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皮炎外瓶霉致中枢神经系统暗色丝孢霉病病例分析

2021.12.28

暗色丝孢霉病为一种少见的条件致病真菌感染,而皮炎外瓶霉作为暗色丝孢霉病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具有高度亲神经性,临床病情凶险,致死率高。近年来,皮炎外瓶霉致中枢神经系统暗色丝孢霉病发病率愈发增加,但由于其症状不典型,影像表现多变,给临床早期诊断带来极大困难。现将我院收治的2例作如下报道。

 

1.病例

 

例1,男,8岁。因“头晕2月,间断发热1月伴抽搐2次”入院。两个多月前患儿曾出现头晕,伴间断发热、抽搐,后逐渐出现不能言语、意识不清等症状。实验室检查:①脑脊液检查:1,3-β-D葡聚糖检测(G实验)数值明显升高;②脑组织穿刺活检:可见脑组织部分坏死,较多真菌菌丝及孢子。脑组织活检培养结果为皮炎外瓶霉。

 

MRI检查示双侧大脑半球额、颞、顶、枕叶多发不规则团块影,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DWI上病灶不同程度弥散受限,灶周大片水肿,侧脑室扩张,局部脑组织受压移位(图1a~1c),并大脑镰下疝及颞叶钩回疝,脑干、颅底脑池受压变形。给予抗真菌治疗,患儿病情好转出院。1年半后患儿因头晕、呼之不应再次入院,头颅CT见两侧额、颞、顶、枕叶多发团块样钙化灶,CT值约75~164HU(图1d)。脑室系统扩大,并大脑镰下疝、颞叶钩回疝、小脑扁桃体下疝,脑干、颅底脑池受压。入院后病情加重,最终死亡。

 1636071516153872.png

例2,男,10岁。因“反复头痛、呕吐、发热51天,抽搐3次,伴意识障碍3天”入院。一个多月前患儿曾间断头痛,反复发热、呕吐,症状逐渐加重,出现抽搐、昏迷伴呼吸不规则。入院后行脑室外引流术减轻颅内压,行脑室引流液涂片、培养,见真菌孢子,给予抗真菌治疗。行腰穿脑脊液检查,送检脑室外引流液,培养回报为皮炎外瓶霉,G实验显著升高,最终确诊真菌性脑膜炎(皮炎外瓶霉),随后无明显诱因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

 

MRI检查示右侧丘脑、双侧基底节区、半卵圆中心、胼胝体体部及压部见多发点片状异常信号,T1WI低信号,T2WI/FLAIR高信号,双侧大、小脑半球肿胀,双侧额叶,左侧顶、枕叶T2WI上皮层信号增高,DWI上灰质、白质、胼胝体体部及压部可见多发沿脑回分布或点状弥散受限(图2a)。幕上脑室增大并室旁水肿。小脑扁桃体下疝形成,延髓受压。增强后双侧基底节区见多发小血管影,部分周围呈环状强化,双侧大脑半球见软脑膜增厚伴广泛线样强化,双侧小脑半球多发密集结节状强化(图2b)。MRA示大脑前、中、后动脉主干及其分支明显变细,可见杂乱侧支血管形成(图2c)。

 1636071534654973.png

2.讨论

 

暗色丝孢霉病是由一大组暗色真菌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及系统性感染,在寄生组织内的病原菌具有特征性的暗色分隔菌丝。皮炎外瓶霉是暗色丝孢霉病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具有亲神经性,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显著发生于亚洲国家。目前国内既往仅有8例报道皮炎外瓶霉所致中枢神经系统暗色丝孢霉病感染。该病虽然少见,但病情往往进展迅速,致死率高。本病影像学表现形式多样:头颅CT可见多发低密度区;也可见多发钙化灶伴灶周水肿。

 

头颅MRI可呈肉芽肿、脑脓肿表现,T1WI一般呈等或低信号,T2WI多为高低混杂信号。如病灶周围胶原纤维形成,可表现为T1WI等高信号,T2WI低信号。病灶周围有大片水肿。增强检查病灶呈不规则或花环样强化,病灶内不强化区考虑为变性坏死脑组织、炎性细胞。DWI上病灶可呈不同程度高信号,ADC值减低,部分病灶弥散受限提示炎性细胞成分多,黏稠性较高。当感染累及脑实质可引起血管炎,导致脑水肿、脑梗死。

 

例1中病变早期表现为肉芽肿、脓肿占位性病变伴周围水肿,随着病程延长,病变也可表现为多发低密度区、钙化灶。例2中MRI检查双侧基底节区可见多发细小流空血管影,提示皮炎外瓶霉可沿血管周围间隙繁殖、积聚并侵犯脑深部组织,使血管周围间隙增宽。此外感染后期,也可继发脑膜粘连、增厚,引发脑室系统梗阻。

 

本组2例影像学表现与既往文献报道基本一致。该病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需与细菌性脑脓肿、脑转移瘤、多发海绵状血管瘤等相鉴别。2例患儿最终均出现严重脑积水、脑疝,压迫脑干,引发呼吸衰竭致死。本病早期诊断困难,且病情凶险,致死率高,因此在临床诊治时需引起高度重视,尽早行病检和真菌培养明确诊断,给予治疗。

 

来源:白洁,刘玥,张宁宁,温洋,彭芸,程华.皮炎外瓶霉致中枢神经系统暗色丝孢霉病2例[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20,31(06):450-451.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