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繁茂型牙骨质-骨结构不良病例报告-2

2022.1.01

 4.png

5.png

本病例影像学检查显示为多发性的根尖区高密度影外包绕菲薄透射影,具有临床症状的右上颌骨区域表现为透亮影增宽,可见骨吸收,提示其右上颌后牙区伴有感染。颌骨中的高密度影,尤其是牙根周围的高密度影可能为骨或牙骨质的增生或修复。病理诊断:FLCOD伴感染。

 

1.2病例2

 

患者女性,49岁。3年前刷牙时偶然发现下前牙区膨大,自述疲惫时偶有下前牙区一过性轻微疼痛,无其他症状。曾于社区医院就诊,未行治疗。随后于浙江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专科体格检查:右上第二前磨牙及左上第二磨牙缺失,左上第一磨牙远中银汞充填物,右下第一、第二磨牙联冠修复,下前牙区前庭沟及左下磨牙区根尖部可扪及膨隆。结合CBCT表现诊断为FLCOD。因患者症状不明显且无明显感染迹象,采取每半年复查1次的手段随访观察。患者CBCT资料见图6。

 6.png

2.讨论

 

2.1FLCOD的特点

 

COD属于非肿瘤性反应性病变,多见于中年女性,且70%发病者为黑人。临床多无症状,部分患者可表现为颌骨膨隆、疼痛,继发感染时出现疼痛、溢脓、肿胀等症状。Grün等曾报道1例FCOD引起下牙槽神经损伤的病例。王虎提出根据COD的影像学表现,按照病理分类方法可以分为骨质溶解破坏期、牙骨质小体形成期和钙化成熟期3个阶段。

 

目前的观点认为,3种分型的COD具有相同的病理学进程。早期时,病变根尖区骨质溶解吸收,被纤维结缔组织取代,影像学表现为多牙位的根尖低密度影,似根尖囊肿;中期时,类牙骨质小体出现,骨样组织和骨组织增生,低密度区域可变得浑浊、中央逐渐钙化形成高密度团块,70%以上的患者处于此期;终末期时,增生的牙骨质可以和牙根表面融合,透亮区域逐渐消失,表现为牙根增厚。增生牙骨质和牙槽骨之间可无明显分界或以病变的纤维组织为界。FLCOD的主要特征为发病区域较广泛,可累及2~4个象限,且发生感染的病例中60%以上为FLCOD。

 

2.2FLCOD的鉴别诊断

 

病例1首诊时因忽略了其广泛的多发病灶被误诊为根尖脓肿,随后行拔牙术后,症状并未缓解,反致感染扩散,症状加重,后期治疗难度增加。因此,正确的诊断及处理非常重要。COD影像学表现随病程进展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应与根尖囊肿、牙源性钙化囊肿相鉴别。牙源性钙化囊肿的不规则阻射影像更加靠近囊壁,且发病部位与牙根无紧密关联。大多数病例在就诊时表现为多发性混合灶或颌骨内高密度影。相比于影像学诊断,病理学诊断判断患者所处的病程时期更加偏后,即组织学上的牙骨质增生和骨化成熟度明显早于影像学上高密度影的出现。

 

2.3FLCOD的治疗及预后

 

FLCOD一般无须治疗,除非发生严重颌骨畸形或继发感染。拔牙、牙周炎和全口义齿的佩戴是继发感染的主要刺激因素。无症状的FLCOD应定期复诊,加强对义齿的维护,加强口腔卫生,尽可能避免拔牙等有创治疗,降低病灶区暴露于口腔环境的感染风险。有症状患者的治疗较困难,此时炎症反应的实质为慢性骨髓炎,病灶区骨密度高,循环不畅。继发感染时,常规应用抗生素治疗效果差。手术刮除、摘除坏死组织为常规治疗方式。

 

Kato等对66例伴感染的CO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84.8%的病例手术后未复发。对于病变波及范围广、破坏严重的患者,需行骨与软组织的移植术。病例1中,患者拔除右上第二磨牙后,拔牙创长期未愈,并溢脓,术后3个月的CBCT示拔牙区骨质较术前有明显吸收(图2)。因此,对于伴有感染的病例,切除病灶并采取全面的抗感染措施至关重要。患者拔除患牙后可否行种植修复仍存在争议。

 

Min等认为如需在病变部位行种植术,应避开致密病灶区域,因为此类区域血供不足,更容易发生感染而导致种植失败。Esfahanizadeh等曾在病灶区附近成功种植。而Gerlach等在切除病灶6个月后于原病灶区种植,最终因感染而失败。Park等则报道了1例直接在FCOD的病灶区域种植后16年的成功案例。Shin等认为COD患者行种植修复会引发慢性骨髓炎。

 

综上所述,对于疑似FLCOD的患者,仅通过部分区域的根尖片不能作出正确诊断,易造成误诊及不当干预。全面评估颌骨整体发病情况,完善曲面断层片及CBCT检查,明确诊断并根据患者是否伴有感染等症状后制订合适的诊疗计划,是临床接诊时应注意的问题。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