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蜂蛰致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磁共振表现病例分析-2

2022.1.08

2.讨论

 

人类对蜂毒的反应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IgE介导的过敏反应,另一类是蜂毒的直接作用。在中国,蜂蛰伤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蜂毒导致的毒性反应和多器官功能损害,过敏反应相对较少。普通成人对蜂毒毒性的敏感性为9.3%~28.7%。蜂毒进入机体后可通过血液和淋巴液吸收,主要分布于肾、肺、心、肝、小肠、关节、脾、肌肉中,脑组织内吸收较少,所以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少见。

 

2.1蜂蜇伤的临床表现

 

蜂蜇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局部反应,包括局部烧灼感、疼痛、瘙痒及皮肤红肿。系统性的毒性反应较为少见,常见的损害器官是肾脏、肝脏和心脏,也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除均有神经系统损害外,本组2例(2/3)同时有肝脏及心脏损害,其中1例(1/3)有肾脏损害。

 

2.2蜂蜇伤的病理生理机制

 

蜂蜇伤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机制还不确切,可能包括缺血缺氧、过敏反应及蜂毒的毒素作用。蜂毒成分复杂,主要含有多肽类(蜂毒肽、蜂毒明肽)、酶类(磷脂酶A2、透明质酸酶)及非肽非酶类物质(组胺、乙酰胆碱、儿茶酚胺),其中蜂毒肽含量最高,约占干蜂毒的50%;蜂毒明肽(apamin)占蜂毒干重的1%~2%,已被证明是神经毒素,可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神经中枢:一方面介导免疫反应攻击神经系统,另一方面直接破坏神经系统细胞外膜的磷脂膜,损伤神经元,引起脑炎等。蜂毒中的组胺可导致血管收缩,也可能是蜂蛰伤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机制之一。

 

2.3影像学表现

 

2.3.1脑深部灰质核团(苍白球纹状体坏死)和皮层层状坏死

 

文献报道(Gaillego等、Laplane等)胡蜂蛰伤后48hCT检查提示双侧苍白球密度减低,Sun等发现胡蜂蛰伤后20天MRI显示双侧苍白球在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蜇伤后110天和1年MRI复查病灶信号及范围无明显变化,说明首次检查时病灶已软化。死亡病例尸检发现双侧苍白球完全损害,壳核、尾状核、红核的神经元空泡样改变,额顶颞叶皮层萎缩、海绵样变及嗜酸粒细胞浸润、大脑皮层层状坏死(cortical laminar necrosis,CLN)等。

 

本研究患者1及患者2均累及脑深部核团,引起苍白球纹状体坏死。患者2双侧额顶枕叶发生皮层层状坏死,在T1WI上呈条状高信号,是由于反应性胶质细胞增生和富含脂肪的巨噬细胞沉积所致,复查后T1WI高信号显示不清,而FLAIR像显示清晰,且范围与前大致相仿,说明FLAIR像较T1WI显示皮层层状坏死更为敏感。CLN可出现在包括中毒等各种原因引起的严重缺血缺氧以后,但并不常见。

 

患者1与患者2病变部位及信号演变类似,但患者1较患者2影像检查早,且影像表现较轻,初次检查DWI在亚急性期(1周、2周)呈明显高信号,可能是由于细胞毒性水肿,经治疗复查后DWI信号较前减低,T2WI信号增高,范围局限,向坏死软化转化,临床症状也有明显缓解;而患者2影像检查较晚,除累及脑深部灰质核团外,还伴有双侧额顶枕叶发生皮层层状坏死,患者有光过敏史,可能与其属于超敏感人群有关。

 

2.3.2脑梗塞

 

Moein等报道了一例胡蜂蛰伤引起脑梗塞的病例,并汇总了2015年7月之前PubMed及Google Scholar文献中报道的胡蜂或蜜蜂蛰伤引起脑梗塞并有CT或MRI检查的有13例,年龄从34个月到71岁,20%的病例在脑中风之前有过敏性休克,蜂蛰伤与脑梗塞时间间隔为15min到4天,平均为16h。本研究中患者3累及右侧额顶颞枕叶、基底节区、侧脑室旁、左侧枕顶叶,符合血管分布区,病变在T1WI上呈稍低信号,T2WI上呈稍高信号,DWI序列呈明显高信号,考虑急性期脑梗塞,治疗后复查显示病灶范围较前变小,DWI序列信号较前减低,右侧额顶颞枕叶病灶内合并出血。

 

蜂蛰伤引起脑梗塞的机制包括过敏反应导致的低血压、低血氧及蜂蛰伤后炎性介质的释放所导致的血小板凝集的加强、血栓形成、血管收缩。蜂蜇伤后,观察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影像动态变化方面的文献很少。本研究3例患者的影像变化可归纳为T2WI信号由稍高到高信号,DWI信号由高信号到稍高或等信号,病变区域可出现明显强化。脑细胞基本无再生能力,一旦损伤,往往不可逆,最终形成软化灶,及时的影像检查及治疗对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