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多发性毛发上皮瘤临床分析

2022.3.08


多发性毛发上皮瘤临床已有报道,但应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对其进行治疗的相关文献极少。2015年5月至2016年1月我们收治1例多发性毛发上皮瘤患者,经手术切除及扩张皮瓣修复后取得良好效果。


一、临床资料


患者男,29岁,因双侧面颊部、鼻部肿物20余年就诊。患者20年前无明显诱因自鼻部两侧开始出现散在丘疹,米粒至绿豆大小,之后逐渐增多、增大并融合,泛发至两侧面颊部、鼻部及额部。2008年曾在当地医院就诊,病理检查示:毛发上皮瘤。未行特殊治疗,既往无特殊病史,家族中有类似疾病患者。


二、术前检查


患者双侧面颊部、鼻部、额部可见密集分布粟粒至绿豆大小肤色丘疹,表面光滑,局部有透明感,质硬,无压痛,面颊部及鼻部部分丘疹融合成片,表面无红肿、破溃等(图lA)。皮损活检病理显示为肿瘤细胞团块和角质囊肿,肿瘤细胞由类基底细胞组成,边缘排列成栅栏状;角质囊肿中央为完全角化物质(图1B)。免疫组化检查:Bcl一2染色显示肿瘤细胞为阳性,细胞排列呈筛状,周围梭形细胞染色呈阴性(图1C);CD34染色显示肿瘤细胞染色呈阴性,周围梭形细胞染色呈阳性(图1D)。根据I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为多发性毛发上皮瘤。


三、手术方法


分别对双侧面部及额部进行扩张,手术分4期进行。


(一)双侧面部扩张器置人


于双侧面颊部皮损与正常皮肤交界处切开达SMAS筋膜浅层,沿该层次剥离推进形成腔隙。彻底止血后于颊部两侧腔隙中分别置人200 ml圆柱形扩张器,展平,各放置负压
引流管1根,分层缝合关闭切口。术后常规注水,每次10~ 15 m1,间隔4~5 d,共注水16次,达所需扩张程度后停止注水(图1E)。


1646724034685733.jpg

1 A:术前设计;B:皮损组织活检显示肿瘤细胞由类基底细胞组成,边缘排列成栅栏状(绿色箭头所示),可见角囊肿(黑色箭头所示)中为完全角化物质HE,×200;C:免疫标志物Bcl-2染色显示肿瘤细胞(箭头所示)呈阳性,胞质为棕黄色或黄色均匀着色,×200;D:免疫志物CD34染色显示肿瘤细胞周围梭形细胞(箭头所示)染色呈阳性,胞质为棕黄色,×200;E:双侧面部扩张器置人术后3个月;F:双侧部扩张皮瓣修复面部皮损切除后缺损及额部扩张器置入术后3个月;G:术后1年


(二)面部皮损修复及额部扩张器置人


双侧面部置人扩张器3个月后,沿扩张器置入切口切开,取出扩张器,颜面部两侧各形成12 cm×10 cm大小局部扩张皮瓣。标出扩张皮瓣可覆盖的面部皮损范围,彻底切除标记范围内的皮损组织,深达筋膜层,左、右侧面颊部切除病损面积分别为5 cm×4 cm及4 cm×3 crn.创面止血。推进扩张皮瓣修复创面,放置负压引流管后分层缝合切口,适当加压包扎。


在发际线内设计切口,于帽状腱膜及额肌下充分剥离至 前额区,根据鼻部拟切除皮损面积,埋置70 ml长方形扩张器,置入时注意保护滑车上动脉。术后常规注水,每次10—15ml,间隔4—5 d,共注水5次,达所需扩张程度后停止注水(图1F)。


(三)鼻部皮损修复


于鼻部皮损两侧5 mm处设计梯形切口。沿设计线切开,
于筋膜层下分离,切除皮损及其以外5 mm范围正常组织,形成约8 cm×5 cm大小的缺损。取出扩张器,于额部设计以滑车上动脉为蒂的斜行长方形带蒂筋膜瓣,面积10 cm×6cm,切取后向下旋转,修复鼻部缺损,供区直接拉拢缝合。


(四)额部皮瓣断蒂


额部筋膜瓣转移2个月后行皮瓣断蒂、修薄术。


四、结果


术后双侧面部及额部扩张皮瓣均完全成活,切口愈合良 未发生坏死及溃疡。随访1年,鼻唇沟、下颌、鼻翼缘切口可见线性瘢痕,无瘢痕增生。左侧面部移植皮瓣远端稍臃肿,患者对面部修复效果满意(图1G)。


五、讨论


毛发上皮瘤是一种较少见的皮肤附属器良性肿瘤,具有向毛胚分化的趋势,临床上可分为多发性和孤立性两种。 多发性较为常见,一般具有明显家族倾向,为常染色体显性 遗传,女性多见,自幼发病,典型临床表现为两侧对称分布的粟粒至绿豆大小、肤色、透明坚实的多发丘疹及结节性皮损,好发于面部,尤其以鼻唇沟、上唇周围和眼睑等部位多见,随年龄增长可逐渐增多、变大,目前认为其病因与CYLD基因突变有关。孤立性毛发上皮瘤则为非遗传性,多见于成人面部。典型的组织病理学特点为:表皮棘层萎缩变薄,真皮内散在分布不规则的基底细胞巢和条索,巢周边细胞排列呈栅栏状,巢内可见大小不等的角囊肿和不成熟的毛乳头结构形成。目前认为,Bcl一2蛋白可用于标记毛发上皮瘤中基底细胞巢周围的栅栏状细胞,而CD34可标记毛发上皮瘤间质细胞,借助此免疫组化特点可与基底细胞癌相鉴别。在治疗上,孤立性毛发上皮瘤可行手术治疗,但对于多发性患者目前尚无满意治疗手段。既往有报道采用CO,激 光、冷冻、皮肤磨削、外用或口服药物等方法,但复发率高,且皮损面积大者往往疗效不佳。 本例患者学龄期发病,临床表现为双侧面部、额部和鼻部大面积对称性分布的丘疹及结节性皮损;组织病理提示皮损为均质结构,质硬,真皮内见基底样细胞团,有角囊肿形 成,符合良性多发性毛发上皮瘤的特点。因病变累及面积广泛,我们尝试对其采用额面部皮肤软组织扩张的方法进行手术治疗。通过扩张形成的带蒂筋膜瓣及带蒂肌瓣,不 仅能提供充足的组织量用于病变切除后创面的修复,且供区 未增加新的缺损及瘢痕,皮瓣色泽、质地及结构与受区相似,修复效果较好。但该手术须分期进行,疗程长,且注水期 间影响患者容貌是其不足。虽然术后随访1年无复发,且未见明显瘢痕增生,但该患者有家族史,仍需长期随访,有条件 时可行基因检测。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