(图三)分析,证实了金属大环的成功制备。四种金属大环IIIIIIIV31P NMR1.00-5.29 ppmI: 0.71 and -5.20 ppm, 2Jp-p= 21.8 Hz; II: 0.77 and -5.11 ppm, 2Jp-p = 20.6 Hz; III: 1.13 and -6.30 ppm, 2Jp-p = 21.8 Hz; IV: 0.07 and -5.01 ppm, 2Jp-p = 20.6 Hz)处都有两组双峰并且伴随着195Pt 的卫星峰。两个双峰表明多组分的Pt-NPt-O异位配位环境使得膦配体的对称性被破坏,导致两个独特的偶合共振。5.20 ppm处的双峰对应于和吡啶配位的磷,而1.00 ppm处的双峰对应于和羧酸根配位的磷。

    点击原文链接https://www.chembeango.com/zixun/24698看完整内容,了解更多新鲜资讯,搜ChemBeanGo!
  • 江西师范大学万结平教授课题组:无催化剂条件下酰氧基色酮和烯胺酮的高效合成

    2018-07-19 15:35:26

    来自“CBG资讯”公众号每日推荐

    江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万结平教授长期致力于以N,N-双取代烯胺酮类化合物为代表的烯胺类化合物参与的合成研究。近日,万结平教授课题组首次开发了无催化剂条件下热诱导的自由基交叉偶联反应,实现了3-酰氧基色酮和α-酰氧基烯胺酮的高效合成(Organic Letters, DOI: 10.1021/acs.orglett.8b01536)。


    万结平教授简介

    江西师范大学万结平教授课题组            酰氧基色酮            烯胺酮            无催化剂            过氧化芳基甲酰            Organic Letters

    万结平,江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获得博士学位,师从潘远江教授;同年进入江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开始独立工作,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德科学中心资助,于20119-20128月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Dieter Enders教授课题组从事合作研究。2012年晋升副教授,2016年任博士生导师,2017年晋升教授。独立工作以来,已在Org. Lett., Chem. Commun., Green Chem.J. Org. Chem., ChemCatChem等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论文被引用超过1700次。曾作为中国博士生代表参加德国林岛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2010),获得过Thieme Chemistry Journal Award2014)。主要研究兴趣为高效多功能平台合成子的研发、基于生物质的绿色催化和合成方法以及多样性导向合成等。


    前沿科研成果:无催化剂条件下酰氧基色酮和烯胺酮的高效合成


    烯胺酮为代表的烯胺类化合物具有丰富多样的潜在反应活性。因此,对该类化合物作为合成子的有机化学反应进行研究,对于揭示烯胺性质和用途,开发多样性导向的有机合成反应具有重要意义。万结平教授课题组长期致力于探索和发展烯胺酮类化合物特征转化模式及其相关合成反应的研究(综述:Chem. Rec. 201616, 1164-1177; 有机化学 201434, 876-885),并系统地研究了烯胺酮类化合物碳-氮键官能化(J. Org. Chem. 201479, 7232-7238; J. Org. Chem. 201681, 6826-6831; Org. Biomol. Chem. 201614, 6270-6273),碳-碳双键活化(Chem. Commun.201652 270-1273; Green Chem. 2016, 18, 402-405; J. Org. Chem. 201479, 9872-9877; ChemCatChem 20157, 1478-1482),基于碳-碳双键砌块的芳环化反应(Chem. Commun. 201854, 7475-7478; Org. Lett. 201618, 6034-6037; J. Org. Chem. 201580, 9028-9033)以及烯基碳-氢键的直接偶联官能化反应(Org. Lett. 201618, 584-587;ChemCatChem 20179, 465-468; Eur. J. Org. Chem. 2017, 4401-4404)。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课题组近期首次实现了三级烯胺酮在无催化剂条件下的酰氧化反应,开发了3-酰氧化色酮以及α-酰氧化烯胺酮类化合物的简便合成方法。


    首先,作者以过氧化苯甲酰BPO)为氧偶联试剂,以三级烯胺酮为模型底物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在无催化剂、无添加剂和乙醇为溶剂的条件下,反应可以优秀的产率得到目标产物(表1)。点击原文链接https://www.chembeango.com/zixun/24606看完整内容,了解更多新鲜资讯,搜ChemBeanGo!

  • 华东理工邓卫平课题组:铜催化不对称1,3-偶极环加成以构建含连续五个手性中心的3-氮杂双环[3.1.0]己烷骨架

    2018-07-17 14:15:20

    来自“CBG资讯”公众号每日推荐

    近日,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邓卫平教授课题组Organic Letters上发表了题为Asymmetric Construction of 3-Azabicyclo[3.1.0]hexane Skeleton with Five Contiguous Stereogenic Centers by Cu-Catalyzed 1,3-Dipolar Cycloaddition of Trisubstituted Cyclopropenes”的论文,利用去对称化策略Cu(I)/Ph-Phosferrox为催化剂,在温和条件下实现了甘氨酸酯席夫碱与三取代环丙烯的1,3-偶极环加成反应,为构建多取代的3-氮杂双环[3.1.0]己烷骨架化合物提供了一种新的高效、简便方法(图1)。


    华东理工邓卫平课题组          铜催化          3-氮杂双环[3.1.0]己烷骨架          1,3-偶极环加成          Organic Letters

    1. 3-氮杂双环[3.1.0]己烷骨架的不对称合成

    (来源:Organic Letters

     

    首先,作者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表 1)。结果显示以Cu(MeCN)4BF4/L6络合物为催化剂,Cs2CO3为碱,THF为溶剂,°C下反应时,反应能以97%的产率和99%ee值得到目标产物。


    华东理工邓卫平课题组          铜催化          3-氮杂双环[3.1.0]己烷骨架          1,3-偶极环加成          Organic Letters

    华东理工邓卫平课题组          铜催化          3-氮杂双环[3.1.0]己烷骨架          1,3-偶极环加成          Organic Letters

     表1. 反应条件优化

    (来源:Organic Letters

     

    随后,作者为验证该反应的底物普适性,先对甘氨酸酯席夫碱的类型进行了考察(表2)。酯基的变化对反应没有明显的影响;缺电子、供电子以及电中性的苯环均能顺利地进行反应;杂芳香醛以及活性较低的脂肪醛衍生的甘氨酸酯席夫碱也表现出优秀的耐受性。

    点击原文链接https://www.chembeango.com/zixun/24464看完整内容,了解更多新鲜资讯,搜ChemBeanGo!
  • 唐本忠团队发展构建深红/近红外AIE材料新策略

    2018-07-16 16:52:42

    来自“CBG资讯”公众号每日推荐

    近日,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科研团队在前期工作基础上(Adv. Funct. Mater.201424, 635.; J. Mater. Chem. B, 20175, 1650),成功发展出一类具有更小的共轭体系但吸收和发射波长更长的深红/近红外发光分子。该类分子结构简单,合成简便,采用的单体是商业化的4,7-二溴苯并[c]-1,2,5-噻二唑(BT-2Br)和易得的二芳基胺衍生物。其合成策略通过Buchwald-Hartwig偶联反应直接把芳香类仲胺和BT-2Br偶联,得到结构精简的对称分子BT-2ATPEBT-2NATPE。该工作采取了由Pd2(dba)3RuPhos组成的催化体系,克服了仲胺位阻大反应不良的问题,反应产率高达79%该策略同时能通过改变反应物的比例得到可供修饰的不对称结构,有助于针对不同应用情况的需求来修饰分子(图一)。


    唐本忠院士团队            深红/近红外发光            聚集诱导发光            OLED            Chem. Sci.

    图二目标化合物BT-2ATPEBT-2NATPE的光物理性质

    (来源:Chem. Sci.


    在完成目标化合物的合成之后,作者首先对目标化合物的光物理性质进行了研究(图二),该类分子表现出扭曲的分子内电荷转移TICT)以及聚集诱导荧光增强AEE现象,其发射波长落在670-680 nm的深红/近红外波段之内,固体下的荧光量子效率高达30%~40%。有意思的是同课题组之前发展的分子(TTB)相比该类分子虽然分子结构和共轭程度变小,但其吸收和发射波长却明显红移。以BT-2ATPE分子为例,其最大吸收波长位于522 nm,分子最大发射波长达到674 nm,明显长于TTB分子(最大吸收波长:471 nm,最大发射波长:616 nm)。

     

    通过一系列分析,作者将该现象归因于分子中的电子给体和受体距离缩短而导致的分子内电荷转移(ICT)增强。该类分子内的ICT主要来源于给体氮原子上的孤对电子向受体单元BT的转移。对比化合物TTB中氮原子上的孤对电子被较多的苯环离域,其给电子能力被削弱。而目标分子BT-2ATPE直接将仲胺的氮原子和BT单元的桥联,相对于TTB不但可以增强ICT作用,直接桥联导致氮原子上其它苯环与BT单元位阻增大,也限制了分子内转动而削弱了TICT效应,巧妙地避免了对荧光的猝灭。该假说通过Lippert–Mataga方程、ET(30)方程以及激发态偶极矩计算等手段得到进一步验证。

    https://www.chembeango.com/zixun/24406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罗晓东研究团队:植物生物碱新颖结构及药理活性研究

    2018-07-13 16:33:47

    来自“CBG资讯”公众号每日推荐

    前沿科研成果

    (一)自中国狗牙花中分离得到具有潜在抗菌活性的似猪笼草状吲哚生物碱


    抗生素的滥用所致的多重耐药及副作用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而源于植物的抗菌、抗真菌天然小分子一直备受科学家关注。罗晓东研究团队结合原有研究背景并围绕当前研究热点,选择富含单萜吲哚生物碱的传统药材开展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研究进展。


    中国狗牙花(Ervatamia chinensis)在民间主要用于治疗咽喉肿痛及疖肿等疾病,罗晓东研究团队从该药材中发现似猪笼草状吲哚生物Erchinines AB,其独特的结构中具有二氮卓并噁唑烷及3个半缩醛胺的复杂单元片段。Erchinines AB枯草杆菌表现出潜在的抑制活性(MIC0.78 µg/mL,同时Erchinine B对红色毛癣菌表现出潜在的抑制活性(MIC6.25 µg/mL),与抗癣菌药灰黄霉素相当。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                           罗晓东研究团队                           非洲马铃果                           中国狗牙花   生物碱   生物活性   紫金龙   Org. Lett.

    Erchinines AB对枯草杆菌的潜在抑制

    (来源:Org. Lett. 2018, 20, 4116-4120

     

    该研究成果以“Nepenthes Like Indole Alkaloids with Antimicrobial Activity from Ervatamia chinensis ”为题在线发表在Org. Lett.Org. Lett. 2018, 20, 4116-4120


    (二)自非洲马铃果中分离得到具有潜在抗菌活性的复杂环系吲哚生物碱


    非洲马铃果(Voacanga africana)在民间主要用于治疗疟疾、痢疾和溃疡等疾病,罗晓东研究团队从该种植物中分离获得吲哚生物碱Voacafricines AB,其结构单元含吡咯/吡啶/吡咯/哌啶/呋喃稠合的多重杂环体系。抗菌活性研究结果显示Voacafricines AB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沙门氏杆菌表现出潜在的抑制活性,研究结果优于植物抗菌药黄连素和黄藤素。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                           罗晓东研究团队                           非洲马铃果                           中国狗牙花   生物碱   生物活性   紫金龙   Org. Lett.

    Voacafricines AB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伤寒沙门氏杆菌的潜在抑制

    (来源:Org. Lett201820, 2702-2706


    该研究成果以“Antibacterial Indole Alkaloids with Complex Heterocycles from Voacanga africana”为题发表于Org. Lett.Org. Lett. 2018, 20, 2702-2706)


    (三)从紫金龙药材中发现一个具有潜在抗炎活性的双开阿朴啡骨架生物碱 


    紫金龙(Dactylicapnos scandens)作为富含异喹啉生物碱的云南省著名习用药材,广泛用于抗炎、镇痛。前期,研究者从紫金龙中开发了抗肾上腺素能及镇痛的上市药物盐酸异可立定片和近视乐眼药水。最近,研究组王蓓博士与合作伙伴从紫金龙药材中发现一个新型阿朴啡生物碱Dactyllactone A,该化合物拥有独特的偕二甲酯基取代的苯并呋喃内酯骨架,为双重断裂重组的阿朴啡型结构。初步药理研究表明:与对照组地塞米松(20.0 μM)比较,Dactyllactone A 2.4-12 μM的浓度下对LPS 刺激RAW264.7细胞释放的炎症因子IL-1β和PGE2具有更好的抑制作用,且呈现量效依赖关系。研究结果丰富了阿朴啡型异喹啉生物碱的多样性,并为天然非甾体抗炎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提供了可能。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                           罗晓东研究团队                           非洲马铃果                           中国狗牙花   生物碱   生物活性   紫金龙   Org. Lett.

    Dactyllactone AIL-1β 和PGE2的抑制作用

    (来源:Org. Lett. 201820, 1647-1650


    上述研究成果以“Anti-Inflammatory Isoquinoline with Bis-seco-aporphine Skeleton fromDactylicapnos scandens”为题发表于Org. Lett.Org. Lett. 201820, 1647-1650

    点击原文链接https://www.chembeango.com/zixun/24325看完整内容,了解更多新鲜资讯,搜ChemBeanGo!

  • 香港中文大学许建斌教授组和香港理工大学李刚教授组:有机阳离子与卤素阴离子之间的协同效应对钙钛矿稳定性和光电性质的影响

    2018-07-10 13:41:21

    来自“CBG资讯”公众号每日推荐

    许建斌教授团队系统研究了钙钛矿前驱液中各个化学组分的配位情况,讨论了配位程度对前驱液中胶体尺寸、钙钛矿结晶过程的影响。该工作首次发现了钙钛矿前驱液实质上是一种胶体溶液,并首次指出了配位对钙钛矿结晶与形貌的决定性作用,为后续前驱液调控钙钛矿薄膜生长开辟了方向(J. Am. Chem. Soc., 2015137, 4460-4468)。此外,他们发现了一种全新且高效的钙钛矿薄膜合成配方,即用HPbI3MA溶液取代传统的PbI2MAIHPbI3Pb的配位相对于PbI2更加完全,同时过量的MA一方面会引导钙钛矿的定向结晶,另一方面会钝化晶界,最终制备的未封装钙钛矿薄膜在65%湿度下稳定性优异,两个月没有出现杂质相(Nat. Commun., 20167, 13503)。

    Advanced Materials                         香港中文大学许建斌教授课题组                         香港理工大学李刚教授组                         有机阳离子                         卤素阴离子                         钙钛矿                         稳定性                         光电性质

    图1:钙钛矿的结晶转化过程:从PbI2HPbI3,然后和过量的MA反应制备出MAPbI3

    (来源:Nat. Commun., 20167, 13503


    对于制备基于甲脒的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薄膜FAPbI3-xBrx),在旋涂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抗溶剂,给操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并且降低了器件制备的重复性。因此作者引入了中间体化合物HPbI2Br来取代PbI2,进一步和非化学计量比的FAI进行卤素交换反应,制备高结晶性大晶粒的FAPbI3-xBrx薄膜。中间体HPbI2Br的引入,能有效地延缓结晶过程,其热不稳定性使得中间体在加热过程中能与FAI缓慢地进行卤素交换,避免形成无序状态的晶体结构,最终形成钙钛矿薄膜,其晶粒尺寸达到了2-3微米(Adv. Energy Mater., DOI: 10.1002/aenm.201601882)。


    Advanced Materials                         香港中文大学许建斌教授课题组                         香港理工大学李刚教授组                         有机阳离子                         卤素阴离子                         钙钛矿                         稳定性                         光电性质

    2:中间体HPbI2BrFAI之间的卤素交换反应制备高质量的FAPbI3-xBrx钙钛矿薄膜

    (来源:Adv. Energy Mater., DOI: 10.1002/aenm.201601882


    最近,香港中文大学许建斌教授组和香港理工大学李刚教授组就高稳定性的钙钛矿CsxFA1-xPbIyBr3-y进行了一系列的热退化机理研究

    点击原文链接https://www.chembeango.com/zixun/23973看完整内容,了解更多新鲜资讯,搜ChemBeanGo!

  • 复旦大学吴劼教授课题组:无金属条件下利用二氧化硫插入实现苯胺邻位C-H键磺酰化

    2018-07-09 14:49:17

    来自“CBG资讯”公众号每日推荐

    近年来,复旦大学吴劼教授课题组发现碳自由基和DABCO(SO2)2或亚硫酸盐作用能有效地产生磺酰基自由基,进而用于合成各种磺酰类化合物。基于以上研究背景,作者从简单苯胺出发,在非金属条件下对苯胺C-H键官能化,高效构建了2-磺酰苯胺类化合物

     

    该课题组设计了苯胺类底物芳基重氮盐DABCO(SO2)2的三组分反应。该反应无需添加金属催化剂与其他添加剂,反应条件温和,底物普适性好,卤素、酯基和硝基都能很好地兼容。除了N,N-二取代苯胺外,N-单取代苯胺也能以中等的收率得到目标产物。对于对位无取代的苯胺,也能够得到对位磺酰化的产物。


    复旦大学吴劼教授课题组           二氧化硫插入           苯胺邻位C-H键           磺酰化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1. 底物范围的考察

    (来源:Chemical Communications


    复旦大学吴劼教授课题组           二氧化硫插入           苯胺邻位C-H键           磺酰化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2. 底物范围进一步扩大至1b1c

    (来源:Chemical Communications

     

    基于该课题组以往的研究和相应的机理验证实验,作者提出了两种可能的反应机理:芳基重氮盐和DABCO(SO2)2作用,原位产生芳基磺酰基自由基和叔胺基自由基阳离子,该叔胺自由基阳离子与苯胺发生单电子转移(SET)产生自由基阳离子B,同时释放DABCO(路径a)。自由基阳离子B进行互变异构得到自由基阳离子C,后者与芳基磺酰基A偶联生成中间体D。随后经脱质子和芳构化得到2-磺酰苯胺3。或者,芳基磺酰基自由基A进攻苯胺产生自由基E(路径b)。接着,叔胺自由基阳离子将参与单电子转移促使阳离子中间体F的生成,最后发生去质子化得到最终产物3

    复旦大学吴劼教授课题组           二氧化硫插入           苯胺邻位C-H键           磺酰化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点击原文链接https://www.chembeango.com/zixun/23967看完整内容,了解更多新鲜资讯,搜ChemBeanGo!

  • Chem:香港中文大学缪谦教授研究团队发明具有独特自组装结构的有机半导体材料,实现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化学和生物检测

    2018-07-09 14:44:15

    导语

    来自“CBG资讯”公众号每日推荐

    有机半导体(Organic semiconductor)是具有半导体性质的有机材料。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缪谦教授研究团队发明了具有独特自组装结构的有机半导体材料,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有机薄膜晶体管与微流管道成功制备了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化学和生物传感器。这项成果近期在顶级化学期刊Chem上发表 (“Functionalized π-Stacks of Hexabenzoperylenes as a New Platform. for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Sensing ", Li. C.; Wu, H.; Zhang, T.; Liang, Y.; Zheng, B.; Xia, J.; Xu, J.; Miao, Q.Chem20184, 1416–1426)。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博士研究生李长青。

     

    缪谦教授简介

    Chem         香港中文大学缪谦研究团队         有机半导体材料         化学和生物检测         π-π堆积         六苯并苝衍生物

    缪谦教授2000年于中国科技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同年赴美国留学。在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师从Colin Nuckolls教授,2005年获博士学位。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Fred Wudl教授指导下进行一年博士后训练之后,于2006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任助理教授,后于2012年晋副教授,2016年晋升教授,2015年起任化学系副主任。研究领域涉及有机化学、有机电子学、超分子化学及表面化学,致力于设计、合成有趣有用的稠环芳香分子,开发高性能有机半导体材料及器件。  


    前沿科研成果:发明具有独特自组装结构的有机半导体材料,实现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化学和生物检测


    有机薄膜晶体管是组成柔软、廉价、可穿戴的有机电子器件的基本元件,其最具潜力的应用之一是化学和生物传感器。基于有机薄膜晶体管的传感器把化学反应生物相互作用转换为电信号输出,不仅可以避免使用昂贵的大型仪器,而且可以集成到生物相容和可穿戴的电子设备中。与传统的无机半导体材料相比,有机半导体材料的一个独特优势是可以通过有机合成把各种功能基团直接与有机半导体分子连接起来。这些基团可以与特定的待测物质发生专一的化学反应或相互作用,从而实现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化学和生物检测。然而引入这些功能基团会带来额外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它们通常会破坏有机半导体分子之间的π-π堆积,从而大大降低甚至完全破坏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导电能力。因此,如何引入功能基团而又不破坏有机半导体分子之间的π-π堆积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为应对这一挑战,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缪谦研究团队设计合成了带有不同功能基团的六苯并苝衍生物,并在其晶体结构中发现了一种罕见的分子堆积方式。这些六苯并苝衍生物具有扭曲的共轭骨架,在晶体中形成独特的砖砌结构,保持基本相同的二维π-π堆积模式而不受各种功能基团的影响。

    Chem         香港中文大学缪谦研究团队         有机半导体材料         化学和生物检测         π-π堆积         六苯并苝衍生物

    1. 六苯并苝衍生物的堆积模式

    (来源:Chem

     点击原文链接https://www.chembeango.com/zixun/24221看完整内容,了解更多新鲜资讯,搜ChemBeanGo!

  • 南开大学周其林院士和朱守非教授科研团队:镍催化氮原子和氧原子连接的1,6-二烯的高对映选择性分子内氢烯基化反应

    2018-07-03 14:59:47

    来自“CBG资讯”每日推荐

    最近,南开大学周其林、朱守非团队发展了手性螺环单磷配体和镍的络合物催化剂,首次实现了氮原子和氧原子连接的1,6-二烯的高对映选择性分子内氢烯基化反应,高效构筑了六元含氮杂环和含氧杂环化合物。该反应的产物是许多手性药物和天然产物的核心结构。


    首先,作者以氮原子连接的1,6-二烯1a作为模板底物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表 1),发现当以10 mol %6,6’-双芳基取代的螺环单齿亚磷酰胺L6c作为配体,5 mol %[Ni(methallyl)Cl]2作为催化剂前体,NaBArF作为添加剂时,反应在CH2Cl230 ℃的条件下经16 h完成,以69%的收率和99%ee值得到目标产物2a


    J. Am. Chem. Soc.               南开大学周其林院士和朱守非教授科研团队               镍催化               分子内氢烯基化反应               手性螺环镍络合物               非共轭二烯烃

    J. Am. Chem. Soc.               南开大学周其林院士和朱守非教授科研团队               镍催化               分子内氢烯基化反应               手性螺环镍络合物               非共轭二烯烃

    a 反应条件: [Ni(methallyl)Cl]2 (0.0050 mmol), L* (0.010 mmol), NaBArF (0.012 mmol), 1a (0.10 mmol), 1.5 mL CH2Cl2, 30 °C, 16 hb 分离收率。c 反应的ee值使用HPLC测定(IC-3手性柱)。d 未测定。e 使用[Ni(allyl)Br]2代替[Ni(methallyl)Cl]2f 2 mol %催化剂, 30 °C, 48 hg 克级规模实验:[Ni(methallyl)Cl]2 (0.24 mmol), (Sa)-L6c (0.49 mmol), NaBArF (0.58 mmol), 1a (4.9 mmol), 20 mL CH2Cl2, 30 °C, 48 h

    1. 反应条件优化

    (来源:J. Am. Chem. Soc.


    在最佳反应条件下,作者对底物适用范围进行了考察(图1)。当R2=H时,R1是对位/间位取代的芳基(1a-1j)、萘基(1k)、噻吩基(1o)时,反应均能以较高的分离收率(5098%)和优异的对映选择性(9099% ee)得到六元氮杂环产物。值得一提的是,该反应具有较好的官能团兼容性,底物中含有卤素、硝基、酯基和羟基等官能团时,均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对于含三取代烯烃的底物1lnR1=Ph, R2=Me, n-hexyl, Ph,反应同样能够顺利进行,并以高选择性得到相连的两手性中心处于反式构型的六元环产物2ln。该反应还可以放大至克级规模,其收率和对映选择性都保持得较好(2b)。环化产物2a的结构和绝对构型可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确认。


    J. Am. Chem. Soc.               南开大学周其林院士和朱守非教授科研团队               镍催化               分子内氢烯基化反应               手性螺环镍络合物               非共轭二烯烃

    a 反应条件: [Ni(methallyl)Cl]2 (0.013 mmol), (Sa)-L6c (0.026 mmol), NaBArF (0.030 mmol), 1(0.25 mmol), 1.5 mL CH2Cl2, 30 °C, 16 hb 使用 10 mol % 催化剂, 45 °C, 24 hc 使用 10 mol % 催化剂(以L4b为手性配体), 30 °C, 24 hd 使用 5 mol % 催化剂, 10 °C, 28 h。e 使用 5 mol %催化剂, −10 °C, 48 h

    1. 底物适用范围考察

    (来源:J. Am. Chem. Soc.


    该催化体系对氧原子连接的1,6-二烯也表现出很好的活性,仅需2 mol %[Ni(methallyl)Cl]24 mol% (Sa)-L6c组成的催化剂,即可高对映选择性(8099%)地实现相应的环化反应(图2)。R取代基既可以是苯基(4a)、取代苯基(4b-4d)、萘基(4e4g)、胡椒基(4f)、噻吩基(4h),又可以是二茂铁基(4i)甚至是苯乙烯基(4j)。产物4f的结构和绝对构型也可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确认。

    看完整内容,了解更多新鲜资讯,搜ChemBeanGo!

  • 上海交通大学张万斌教授课题组:镍催化烯基硼酸对环状酮亚胺的不对称加成反应

    2018-06-29 15:07:33

    来自“CBG资讯”每日推荐

    α-取代手性胺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中。其中过渡金属催化的有机硼试剂对亚胺的不对称加成反应是构筑α-手性胺的一种有效方法,这一类有机金属反应已经被广泛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张万斌教授课题组在该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的工作。

     

    2013年,该课题组的博士生杨国强首次利用吡啶-噁唑啉配体实现了钯催化的芳基硼酸对酮亚胺的不对称加成反应,获得高达99%的产率和96%ee值(Angew. Chem. Int. Ed. 201352, 7540)。随后在该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该课题组又利用该方法学实现了非天然氨基酸以及吲哚酮衍生物的合成(Org. Chem. Front. 20152, 398; Org. Lett. 201618, 288)。2017年,该课题组的博士生权茂首次实现了廉价金属镍催化的芳基硼酸对亚胺的不对称加成反应(Chem. Commun. 201753, 609)。需要指出的是,该课题组自主开发的轴不安定(Tropos 联苯膦-唑啉手性配体对于该反应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Angew. Chem. Int. Ed. 201352, 2203; Angew. Chem. Int. Ed. 201454, 1901)。2018年,该课题组博士生吴良实现了钴催化的烯丙基三氟硼酸钾对酮亚胺的不对称加成反应(Chem. Eur. J. 201824, 1241)。最近,该课题组在廉价金属催化有机硼试剂对酮亚胺的不对称加成反应研究中又取得重要进展:成功开发了一例利用Ni(OTf)2/DiPh-BOX/TFE体系催化烯基硼酸对环状酮亚胺的不对称加成以及扩环反应,合成了一系列α-四取代手性烯丙基胺以及七元环α-手性磺酰胺类化合物(Nat. Commun. 20189, 2258)。需要指出的是,铑催化该类反应的报道很少,而钯催化则完全没有报道,作者着眼于该反应的原因便是寻找镍催化体系的独特性质。

     

    通过对镍盐、配体、溶剂、温度等实验条件进行优化,作者发现Ni(OTf)2/DiPh-BOX/TFE催化体系可以高对映选择性地得到α-四取代手性烯丙基胺。随后的底物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酯基取代的六元环亚胺以及烷基取代的五元环亚胺类底物都能得到很好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非苯并亚胺底物也能得到中等的产率和不错的对映选择性(图1)。


    Nat. Commun.             上海交通大学张万斌课题组             镍催化             烯基硼酸             环状酮亚胺             不对称加成反应

    1. 烯基硼酸对亚胺不对称加成反应中底物的适用范围探究

    (来源:Nat. Commun.


    随后的烯基硼酸适用范围探究结果表明,苯乙烯型的硼酸、烷基取代的烯基硼酸以及环状烯基硼酸都能得到很好的结果。同时烯基硼酸取代基的电性对反应结果几乎没有影响(图2


    Nat. Commun.             上海交通大学张万斌课题组             镍催化             烯基硼酸             环状酮亚胺             不对称加成反应

    2. 烯基硼酸对亚胺不对称加成反应中烯基硼酸的适用范围探究

    (来源:Nat. Commun.


    作者对该催化体系的区域选择性也很感兴趣,于是采用烯基取代的五元环亚胺为底物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了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反应没有得到上述的烯基硼酸加成产物,而是得到了全新的苯并七元环手性磺酰胺类产物(图3。在确定最优条件后,作者对烯基硼酸以及底物范围进行了探究。有趣的是,当底物为烷基-烯基取代的酮亚胺并且亲核试剂为苯乙烯型的硼酸;或者底物为苯乙烯型的酮亚胺并且亲核试剂为烷基-烯基型的硼酸时,该反应均得到氮原子迁移至烷基取代基α-位的扩环产物(type A 类型的产物),并且这两种情况得到的产物手性是相反的(Part i~iii vs Part iv。这是由于A类型的产物具有更大的共轭体系,具有更高的热力学稳定性。当底物和烯基硼酸的取代基均为烷基-烯基型取代基时,该反应得到的是氮原子迁移至位阻较小的取代基α-位的扩环产物(图4)。这种情况是位阻控制的不对称加成/扩环反应。当底物和烯基硼酸的取代基均为苯乙烯型取代基时,该反应只能得到非常混乱的混合物。


    Nat. Commun.             上海交通大学张万斌课题组             镍催化             烯基硼酸             环状酮亚胺             不对称加成反应

    3. 大共轭控制的不对称加成/扩环反应

    (来源:Nat. Commun.


    Nat. Commun.             上海交通大学张万斌课题组             镍催化             烯基硼酸             环状酮亚胺             不对称加成反应

    4. 位阻控制的不对称加成/扩环反应

    (来源:Nat. Commun.


    为了探究反应机理,作者进行了一系列控制实验(图5)。结果表明该反应经历了先加成再扩环的步骤。并且扩环步骤是一个酸催化的过程,镍催化剂、烯基硼酸或者磷酸均可以催化扩环反应的发生。此外在扩环过程中不存在中间体和催化剂构型是否匹配的问题。当采用铑催化剂催化加成/扩环反应时,反应只能得到共轭加成的产物。最后,当不添加镍催化剂时,该加成/扩环反应不能发生。


    Nat. Commun.             上海交通大学张万斌课题组             镍催化             烯基硼酸             环状酮亚胺             不对称加成反应

    5. 控制实验

    (来源:Nat. Commun.


    在上述控制实验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一个可能的反应机理(图6)。不对称加成反应得到的中间体在酸的作用下进行扩环反应。当R1R2取代基其中一个为烷基另一个为芳基时得到的是氮原子迁移至烷基α-位的产物,并且手性相反。当R1R2均为烷基取代基时得到的是氮原子迁移至位阻较小的烷基α-位的产物。手性由加成得到化合物7的第一步反应控制,第二步扩环则是一个立体专一性的过程。


    Nat. Commun.             上海交通大学张万斌课题组             镍催化             烯基硼酸             环状酮亚胺             不对称加成反应

    6. 可能的反应机理

    (来源:Nat. Commun.


    最后作者对催化产物进行了一系列转化(图7)。结果表明,无论是克级反应,还是溴胺化反应、烯烃复分解反应、氢化反应以及Diels-Alder反应都能得到很好的效果以及非常有用、新颖的化合物骨架。


    Nat. Commun.             上海交通大学张万斌课题组             镍催化             烯基硼酸             环状酮亚胺             不对称加成反应

    7. 产物的进一步转化

    (来源:Nat. Commun.

     

    该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10.1038/s41467-018-04645-3)上,文章的第一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博士权茂,通讯作者为杨国强老师张万斌教授。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上海市科委及上海市教委在科研经费上的大力支持。

     

    论文信息:Mao Quan, Xiaoxiao Wang, Liang Wu, Ilya D. Gridnev, Guoqiang Yang* and Wanbin Zhang* Ni(II)-Catalyzed Asymmetric Alkenylations of Ketimines, Nat. Commun. 2018, 9, 2258.

    原文链接:https://www.chembeango.com/zixun/23540

    看更多新鲜资讯,搜ChemBeanGo!下载APP进入ChemBeanGo化学信息及科研用品交易平台

  • 华侨大学宋秋玲教授课题组:溴二氟乙酸乙酯在含氟化合物的合成中扮演“双重角色”

    2018-06-28 17:01:37

    导语

    含氟有机分子在有药物,有机化学,材料中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所以利用有效地方法去合成含氟化合物是一类前途十分光明的工作。溴二氟乙酸乙酯(BrCF2COOEt)通常被视为二氟烷基试剂,但是溴二氟乙酸乙酯在一个反应体系中通过C-Br,两个C-F以及C-COOEt四键断裂作为C1来源并且又作为二氟烷基试剂形成有用的含氟化合物,这是无人报道。

    来自“CBG资讯”每日推荐

    近日,华侨大学新一代物质转化研究所宋秋玲教授课题组报道了溴二氟乙酸乙酯的新作用并取得了研究成果。通过机理研究和DFT计算可知,以及对反应中活泼中间体异氰的深刻探究,总结出这是一类具有很大潜质的基础反应,推动着和丰富着异氰化学和氟化学的研究DOI: 10.1039/C8CC04298E)。

     

    华侨大学宋秋玲教授课题组                 溴二氟乙酸乙酯                 含氟化合物                 Chem. Commun.溴二氟乙酸乙酯

    宋秋玲教授

     

    前研科研成果:溴二氟乙酸乙酯在含氟化合物的合成中扮演“双重角色”


    最近,华侨大学新一代物质转化研究所宋秋玲课题组利用廉价易得的一级胺和溴二氟乙酸乙酯生成活泼中间体,继而转化有用的6-二氟乙酸乙酯啡啶类化合物和2-二氟乙酸乙酯苯并噻唑类化合物,此反应具有条件温和、操作简便、官能团容忍性强等特点


     

    华侨大学宋秋玲教授课题组                 溴二氟乙酸乙酯                 含氟化合物                 Chem. Commun.溴二氟乙酸乙酯

    图1:溴二氟乙酸乙酯的各种角色

    (来源:Chem. Commun.

     

    作者通过条件筛选确定,在Cu(OTf)2/1,10-phenNa2CO3作用下,2-氨基联苯和溴二氟乙酸乙酯发生串联反应能得到最佳收率。然后作者在此最优条件下对反应底物进行了拓展。如图2所示,各种取代基不同的2-氨基联苯与溴二氟乙酸乙酯反应,都能以比较好的的收率得到目标化合物。底物适应性研究表明,该转化具有很好的官能团容忍性,卤原子、酯基、羰基等基团都能兼容。从底物1q-1t的实验结果来看,此反应还有很好的位置选择性。3给出了2-(甲硫基)苯胺的拓展结果,其与溴二氟乙酸乙酯作用也能得到很好的收率。该类反应中需要添加催化量的B2pin2,目的是促进二氟乙酸乙酯自由基的生成,这与宋秋玲教授课题组之前工作中Cu/B2pin2体系的作用相同。值得注意的是,此前该课题组在苯胺类化合物与溴二氟乙酸乙酯的反应中利用NaOAc作为碱,得到的是3,3-二氟-2-羰基吲哚衍生物。两种反应结果的差异凸显出碱在该类反应中的巨大影响。


    华侨大学宋秋玲教授课题组                 溴二氟乙酸乙酯                 含氟化合物                 Chem. Commun.溴二氟乙酸乙酯

    22-氨基联苯衍生物的底物扩展

    (来源:Chem. Commun.


    华侨大学宋秋玲教授课题组                 溴二氟乙酸乙酯                 含氟化合物                 Chem. Commun.溴二氟乙酸乙酯

    32-(甲硫基)苯胺衍生物的底物扩展

    (来源:Chem. Commun.

     

    通过机理研究和DFT计算表明,2-氨基联苯和溴二氟乙酸乙酯在碱的作用下首先生成活泼的中间体异氰,随后与二氟乙酸乙酯自由基发生串联反应生成预期产物(图4所示)。


    华侨大学宋秋玲教授课题组                 溴二氟乙酸乙酯                 含氟化合物                 Chem. Commun.溴二氟乙酸乙酯

    4:机理探究

    (来源:Chem. Commun.

     

    相关工作最近发表在期刊Chemical Communications上(DOI: 10.1039/C8CC04298E)。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的大力支持。以上工作的主要完成人为新一代物质转化研究所硕士研究生马星星


    宋秋玲教授课题组往期报道回顾

    华侨大学宋秋玲教授课题组:可见光诱导烯烃类化合物官能团化反应新进展

    华侨大学宋秋玲教授课题组:路易斯酸介导的[3+3]环加成反应

     原文链接:https://www.chembeango.com/zixun/23451

    看更多新鲜资讯,搜ChemBeanGo!下载APP进入ChemBeanGo化学信息及科研用品交易平台

  • 苏州大学汪顺义教授、纪顺俊教授研究团队报道镍催化下非对称烷基硫醚/硒醚化合物的构建研究

    2018-06-27 13:29:11

    导语

    非对称烷基硫醚结构大量存在于天然产物和药理活性化合物中,因此是药物、天然产物以及农药合成中重要的结构单元,硫醚结构还可以进一步转化为亚砜或砜进而作为重要的合成原料。因此,烷基-芳基硫醚化合物的合成引起了越来越多有机化学家们的重视。近日,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汪顺义教授、纪顺俊教授研究团队在高效构建非对称烷基硫醚化合物领域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89, 2240)。

     

    汪顺义教授简介

    Nature Communications            苏州大学汪顺义教授           纪顺俊教授研究团队            镍催化            非对称烷基硫醚/硒醚化合物


    汪顺义,教授,有机化学专业博士生导师。2002年本科毕业于苏州大学,2002-2007年于苏州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师从纪顺俊教授;20078-20112月,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Research Fellow),师从新加坡科学院院士、马来西亚科学院院士Teck-Peng Loh(罗德平)教授;20112-201112月,在德国慕尼黑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Research Fellow),师从德国、法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Paul Knochel教授。20121月回国加入纪顺俊教授课题组并担任副教授,2015年晋升为教授,2018年任博士生导师。2012以来,在Chem. Rev., Nature Commun., ACS Catal., Green Chem., Org. Lett., Chem. Commun.等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主要开展基于C-S/C-Se键构建新反应、异腈化学、自由基反应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纪顺俊教授简介

    Nature Communications            苏州大学汪顺义教授           纪顺俊教授研究团队            镍催化            非对称烷基硫醚/硒醚化合物


    纪顺俊教授,有机化学专业博士生导师。2000年获得日本立教大学大学院理学博士学位,同年10月回苏州大学工作。2001-2007年曾任苏大化学化工学院院长、江苏省有机合成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省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通讯评审专家、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有机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0711月至2016年曾任苏州市人事局长、党组书记、市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苏州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党组书记。2001年以来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 Nature Commun.ACS Catal.Green Chem.Org. Lett.Chem. Commun.等期刊发表论文280余篇。曾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排名1)。主要开展应用有机合成反应和有机合成方法学(包括异腈、硫/硒、吲哚等多组分反应和有机杂环化合物的高效构筑、有机光电材料的合成及基础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前沿科研成果:镍催化下非对称烷基硫醚/硒化合物的构建研究


    硫醚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化学家们对硫醚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应用的研究从未间断。随着硫化学的发展,过渡金属催化的偶联反应已经成为构建C-S键的重要方法。在传统的合成方法中,研究人员通常选用具有较高反应活性的芳基或烯基卤代物(Csp2-X)与烷基硫源进行偶联来构建烷基硫醚化合物,但是该类方法通常需采用较为苛刻的反应条件,且底物普适性较差(图1a)。亲电性的硫代苯磺酸酯类化合物用于C-S键的构建也见诸报道,然而,传统的合成方法需要使用对氧气和水汽敏感的有机金属试剂作为亲核试剂(图1b)。因此,发展一种简便温和的方法来构建非对称烷基硫醚化合物具有重要的意义。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汪顺义教授、纪顺俊教授研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Nickel-catalyzed reductive thiolation and selenylation of unactivated alkyl bromides”的论文(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89, 2240),研究团队以廉价镍盐为催化剂,在温和条件下实现了烷基溴代物硫代苯磺酸酯的还原偶联反应,为高效构建非对称烷基硫醚化合物提供了一种新的简便方法。此外,该合成方法还成功用于合成非对称的烷基硒醚化合物(图1c)。


     Nature Communications            苏州大学汪顺义教授           纪顺俊教授研究团队            镍催化            非对称烷基硫醚/硒醚化合物

    1. 不对称烷基硫醇化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首先,作者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Table 1)。作者发现以廉价的Ni(PPh3)2Cl2为催化剂,L2为配体,DMF为溶剂时,反应能以几乎定量的收率获得目标产物。


    Nature Communications            苏州大学汪顺义教授           纪顺俊教授研究团队            镍催化            非对称烷基硫醚/硒醚化合物

    1. 反应条件的优化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随后,作者对非对称烷基-芳基硫醚/硒醚化合物的构建进行底物适用性考察Table 2)。氰基、烯基、硼酸酯、硅醚、羟基等官能团取代的底物均耐受性优秀。杂环类底物也能顺利参与反应。此外,在最优反应条件下,(硒代)半胱氨酸衍生物也能被成功合成。


    Nature Communications            苏州大学汪顺义教授           纪顺俊教授研究团队            镍催化            非对称烷基硫醚/硒醚化合物

    Nature Communications            苏州大学汪顺义教授           纪顺俊教授研究团队            镍催化            非对称烷基硫醚/硒醚化合物

    2. 构建烷基-芳基硫醚/硒醚化合物的底物适用性考察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紧接着,作者对非对称烷基-烷基硫醚/硒醚化合物的构建进行了底物适用性考察Table 3)。类似地,反应拓展也表现出优秀的官能团兼容性。


    Nature Communications            苏州大学汪顺义教授           纪顺俊教授研究团队            镍催化            非对称烷基硫醚/硒醚化合物

    Nature Communications            苏州大学汪顺义教授           纪顺俊教授研究团队            镍催化            非对称烷基硫醚/硒醚化合物

    3. 构建烷基-烷基硫醚/硒醚化合物的底物适用性考察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为了研究该偶联反应的机理,作者进行了一系列控制实验。首先,作者发现加入自由基抑制剂TEMPO能显著抑制反应,因此反应可能涉及自由基历程(图2a)。随后,在反应条件下,硫代苯磺酸酯能反应生成二硫醚化合物,作者认为反应中原位生成的零价镍中间体能与硫代苯磺酸酯发生氧化加成反应(图2b)。随后,作者发现在没有镍催化剂的情况下反应不能进行,表明反应中并不涉及烷基锰中间体,且硫代苯磺酸酯不能被锰粉还原(图2c)。最后,作者发现,使用当量的Ni(cod)2来参与反应,在没有锰粉的情况下,也能得到目标产物,当加入额外的锰粉时,能提高反应的收率(图2d)。

    Nature Communications            苏州大学汪顺义教授           纪顺俊教授研究团队            镍催化            非对称烷基硫醚/硒醚化合物

    2. 反应机理研究实验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作者通过在线红外对反应进行了 查看(323) 评论(0) 收藏 分享 圈子 管理

  • 中国海洋大学刘延凯副教授课题组:结构复杂的环状半缩醛与官能团化硝基烯烃的不对称有机催化串联反应合成多元杂环

    2018-06-26 13:33:45

    导语

    含有手性环状缩醛的结构是许多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的基本骨架,很多该类型化合物均表现出良好的生物活性,因此吸引着广大的化学研究人员从事类似骨架的合成研究。近日,中国海洋大学刘延凯副教授课题组利用不对称有机催化串联反应(AOCP)策略,高立体选择性地构建了含有季碳手性中心环状缩醛结构的两个可分离的差向异构体并且对中间体和产物进行了多种结构的修饰和转化DOI: 10.1021/acs.orglett.8b01386


    刘延凯副教授简介

    Org. Lett.                中国海洋大学刘延凯副教授课题组                环状半缩醛                官能团化硝基烯烃                不对称有机催化串联反应                多元杂环


    刘延凯,中国海洋大学副教授。2012年至2013年任西南交通大学副教授,2013年至今任中国海洋大学副教授。刘延凯副教授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中国海洋大学“英才”二层次等多项研究课题,在过去几年的工作中,主要对卡宾、手性双功能硫脲及手性胺类催化剂催化的反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Angew. Chem. Int. Ed.J. Am. Chem. Soc.Org. Lett.等高水平国际SCI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30余篇。


    前沿科研成果:有机催化不对称合成结构和立体多样性的杂环化合物


    含有手性环状缩醛的结构片段广泛存在于活性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中,且该类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经常被用作重要的合成前体。以环状缩醛或者半缩醛为原料,直接对其进行结构修饰是合成此类含氧杂环化合物最简洁高效的方法。


    中国海洋大学刘延凯副教授课题组长期致力于有机不对称催化半缩醛与半缩醛胺在合成杂多环化合物中的应用该团队前期研究发现,半缩醛在杂环类化合物的不对称合成中,具有一般醛类不具备的独特性质。半缩醛(胺)可通过内酯或内酰胺的还原获得,半缩醛(胺)与相应的羟(氨基)醛以平衡状态存在,开环后的羟(氨基)醛可通过有机小分子催化剂的催化实现醛的α位修饰,关环后的半缩醛(胺)又可通过简单的氧化,最终得到α不对称修饰的内酯和内酰胺(Org. Lett., 201517, 2022-2025; Org. Lett., 201517, 3794-3797; Org. Biomol. Chem., 201614, 6316-6327)。随后,该团队通过对半缩醛α位含有不同电性官能团的修饰基团的引入,利用半缩醛(胺)的羟(胺)基亲核性(Org. Lett., 201618, 864-867; Org. Chem. Front.20174, 2358–2363; Org. Biomol. Chem.201715, 1407-1417),以及半缩酮(醛)(胺)酸性条件下脱水,生成氧鎓盐后的亲电性质(Org. Lett., 201820, 1630-1633; J. Org. Chem., 201782, 4774-4783; J. Org. Chem.201782, 10450-10460; Org. Biomol. Chem., 201614, 2444-2453),实现了一系列多环类缩醛(胺)以及缩酮化合物的合成。课题组利用这种开-关环的策略,为不对称取代杂环和杂多环化合物的合成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构建高立体选择性的季碳手性中心一直是有机合成研究中的一个挑战。基于以往的研究结果,该课题组发现价格低廉的柱层析能够快速分离两个含有缩醛基团的差向异构体,因此,柱层析是一种潜在的合成季碳手性中心的方法。据此,作者以含有一个季碳手性中心的外消旋半缩醛为反应底物,而每一种半缩醛底物都能通过两步反应实现大于800 mg的产量。此外,相较于常见的简单β位取代的硝基烯烃,该课题组选择了含有缩醛结构的官能团化硝基烯烃作为Michael受体,通过不对称有机催化串联反应来构建含有手性环状缩醛的结构单元


    Org. Lett.                中国海洋大学刘延凯副教授课题组                环状半缩醛                官能团化硝基烯烃                不对称有机催化串联反应                多元杂环

    1. 升级的半缩醛和硝基烯烃

    (来源:Org. Lett.


    根据以上设计策略,作者开发了一种通过不对称有机催化串联反应合成复杂多元杂环化合物的新方法。反应以α,α-二苯基脯氨醇三甲基硅醚(20 mol %)为催化剂,苯甲酸(20 mol %)为添加剂,两个可分离的关键半缩醛中间体(6a6'a)可以通过相对复杂的起始半缩醛(±)3a和官能团化硝基烯烃4的反应得到。作者利用半缩醛在酸性条件下脱水生成氧嗡盐,接着进行串联反应以高对映选择性(大于99% ee)得到一系列含手性环状缩醛的两个差向异构体(7a7'a)。

    Org. Lett.                中国海洋大学刘延凯副教授课题组                环状半缩醛                官能团化硝基烯烃                不对称有机催化串联反应                多元杂环

    2. 通过串联反应得到两个差向异构体7a7'a

    (来源:Org. Lett.


    该反应具有良好的底物适应性。多种取代的半缩醛底物 (±)-3,包括炔基、烯基、酯基、半缩醛等,均可用于该反应,所得产物都可以通过柱层析进行分离,得到两个具有良好立体选择性的差向异构体。


    Org. Lett.                中国海洋大学刘延凯副教授课题组                环状半缩醛                官能团化硝基烯烃                不对称有机催化串联反应                多元杂环

    3. 底物适应性实验结果

    (来源:Org. Lett.


    随后,作者选取产物7'm进行进一步合成转化,用于展示该方法在合成的应用。在BF3·Et2O的条件下,7'm分别与PhSHTMSCN反应得到含有双环缩醛结构的810。化合物8中的硫原子可以用m-CPBA氧化成砜9。产物7'mBF3·Et2Om-CPBA的作用下生成内酯化合物11,接着在三乙胺的存在下进行串联反应,反应可得到一个含有环外双键的双环内酯化合物12。此外,7'm的硝基烷基还可以通过串联反应在温和的条件下分别转化含氰基的化合物13和含酰胺结构的化合物14。最后,7'm与两分子丙烯酸乙酯发生加成反应生成化合物1515通过硝基还原、去对称生成内酰胺16

    Org. Lett.                中国海洋大学刘延凯副教授课题组                环状半缩醛                官能团化硝基烯烃                不对称有机催化串联反应                多元杂环

    4. 7'm的合成转化

     (来源:Org. Lett.


    Michael加成产物66'中间体也可以进一步进行衍生,6'aDess-Martin 氧化剂的氧化可生成相应的单环内酯化合物1717BF3·Et2O作用下与吲哚反应生成化合物186'm在含水丙酮和对甲苯磺酸的作用下可生成双环的半缩醛化合物 查看(495) 评论(0) 收藏 分享 圈子 管理

  • 上海交通大学张万斌课题组:通过铱-联苯膦-噁唑啉催化剂实现小环β-内酰胺及环丁酮化合物的不对称氢化

    2018-06-25 16:33:29

    轴手性是手性的一种特殊形式,由空间位阻导致共价键不能自由旋转而产生。轴手性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当中,也普遍出现在手性催化剂当中。常见的轴手性配体包括BINAPSegPHOS等,已在不对称催化反应中表现出非常优异的性能。

     

    上海交通大学张万斌教授课题组                   轴手性化合物                   不对称氢化                   铱催化                   联苯膦-噁唑啉配体                   Chin. J. Chem.β-内酰胺                   环丁酮

    轴手性配体BINAP

    (来源:Wikipedia

     

    一般而言,获得光学纯的手性配体比较困难:一种是利用外消旋体的拆分,另外一种是利用光学纯的手性辅基通过衍生诱导合成。这两种获取手性配体的方式都会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合成成本较高。类似于BINAP配体,绕轴旋转受阻的联苯类分子称为轴固定(Atropos)分子,即具有稳定的轴手性;而能绕轴自由旋转联苯类的分子,则称为轴不固定(Tropos)分子。基于此类分子的独特性质,上海交通大学张万斌教授课题组设计出一类新型的轴不固定联苯膦-噁唑啉配体。由于该类配体的轴邻位不存在空间位阻较大的化学基团,因此可以沿着自身轴自由旋转,在溶液中以一对处于平衡状态的对映异构体形式存在(图2,上)。当此类配体与钯、镍或铱等金属产生配位作用时,配合物在手性噁唑啉环的诱导下,通过动态动力学过程,最终以100%的收率全部转化为轴手性为aS构型的手性金属催化剂(图2,下)。


    与传统轴固定的配体相比,该配体具有以下优势:(1原料易得,合成步骤简单;(2无需拆分过程,更具原子经济性。张万斌教授课题组已将此类轴不固定联苯膦-噁唑啉配体成功应用于多种不对称催化反应中,其中包括钯催化的烯丙基取代反应(Synlett20068, 1185-1189; Tetrahedron,200965, 9609-9615),镍催化的加成反应(Chem. Commun201753, 609-612)以及铱催化的不对称氢化反应(Adv. Synth. Catal. 2010352, 1841−1845; Angew. Chem. Int. Ed.201352, 2203−2206; Angew. Chem. Int. Ed. 201453, 1901−1905Chem. Eur. J. 2016,22, 18354−18357Org. Lett201719, 4884−4887; Adv. Synth. Catal.2017360, 738-743)。


    上海交通大学张万斌教授课题组                   轴手性化合物                   不对称氢化                   铱催化                   联苯膦-噁唑啉配体                   Chin. J. Chem.β-内酰胺                   环丁酮

     图2 轴不固定膦-噁唑啉配体与金属配位的模式

    (来源:http://wanbin.sjtu.edu.cn)

     

    手性β-内酰胺以及手性环丁烷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各种重要的具有生理活性的药物分子和天然产物中,例如β-内酰胺(四元环)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及其衍生物、头孢菌素和单酰胺环类等。它们具有杀菌活性强、毒性低及临床疗效好等优点,是一类使用最广的抗生素药物。自发现以来,这类化合物一直受到有机化学家以及药物学家们的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不对称氢化反应具有原子经济性、高活性、高对映选择性以及巨大的工业化潜能等特点,因而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的极大重视。利用不对称氢化反应来构建中到大环的手性内酰胺以及环状酮类化合物已有报道。但是四元环内酰胺以及环丁酮化合物环结构小,其反应活性以及对映选择性的控制一直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课题,至今未找到实现其不对称氢化合成的高效手性金属催化剂。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张万斌教授课题组利用该组发展的铱-轴不固定联苯膦-噁唑啉催化剂在非常温和的氢化条件下成功地实现了小环β-内酰胺以及环丁酮化合物的不对称氢化(图3)。相关研究发表在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上,并被选为7月份的内封面论文Chin. J. Chem. 201836, 612−618)。

     

    上海交通大学张万斌教授课题组                   轴手性化合物                   不对称氢化                   铱催化                   联苯膦-噁唑啉配体                   Chin. J. Chem.β-内酰胺                   环丁酮

    -联苯膦-噁唑啉催化剂用于小环β-内酰胺以及环丁酮化合物的不对称氢化

    (来源:Chin. J. Chem.

     

    首先,作者选择苄基取代的四元环内酰胺作为标准底物,考察了膦-噁唑啉催化剂、溶剂、氢气压力以及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表1)。实验结果表明:课题组开发的铱-联苯膦-噁唑啉催化剂表现出非常高的催化活性和对映选择性。其中,噁唑啉环被茚取代的催化剂(aS)-Ir/In-BiphPHOX表现出最好的催化效果。即使在氢气压力为2.5 bar下,底物反应1小时后即可完全转化且ee值可高达95%entry 13)。作者也对比了其他膦-噁唑啉催化剂,发现tBu-PHOXtBu-BinaphPHOX的表现并不理想(entries 6-7)。作者最终确定的最优条件为:在2.5 bar氢气压力下,加入1 mol% (aS)-Ir/In-BiphPHOX催化剂,以邻二甲苯作溶剂,室温反应1小时。

     

    上海交通大学张万斌教授课题组                   轴手性化合物                   不对称氢化                   铱催化                   联苯膦-噁唑啉配体                   Chin. J. Chem.β-内酰胺                   环丁酮

    表1 反应条件优化a

    (来源:Chin. J. Chem.

     

    接下来,作者对α,β-不饱和β-内酰胺底物的适用范围进行了考察(表2)。首先考察的是氮原子保护基为苄基的底物,一系列含有缺电子或富电子苯基、萘基以及噻吩基的β-内酰胺都能完全转化并获得优异的对映选择性。对于氮原子上取代基是对甲氧基苯基的底物,反应效果不受影响。此外,氮上取代基为苯基、对叔丁基苯基、对氟苯基甚至是甲基时,该催化体系都能以较好的收率和较高的对映选择性催化反应进行。当底物氮原子上没有保护基团存在时,反应仍然能顺利进行。

     

    上海交通大学张万斌教授课题组                   轴手性化合物                   不对称氢化                   铱催化                   联苯膦-噁唑啉配体                   Chin. J. Chem.β-内酰胺                   环丁酮

    表2 α,β-不饱和β-内酰胺类底物的适用范围考察

    (来源:Chin. J. Chem.

     

    除了α,β-不饱和β-内酰胺类底物,作者还考察了α,β-不饱和环丁酮类化合物的反应效果(表3)。考察结果显示,苯基含有对位或间位取代基时,都能获得较高的对映选择性;但苯基邻位被取代的底物只能获得中等的对映选择性。作者认为原因可能是取代基的位置靠近反应位点,使得底物与催化剂配位时的选择性控制不好。此外,萘基和环己基取代的底物也能在如此温和的条件下反应完全,不过对映选择性差异较大。为了进一步拓展这类不对称氢化反应,作者还考察了三例苯并环丁酮类底物,同样获得了优异的收率和中等的ee值(表4)。

     

    上海交通大学张万斌教授课题组                   轴手性化合物                   不对称氢化                   铱催化                   联苯膦-噁唑啉配体                   Chin. J. Chem.β-内酰胺                   环丁酮

    表3 α,β-不饱和环丁酮类化合物的适用范围考察

    (来源:Chin. J. Chem.

     

    上海交通大学张万斌教授课题组                   轴手性化合物                   不对称氢化                   铱催化                   联苯膦-噁唑啉配体                   Chin. J. Chem.β-内酰胺                   环丁酮

    表4 铱催化不对称氢化α,β-不饱和苯并环丁酮类化合物

    查看(228) 评论(0) 收藏 分享 圈子 管理

  • 澳门大学赵琦教授课题组:一种靶向乳腺癌的AIEdot纳米探针

    2018-06-22 16:28:16

    导语

    肿瘤的精确诊断是提高其治愈率及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所在。影像探针能与靶标特异结合并产生影像学信号,在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对于传统的分子型探针,纳米颗粒在实体瘤中的高通透性与滞留效应使得纳米探针能够长效滞留并保持成像能力。近日,澳门大学赵琦教授课题组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蔡林涛研究员课题组香港科技大学张鹏飞博士合作,在纳米探针合成与靶向乳腺癌影像这一研究领域取得了研究进展(DOI:10.1039/C8CC03037E)。

     

    赵琦教授及课题组简介

    澳门大学赵琦教授课题组             靶向乳腺癌影像             纳米探针             AIEdots             Chem. Commun.


    赵琦教授,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而后在香港中文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与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SKCC)从事博士后的研究。曾或现主持澳门科学发展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诺和诺德联合基金、广东省科技厅国际合作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已在LeukemiaAdvanced MaterialsChem. Commun.JBC, mAbsInt J Cancer等杂志发表多篇研究论文。申请中国或PCT专利10项,其2项专利已经转化美国制药公司进入临床试验。

     

    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1)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双特异抗体、CAR修饰T细胞的开发;(2)新型纳米药物投递系统的开发;(3)光动力靶向治疗肿瘤的研究。


    前沿科研成果:一种靶向乳腺癌的AIEdots纳米探针

     

    赵琦教授课题组与蔡林涛研究员课题组和张鹏飞博士合作,设计并合成、优化了一种基于AIE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纳米材料的新型分子探针AIE材料是一种新的生物荧光分子,其在溶解状态下不发光,但在聚集时能诱导高强度的荧光。这种特性恰好能运用在生物学荧光成像领域,并且明显优于传统的生物荧光染料。AIEdots在癌症诊疗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也为临床诊断引入了全新的概念。

     

    团队利用一种接枝了两亲聚合物的新型点击功能化PEG,将其涂覆在疏水性AIE-活性聚合物(PDFDP)上,从而开发一种出亮度高且稳定的远红光发射型AIEdots,进一步将其结合在抗HER2重组人源抗体上可制备出靶向纳米探针RHA-AIEdots(图1)。

     

    澳门大学赵琦教授课题组             靶向乳腺癌影像             纳米探针             AIEdots             Chem. Commun.

    靶向乳腺癌AIEdot纳米探针的制备图解

    (来源:Chem. Commun.

     

    接下来,团队运用高表达或无表达HER2的乳腺细胞验证了这种新型纳米级分子探针靶向显像HER2的特异性与敏感性。实验结果显示,该RHA-AIEdots探针可以有效地识别HER2阳性的乳腺癌细胞,在体内模型中也确证RHA-AIEdots探针优于非靶向AIEdot探针,靶向结合明显增强了荧光探针在肿瘤部位的聚集和特异性(图2)。团队下一步计划将纳米金整合到该探针,制作出荧光-分子成像能力的新型显像试剂,期望最终运用于人体乳腺超早期分子水平的定性定量精准诊断。团队表示,对于中晚期癌症,如果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结合分子显像剂,则可实施针对该肿瘤细胞的特异性靶向治疗,并实时监测治疗疗效。


    澳门大学赵琦教授课题组             靶向乳腺癌影像             纳米探针             AIEdots             Chem. Commun.

    在动物模型中比较RHA-AIEdots探针和非靶向AIEdots的特异性

    (来源:Chem. Commun.

     

    该研究成果已发表于Chemical CommunicationsChem. Commun. 2018, DOI:10.1039/C8CC03037E。蔡林涛研究员课题组硕士研究生吴亚运和赵琦教授课题组博士研究生陈治臻是该文章的第一作者赵琦教授、蔡林涛研究员和张鹏飞博士为通讯作者。

    原文链接:https://www.chembeango.com/zixun/23291
    看更多新鲜资讯,搜ChemBeanGo!
  • Angew“双黄蛋”:天津大学雷圣宾教授组和CU-Boulder张伟教授组开发表面限域的烯烃复分解反应与产物分离方法

    2018-06-21 15:21:44

    导语

    动态共价化学Dynamic Covalent ChemistryDCvC主要涉及一些可逆共价反应(如席夫碱反应、硼酸自缩合、硼酸酯化反应、烯烃和炔烃复分解反应等),这类反应过程通过自由交换分子组分可以获得能量最低的产物。近日,天津大学理学院雷圣宾教授课题组美国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CU-Boulder)张伟教授课题组合作,先后在Angew. Chem. Int. Ed.上报道了反应温度、取代基和环境压力对表面限域的烯烃复分解反应产物分布的影响(DOI: 10.1002/anie.201711040)以及表面2D COF用于分离烯烃复分解反应中的大环和线性副产物DOI: 10.1002/anie.201803937)。

    Angew“双黄蛋”:天大雷圣宾教授组和CU-Boulder张伟教授组开发表面限域的烯烃复分解反应与产物分离方法
     

    雷圣宾教授简介

    天津大学雷圣宾教授课题组                           美国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张伟教授课题组                           Angew. Chem. Int. Ed.                           动态共价化学                           2D COF

    雷圣宾,天津大学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界面超分子结构的设计、组装与表征工作,以扫描探针显微技术结合密度泛函、分子力学及蒙特卡罗模拟为主要研究手段,在界面复杂多组分组装结构设计与表征、二维主客体结构以及界面相行为、共轭高分子精细结构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目前在Angew. Chem. Int. Ed.J. Am. Chem. Soc.Nano Lett.Adv. Mater.ACS NanoChem. Mater.Chem. Comm.Chem. Eur. J.等权威杂志发表SCI收录论文一百余篇,论文被引用3000余次,个人H因子为28。为Topics in Current ChemistryChem. Soc. Rev.Angew. Chem. Int. Ed.撰写综述三篇。2005年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09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支持。担任NanoscaleChem. Eur. J.Chem. Comm.LangmuirPolymerSoft MatterChemPhysChemSci. China Chem.等杂志的审稿人,比利时弗拉芒区基金(the research foundation Flanders)评阅人。

     

    张伟教授简介

    天津大学雷圣宾教授课题组                           美国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张伟教授课题组                           Angew. Chem. Int. Ed.                           动态共价化学                           2D COF

    张伟美国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化学与生物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化学学会会员,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动态共价化学、有机纳米技术、材料化学、可再生能源等。在Acc. Chem. Res.Chem. Soc. Rev., Adv. Mater.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国际知名学术刊物发表SCI 论文近50余篇,论文被引用2000余次,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并因此被邀请在泛太平洋化学会、国际理论和应用化学联合会年会等十余个学术会议上作特邀报告。先后承担了6项美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美国国防部项目、1项美国石油研究基金项目。先后获得美国斯隆奖(Alfred P. Sloan Fellow)、Provost成就奖、CAPA杰出青年奖、3M青年教授奖、美国自然科学基金职业发展奖、科罗拉多大学创新技术奖和青年教授职业发展奖等一系列科研奖励,并获批6项美国发明专利。


    前沿科研成果

    通过烯烃复分解反应趋动的表面限域的动态共价体系


    DCvC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它对外界刺激的响应性(如温度、光、电、机械应力、金属离子、质子、溶剂等),由此可以产生复杂且特别的动态组合库(Dynamic Combinatorial LibraryDCL)。鉴于图案化单分子层在各种纳米技术的发展中备受瞩目,研究DCL对表面的响应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在本研究中采用1,3-二乙烯基-6-癸基苯(图1M1)和1,3-二乙烯基-6-癸基苯甲酸酯(图1M2)为反应前体分子,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STM在高定向热解石墨(HOPG)表面研究了反应温度、取代基和环境压力对表面限域的烯烃复分解反应产物分布的影响。烯烃复分解反应能够在溶液相中和界面上同时进行,既可以通过线性六聚体的环化形成六聚大环(图1path I),也可以通过更长线性聚合物的断开形成大环(图1path II)。

     

    天津大学雷圣宾教授课题组                           美国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张伟教授课题组                           Angew. Chem. Int. Ed.                           动态共价化学                           2D COF

    1,3-二乙烯基-6-癸基苯M1)和1,3-二乙烯基-6-癸基苯甲酸酯M2)的非周期性烯烃复分解反应

    (来源:Angew. Chem. Int. Ed. DOI: 10.1002/anie.201711040

     

    研究结果表明,二烯单体在低温下生成寡聚物,分子链的长度会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增长,最终生成热力学最稳定的六聚大环。单体和中间产物在HOPG表面的吸附和组装会极大降低被吸附物的平移和自由旋转能力,从而大大改变动态反应体系中的产物分布。假如其中一种产物在某一反应条件下能在HOPG表面形成稳定的组装结构,说明该产物在HOPG表面具有很强的亲和力,从而导致该产物在表面的扩增。因此,表面对产物的选择性吸附可以使得某种特定产物被放大,利用表面限域作用可以得到特定的中间产物,如二聚体。作者通过STMHOPG表面上直接地观察到了动态烯烃复分解反应体系的结构变化,为烯烃复分解反应的反应机理提供了直接证据。这种表面限定的动态共价体系为表面支撑的分子组装和网格结构的发展提供了有趣的新方法。


    这一成果近期发表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论文标题为Surface-Confined Dynamic Covalent System Driven by Olefin Metathesis”。论文作者为:Chunhua Liu, Eunsol Park, Yinghua Jin, Jie Liu, Yanxia Yu, Wei Zhang*, Shengbin Lei*, Wenping Hu(Angew. Chem. Int. Ed.201857, 1869-1873, DOI: 10.1002/anie.201711040)。

     

    表面席夫碱COF分离亚芳基亚乙烯基大环


    亚芳基亚乙烯基大环(AVMs)是由­­­–C=C–连接的具有刚性共轭骨架的碳氢化合物。由于其在诸多领域中都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因此近年来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兴趣。热力学最稳定的目标大环可以通过烯烃复分解反应的“一锅法”制备。在长寿命、高活性的催化剂以及适合的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下,烯烃复分解反应能够达到反应平衡,得到主要目标产物闭合大环。同时,反应也将不可避免地生成一些聚合度不一的线性副产物,它们的化学结构式如图2(a, b)所示。由于线性副产物与大环化合物具有非常相似的结构与极性,通过传统的分离方法如硅胶柱层析、重结晶等很难将它们分离开来。因此需要寻找新方法有效分离大环与线性副产物。共价连接的表面二维有机共价网格(2D COF)具有稳定的结构框架和周期性纳米孔隙。借助二维网格与客体间弱的非共价作用力(如范德华力、弱氢键等),可以构筑稳定的二维主客体结构,实现对特定客体分子的结合与分离。


    天津大学雷圣宾教授课题组                           美国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张伟教授课题组                           Angew. Chem. Int. Ed.                           动态共价化学                           2D COF

    2 a) 利用烯烃复分解反应合成亚芳基亚乙烯基大环(AVMs)化合物;b) AVMs的化学结构式;c) 4,4'-二氨基偶氮苯(DA)和1,3,5-均苯三甲醛(BTA反应生成六边形表面2D COF

    (来源:Angew. Chem. Int. Ed. DOI: 10.1002/anie.201803937


    作者在研究中精心设计了一种孔径能与大环的刚性直径正好匹配的席夫碱表面COF(图2c),该结构能与大环形成最大化的相互作用力,迫使大环优先占据表面COF的孔穴中形成较稳定的主客体体系,而线性副产物只能吸附在主客体结构的上层。随后,线性副产物可以轻易地用溶剂清洗除去,达到进一步纯化大环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吸附在主客体上层的线性副产物能顺利地被辛酸清洗干净。如图3所示,由于大环与表面COF之间存在氢键,大环化合物则完好地吸附在表面COF孔中。最后,利用溶解性更好的1,2,4-三氯苯(TCB)清洗大环与表面COF的主客体体系,大环则可以从表面COF中释放出来,达到分离大环与线性聚合物的目的。这种表面纯化的一个重要优势在于分离过程可以分步地进行,由此为分离纯化烯烃复分解反应的环状产物提供了新途径。


    天津大学雷圣宾教授课题组                           美国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张伟教授课题组                           Angew. Chem. Int. Ed.                           动态共价化学                           2D COF

    利用表面COFDB与客体分子间的作用力控制分离AVM2与线性副产物:a) 分离过程示意图;b) 预先制备的表面COFDBIset = 30 pA, Vbias = 600 mVc) 加入AVM2d) 辛酸清洗之后;e) TCB清洗之后。c-eIset = 50 pA, Vbias = 860 mV

    (来源:Angew. Chem. Int. Ed. DOI: 10.1002/anie.201803937

     

    这一成果近期发表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论文标题为Separation of Arylenevinylene Macrocycles with a Surface Confined Two-Dimensional Imine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论文作者为:Chunhua Liu, Eunsol Park, Yinghua Jin, Jie Liu, Yanxia Yu, Wei Zhang*, Shengbin Lei*, Wenping Hu(Angew. Chem. Int. Ed. 2018DOI: 10.1002/anie.201803937)。 查看(294) 评论(0) 收藏 分享 圈子 管理

761/41234>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0
  • 日志数: 272
  • 建立时间: 2018-03-27
  • 更新时间: 2018-08-1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