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一例艾滋病合并阴囊佩吉特病病例分析

2022.3.29

病例资料


患者,男,76岁,因阴囊右侧皮肤红斑、溃疡8年于2010年7月27日人院。


8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阴囊右侧皮肤湿疹样红斑、糜烂伴瘙痒,皮损逐渐扩大,出现破溃、渗液,累及阴茎根部,长期以“湿疹”诊治,效果差。

 

1个月前在外院行阴囊皮肤活检病理示乳腺外佩吉特病,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

 

患者4年前被确诊为艾滋病,服用拉米夫定(300mg,1次/d),司他夫定(30mg,1次/12h),依非韦仑(600mg,1次/d)抗病毒治疗。患者有糖尿病史20年。

 

查体:阴囊右侧有一约200 cm x 225 cm皮损,侵及阴茎右侧近根部1/3处。基底溃疡伴分泌物,周边皮肤质地略硬,有触痛。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盆腔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未发现淋巴结及脏器转移。硬膜外麻醉下行阴囊及阴茎局部皮肤扩大切除术,切除距皮损边缘50cm病变组织,深度达睾丸鞘膜和阴茎白膜,术中快速冰冻检查切缘无癌细胞侵及,直接缝合切口。

 

术后病理诊断:表皮的基底层和深棘层内见大而异型,细胞质透明的佩吉特细胞,呈单个散在或成簇分布;乳腺外佩吉特病A2期(图1,2)。


1648536485913197.jpg

1648536486425904.jpg


免疫组化染色:囊泡病液体蛋白-15(+),细胞角蛋白-7(+),细胞角蛋白-20(-),细胞角蛋白(+),单克隆鼠抗人细胞角蛋白CAM5.2(+),细胞角蛋白5/6(-),高分子细胞角蛋白(-),多克隆鼠抗S-100(-),HMB45(-),白细胞共同抗原(-),人乳头瘤病毒(-),癌胚抗原(+)。

 

术后一周出院。随访4年,一直服用抗HIV药物(拉米夫定+司他夫定+依非韦伦),未发现复发及远处转移。

 

讨论

 

阴囊佩吉特病又称阴囊湿疹样癌、阴囊炎性癌,是一种少见的男性外科生殖器肿瘤。阴囊佩吉特病进展缓慢,病程最长可达数十年,多为不典型的慢性炎症、不愈合的陈旧性湿疹样改变,临床上常被误诊为阴囊湿疹、皮炎及阴囊鳞癌。

 

本例患者病程长达8年,疾病初期为阴囊右侧皮肤湿疹样红斑、糜烂伴瘙痒,后皮损逐渐扩大,出现破溃、渗液,累及阴茎根部,被误诊为湿疹。

 

因此,对于阴囊部位反复发作、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的皮损,特别是中老年人,建议尽早行病理活检,明确诊断,以免延误治疗。

 

阴囊佩吉特病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发病机制目前有三种学说:(1)表皮内的佩吉特细胞起源于下方的汗腺癌,沿汗腺腺管分泌至表皮;(2)由表皮细胞直接恶变而来,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表皮原位癌,进而侵及下方的汗腺及邻近器官;(3)由一种尚不清楚的癌基因突变引起,其产生多中心的上皮组织致癌效应,作用于表皮可致佩吉特病,作用于其他上皮产生汗腺癌或内脏器官肿瘤。

 

本例患者4年前被确诊为艾滋病,佩吉特病与艾滋病之间有无相互联系,艾滋病会不会促进佩吉特病发展,佩吉特病是不是艾滋病的机会性肿瘤,两者之间是偶然事件还是有必然联系,无论从病因还是发病机制,目前文献都不能解释。

 

本例患者患有糖尿病,目前尚未发现报道糖尿病加剧佩吉特病的发生机会,但糖尿病会影响创面的愈合,是否会导致患者皮损破溃加大,渗出增多,仍需进一步观察。

 

对于阴囊佩吉特病,常规药物治疗往往无效,单纯放疗和化疗治疗的效果也不明显,而病灶局部切除术是首选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目前多建议选择距病灶边缘25cm作为切除范围,病灶界限模糊处范围可放宽至50cm;切除深度达到阴囊内的精索外筋膜层面和阴茎的深筋膜层面,并且满足术中冷冻切片检测阴性的要求;腹股沟淋巴结活检阳性者则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不主张行预防性淋巴结清扫术。

 

术后应定期随访,如果发现复发可再次手术切除病灶。该病的预后主要取决于病变的恶性程度以及是否有转移。本例患者行阴囊及阴茎局部皮肤扩大切除术,因无癌细胞侵及,术后随访4年未发现复发及远处转移,预后较好。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