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一例头痛、意识不清伴抽搐病例分析

2022.3.29

病例资料


患者女,24岁,因“头痛25d,意识不清伴抽搐20d”入院。


患者于2013年3月17日无诱因出现额、枕部头痛,呈持续性胀痛并逐渐加重,睡眠差。


3月20日出现反应迟钝,情绪低落,继而胡言乱语、幻听幻视,无肢体活动障碍。当地医院查颅脑MR未见异常,给予“地西泮、脑清片、氟哌啶醇注射液”等治疗,躁动可控制。


3月22日患者出现意识不清、面部抽动、牙关紧闭、肢体强直,持续约30min后自行缓解,之后患者嗜睡,伴顺行性遗忘。


3月23日患者出现口唇部疱疹,咳嗽咳痰,吞咽障碍,体温高达38.4℃,给予抗感染治疗。


3月28日再次抽搐,表现为面部抽动、肢体强直、角弓反张,且口腔分泌物多,额部出汗,自主呼吸不稳定。3月30日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腰椎穿刺测脑脊液压力24cmH2O(1cmH2O=0.098kPa),脑脊液常规、蛋白定量、细菌、真菌培养、抗酸杆菌涂片均未见异常。给予抗病毒等治疗,病情未见好转,于4月11日转诊本院。


入院时患者呈浅昏迷状态,仍有抽搐,体温39.0℃,双肺可闻及干湿性啰音。颈部强直,四肢肌张力高,病理征阴性。


TORCH检验:(包括抗弓形虫、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IgG/IgM)中抗巨细胞病毒IgG阳性,脑脊液常规、生化、细菌真菌培养、抗酸杆菌培养均阴性,脑CTA+CTV未见异常。


入院后给予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抗病毒,脱水降颅压,营养脑神经,控制抽搐,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营养支持治疗,未见好转。


4月18日脑脊液、血抗NMDA受体(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阳性,血CA125 132.3 U/mL(阳性)。


诊断:抗NMDA受体脑炎。


治疗:给予甲强龙40 mg静滴1次/12h,共5d、免疫球蛋白25g静滴1次/d,共5d等综合治疗后,患者呼吸、吞咽功能好转,抽搐逐渐减轻。4月28日成功脱离呼吸机,言语及肢体活动逐渐康复,复查血CA125下降至正常。


盆腔CT:双侧附件区囊性低密度灶,考虑囊肿,排除肿瘤,6月5日出院。半年后随访言语、行动、计算力基本恢复正常。


讨论


抗NMDA受体脑炎属免疫介导性脑炎,2005年首先发现于伴有畸胎瘤的女性患者中,随后的研究发现也可见于儿童及成年男性肿瘤患者,甚至不伴肿瘤的患者中,女性、儿童、青少年多见。其发病率尚不明确,英国一项多中心前瞻性脑炎病因分析中指出有4%的患者患有抗NMDA受体脑炎,其仅次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成为第二大病因。


当前认为抗NMDA受体的产生与肿瘤、病毒、免疫接种导致交叉免疫反应或遗传等因素有关。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从而产生自身免疫性反应。主要表现为精神异常、意识障碍、异常运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癫痫发作等,并呈现样板样临床经过。


MRI及脑电图无特异临床表现,现研究认为根据临床表现及血、脑脊液抗NMDA受体阳性即可诊断,抗NMDA受体滴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治疗主要为免疫疗法和肿瘤切除。一线免疫疗法包括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和血浆置换,在无肿瘤或延迟诊断的患者中多需同时采取二线治疗:利妥昔单抗和(或)环磷酰胺。据当前研究约75%的患者预后良好,可完全痊愈或遗留轻微后遗症。


由于抗NMDA受体脑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多被误诊为病毒性脑炎、精神性疾患等,行血、脑脊液抗NMDA受体检查是确诊的关键。尽早应用免疫疗法,注意排查肿瘤,对合并肿瘤患者及时切除肿瘤,可改善预后。


对于伴发呼吸功能障碍、抽搐、感染、营养不良的重症患者则需收住ICU,尽早给予机械通气,有效控制抽搐,避免脑缺氧致二次损伤,防治感染,改善营养状态,使患者免死于并发症,对病情恢复亦尤为重要。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