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致敬 |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质量发展历程中众多的“第一”

2019.9.30

  山河为证、岁月为名。1949年到2019年,这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顽强拼搏,创造“中国奇迹”的70年。伴随着共和国砥砺前行的脚步,中国制造、中国工程、中国质量也走过了风云激荡的70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让我们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向中国质量致敬——回顾历史长河里一个个值得铭记的“第一”,与如今的全新风貌做一个今昔对比,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触摸到质量进步的激昂脉搏,聆听到质量奋进的有力号角。

图片.png

孙自法 摄

大国重器

从站起来到强起来

  从人造卫星到航空母舰,从战斗机到高性能武器,从超级计算器到电脑芯片……这些大国重器,支持着国家发展,保卫着国家安全。从新中国建立之初的举步维艰到如今的世界领先,中国自主研发制造的一个个大国重器,划出了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励志轨迹。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一次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5个能独立自主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从此,中国正式进入太空时代。”时至今日,“东方红”一号虽早已停止工作,但仍在围绕地球飞行。

  如今,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人造卫星已经涵盖了资源卫星、气象卫星、通讯卫星、导航卫星、海洋卫星等多个领域。2019年9月23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47、48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两颗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总研制,是所属轨道上首次配置轻量化氢原子钟的卫星。

  第一架战斗机——1956年7月13日,全部用自制零件组装的我国制造的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56式”飞机(后改称歼-5)完成总装。相隔不到一周,歼-5在沈阳飞机制造厂试飞成功。从此,中国结束了不能制造喷气式歼击机的历史,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成批生产喷气式飞机的国家之一,中国航空工业跨进喷气技术时代。1956年国庆首都阅兵,4架歼-5飞机列队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

  如今,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第五代隐形制空战斗机歼-20已经成为世界战斗机领域的一支“劲旅”。歼-20的研发成功,也意味着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走完第五代战斗机论证评价、设计、研发、原型机测试、定型生产、最终服役全部阶段的国家。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58年8月1日,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北京有线电厂和其他有关单位合作研发的,我国第一台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问世。它由几万个零件构成,包括近4000个半导体锗二极管和800个电子管,计算结果的精确度达到9位数。进入上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研发超级计算机,于1983年12月4日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一亿次以上的超级计算机——“银河一号”。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超级计算机强国。从2019年发布的第53届全球超算TOP500名单看,中国以219台上榜系统数继续位列第一位,美国以116台排第二位;中国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和“天河二号”分列榜单三、四名。以“神威·太湖之光”为例,其由40个运算机柜和8个网络机柜组成,安装了40960个中国自主研发的“申威26010”众核处理器,该众核处理器采用64位自主申威指令系统,峰值性能为12.5亿亿次/秒,持续性能为9.3亿亿次/秒。

中国工程

从跟随者到领跑者

  从机场到高速公路,从桥梁到摩天大楼,从铁路到海底隧道……从“中国第一”到“世界之最”,中国工程一次次在刷新纪录,创造历史。高标准推进,高质量建造,中国工程的全面崛起,底气源自高水平的建筑质量和工程质量。

  第一条自行修建的铁路——1950年6月,成渝铁路建设正式启动,这也是新中国自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当时铁路所需的原材料十分匮乏,钢轨靠自己轧制、炸药用土法自制,甚至做枕木的部分木材也是由沿线群众自发提供的。经过3万多名解放军和10万名民工艰苦卓绝的奋斗,1952年6月13日,成渝铁路竣工。

  如今,广袤的中华大地上,纵横交错的铁路网在不断延展。1975年,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建成,结束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历史。2006年,青藏铁路的开通成为“世界屋脊”发展的引擎。进入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2017年,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投入运营,标志着我国高铁技术装备开始领跑世界。从“四纵四横”迈向“八纵八横”,中国高铁网络的新征程已经开启。到2018年底,中国铁路运营里程已达13.1万公里,铁路电气化率、客运周转量、运输密度等指标均位居世界第一,中国正在建成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铁路网。

  第一个大型民用机场——1954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兴建的第一个大型民用机场——首都机场正式启动建设。经过8万多名建设者3年多的努力,1958年3月,首都机场建成并投入使用。为适应大型喷气式客机的起降需要,自1974年起,首都机场历时10年建成了中国第一座拥有两条跑道的民用机场,可以起降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民航波音747型客机。从1978年至2014年,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由103万人次增长到8612.83万人次,位居亚洲第一位、全球第二位。

  如今,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机场建设经历了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由具备简单功能到逐步现代化的成长历程,实现了令世人瞩目的跨越式发展。截至2018年,我国境内民用航空(颁证)机场已达到235个(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其中定期航班通航机场233个。9月25日,被国外媒体称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入运营。该机场航站楼是世界最大的减隔震建筑,建设了世界最大单块混凝土板。初步统计,该机场已经创造了40余项国际、国内第一,技术ZL103项,新工法65项,国产化率达98%以上。

  第一座自主设计建造的两用桥梁——1968年,历经8年建设,克服了水深流急、地质复杂等多方面困难,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连接了南北交通动脉,被国人称为“争气桥”。该桥上层为公路桥,长4589米,车行道宽15米,可容4辆大型汽车并行;下层为双轨复线铁路桥,全长6772米。

  70年来,中国桥梁建设不断取得创新突破。如今,全球超过一半的大跨度桥梁都出现在中国;世界排名前十的跨海长桥、斜拉桥、悬索桥、拱桥中一半以上均为中国建造。2018年,中国交通史上技术最复杂、建设要求及标准最高的工程之一,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2019年4月2日,世界第一跨度钢箱梁悬索桥——南沙大桥正式建成通车,该桥全长12.89公里,全线设计车速为每小时100公里。

中国制造

从先天不足到后起之秀

  从自行车到汽车,从电视到手机,从干红葡萄酒到奶糖、饼干……这些与人们衣食住行密不可分的中国制造,也是中国质量70年跨越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精,70年来,这些生活用品的变化,亲切又令人感慨,折射出了中国制造的强大生命力。

  第一辆国产汽车——1956年,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内,第一批12辆解放牌汽车缓缓驶下装配线,结束了中国不能批量制造汽车的历史。直至1986年停产,第一代解放牌汽车创造了1281502辆产量的历史,这个数字几乎是当时全国汽车产量的一半。

  70年来,我国汽车工业快速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建立了自主的研发体系和国际化研发队伍,产品竞争力快速提升,在整车集成技术、发动机和自动变速器等关键零部件技术方面取得了关键突破,部分产品和技术甚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品牌影响力等明显提升。

  第一台电视机——1958年,天津无线电厂试制出第一台国产电视机——“北京牌”黑白电视机,填补了我国电视工业的空白。在没技术、没原件的情况下,试制小组对苏联生产的电视样机进行反复比较分析,消化吸收了相关优点,并结合我国当时的元器件配套能力和加工水平,进行了自主设计制造。在试播测试中,这台样机的图像和声音质量完全不输苏联产的电视机。

  如今,我国电视机经历了从黑白到彩色、高清、超高清几大发展阶段,显示屏从CRT到OLED不断升级,图像解析度不断增加,屏幕尺寸不断扩大,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正在向智能化、数字化和多用途化迈进。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电视机生产数量已经超过两亿台,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以上。

  第一瓶干红葡萄酒——1983年,中国第一瓶干红葡萄酒,北戴河牌干红葡萄酒在河北昌黎诞生。在此之前,国内只能生产半汁或甜型葡萄酒,招待外宾需要的干红葡萄酒全部依靠进口。

  如今,中国葡萄酒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生产技术不断改进,无论产量还是品质都有了飞速提升,生产规模及品牌影响力也逐步扩大。中国已成为世界第六大产酒国、第五大市场和第二大葡萄种植国家,形成了河北、山东、宁夏、山西等多个葡萄酒主产区。河北昌黎的干红葡萄酒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1/4,2014年,昌黎葡萄酒(长城干红和长城干白)走上了APEC会议晚宴。

质量工作

从蹒跚起步到阔步向前

  从标准到计量,从认证到认可,从质量管理到知识产权……70年来,中国质量工作从蹒跚学步到昂首阔步,从学习借鉴到自主创新,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质量之路,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第一项标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标准化工作。当时的标准化主要在工业和工程领域影响较大。1949年10月成立的中央技术管理局内就设有标准化规格化处,这是新中国第一个负责标准化工作的机构。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批准了中央技术管理局制定的“中华人民标准”《工程制图》,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发的第一项标准。

  如今,我国标准化法治体系不断健全,标准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标准体系日益完善,标准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也更加顺畅,标准化的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壮大,全社会标准化意识不断提升。目前,我国共有国家标准36877项,备案的行业标准62262项,备案的地方标准37818项,团体标准9790项,企业自我声明公开的标准有114万项。我国已经组建了全国标准化的专业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达到1321个,专家有近5万名,承担国际标准组织的秘书处达到89个,主导制定国际标准583项,国际标准组织注册的中国专家近5000名。

  第一批计量规程——1956年,第一机械工业部颁发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批计量规程,包括计量器具集中监督规程、计量检定所及区域计量室规程、计量检查和检定工作规程、工厂计量室(机构)规程,统称“四大规程”。这也是我国计量工作实施规范管理的第一批管理性规程。当时,我国仅有长度、热工、力学和电磁四大类国家计量基准。

  70年来,计量科技基础更加坚实,计量监督管理水平显著提升,计量服务保障能力明显增强,计量发展保障措施不断完善。如今,我国已建成182项国家计量基准,建成社会公用计量标准5.6万余项,批准国家标准物质1.2万余种。围绕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求,发布1748项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和3000余项部门、地方和行业计量技术规范,计量技术规范日趋完善。1576项国家校准测量能力得到国际承认,国际排名跃居第三,亚洲排名第一。

  第一个QC小组——1976年,我国第一个QC小组(质量管理小组)在北京市清河毛纺厂诞生。当时,我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刘源张(已故)受邀到清河毛纺厂开展质量管理工作。1979年8月,我国召开了全国第一次质量管理小组代表会。此后,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从工业战线逐步扩大到邮电、商业、服务等领域,开始在我国蓬勃发展起来。

  70年来,全面质量管理在我国企业界全面推广,开启了中国质量管理水平大踏步赶上时代的“追赶模式”,真正吹响了中国当代质量管理事业开打翻身仗的号角,走出了一条从模仿学习到消化创新,从拿来主义到为我所用的跨越之路,书写了世界质量管理史上的“中国奇迹”。如今,全国已有4000多万个质量管理小组,累计为国家创造可计算经济效益近万亿元。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回首过往,展望未来,让我们共同去创造中国质量更多的“第一”,向未来交出一份高质量的答卷。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