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一例先天性卵黄状黄斑营养不良病例分析

2022.3.30

患者,男,6岁。因“双眼视物困难1年”于2012年6月就诊。检查视力:右眼0.1,左眼0.3,阿托品眼膏散瞳验光:右眼+7.00 DS,左眼+5.00 DS;眼底检查:双眼黄斑区可见卵黄状改变,边界清。因年龄小未做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检查。给予配戴眼镜矫治:右眼+6.00 DS=O.1,左眼+4.00 DS=0.3。


戴镜一年于2013年8月复诊,矫正视力:右眼0.3,左眼0.8,再次验光,右眼+5.50 DS,左眼+4.00 DS,并继续戴镜矫正。


半年后,即戴镜一年半后视力:右眼+4.50 DS=0.6,左眼+3.00 DS=0.8,右眼视力明显提高,左眼视力稳定。眼底照相显示:右眼黄斑区呈暗黄色病变,局限于黄斑中央区(图1);OCT检查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下中等密度反射,堆成圆锥状,黄斑中心凹消失,局部圆锥状隆起明显致感光细胞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之间严重分离(图3);此期应为IIa期。左眼黄斑区典型“煎蛋样”或蛋黄破碎状改变,黄斑中央累及区明显扩大(图2);OCT检查示:黄斑区堆积物破裂分解并弥散,致黄斑区变扁平,黄斑中心凹开始出现(图4);此期应为IIb期。


14529402241957.png

1452940224579.png

1452940225827.png


讨论


卵黄状黄斑变性又名卵黄状营养不良,于1905年由Best首先报道,因此又称为Best病。


发病特点: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发病年龄多为幼年及青年,但也有报道56岁患者为本病所致视力下降者。多为双眼患病,早期患者往往于眼底检查时被发现,而视力尚无明显下降,做眼电图(EOG)则可发现异常。大部分儿童患者往往以屈光不正或弱视就诊,在检查眼底时才被发现患有此病。因此,对患者屈光不正而视力提高困难者应详查眼底,条件许可时可行眼底OCT、造影等检查,以排除先天性疾患。


临床发展过程:卵黄状黄斑营养不良发展缓慢,其发展过程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即临床上分四期:I期:黄斑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轻度异常,没有明显其他改变,视力基本在正常范围。II期:黄斑区出现典型卵黄状改变,此期分为两个阶段:IIa期:黄斑中央有不规则卵黄状桔红样隆起,边界清,呈半透明状,周边有一圈黑色镶边(图1)。OCT显示:局部RPE破坏,RPE下中等密度反射,堆成圆锥状隆起,使感光节胞层明显与RPE层分离,导致黄斑区视网膜脱离,中心凹消失(图3)。


Ilb期:卵黄破碎期:卵黄样病变内物质出现崩解,呈鸡蛋黄被打碎的形状或称“煎鸡蛋样”外观(图2)。OCT显示:局部RPE再生,堆积物分解,呈不均匀状,而感光节细胞层较前平复。局部可能存在一定量的渗液,中心凹又重新展现。有报道此期卵黄样物破碎后有吸收的可能(图4)。


III期:黄斑区假性前房积脓性外观,并可有液平面,因此此期视力明显下降。浆液性视网膜脱离是此期的特征性表现。


IV期:萎缩期:病变最后吸收,色素上皮与邻近的感光细胞明显趋于萎缩,形成瘢痕对患者视力造成永久性损害。


本例体现:右眼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为IIa期,左眼为IIb期,伴有明显的屈光不正性弱视。右眼属早期,但视力明显下降,其原因有二:(1)右眼远视度数高所致弱视的结果,二与局部感光细胞层与RPE层高度分离有关。戴镜矫正视力有所提高。提示我们对于屈光不正性弱视的儿童,应常规行眼底检查以排除黄斑病变的可能。(2)对有黄斑病变的患儿,应常规检影验光,以排除屈光不正的可能,如伴有屈光改变,经配戴眼镜等治疗可明显改善视力。


本例先天性卵黄样黄斑变性的患儿屈光不正,配合适眼镜治疗了弱视并提高了视力对患儿以极大帮助。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