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微囊肿附属器癌病例分析

2022.2.15


1.病历摘要


患者男, 61 岁。因下唇皮色结节 2 年余,于 2017 年 6 月至我院皮肤科就诊。患者于 2015 年初因牙齿咬 伤下唇后出现米粒大、淡红色小丘疹,质地硬边界清, 伴轻度疼痛,曾就诊于村卫生院,给予外用药膏(具体 成分不详),疼痛缓解。但患者因有异物感经常搔抓,皮 损逐步发展至黄豆大结节,半年前结节中央凹陷,偶有 破溃出血,形成结痂。患者既往体健,无头颈部肿瘤病 史及结核等疾病史,家族成员中无类似患者,无放射线 及化学物质接触史。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下唇中央偏右见一皮色 半球形结节,约 0.8 cm×0.6 cm,基底宽,活动度差,质 地硬,边界清,皮损中央可见一小凹陷(图 1),上覆少 量痂皮,痂皮下可见出血点。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 血钙,血磷,血糖,血脂及免疫全项检查均正常,心电 图、颈部及腹部 B 超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于外科将皮 损全切后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皮棘层轻度肥厚,皮 损中央表皮灶性坏死缺失,真皮内由鳞状细胞或基底 样细胞组成瘤细胞团块(图 2A、 B),在真皮上中部可 见较多浅表的、小至中等大的鳞状窝或角囊肿 (图 2C)及蝌蚪状形态的团块,中央可见管腔形成,衬以单 层或双层立方形细胞,腔内含嗜伊红物质,类似汗管 瘤的改变(图 2D);皮损周边以条索及团块为主并向 周围组织浸润,细胞成分的周围是增生的间质,并伴 有大量炎性细胞的浸润,以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 为主;未见骨骼肌受累。肿瘤细胞的异形性不明显,未 见典型核分裂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上皮膜抗原 (EMA)( +),AE1/AE3( +),细胞角蛋白 5/6(CK5/6)( +) (图 3A),CK7(偶见导管+),CK15( +)(图 3B),癌胚抗 原(CEA)( -),Ber-EP4( -),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 阳性率 5%。组织病理诊断:微囊肿附属器癌。 治疗:肿物及周边扩大切除,目前持续随访。

15374338593430.jpg


15374338716104.jpg

15374338814447.jpg

2.讨 论


微囊肿附属器癌 (microcytic adnexal carcinoma, MAC)又称硬化性汗腺导管癌、恶性汗管瘤、伴汗管瘤 特征的的汗腺癌等[1],是一种具有局部侵袭性的恶性 附属器肿瘤。本病于 1982 年首先报告[2],85%的患者 发生于头颈部,尤其是面中部和眶周,也可见于眼窝, 腋窝、臀部、乳房等[1]。发病年龄在 40~70 岁,无性别差 异[2]。皮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直径 0.5~2.0 cm,少数可 达到 12 cm[3],以单发的结节或斑块最为常见,皮损中 央可伴有小的凹陷或浅表结痂。Castanon 等[3]报告 1 例发生于头皮临床模拟瘢痕性秃发的患者。肿瘤生长 缓慢,病史可长达数十年[2],患者通常无自觉症状,当 肿瘤细胞由真皮向皮下组织浸润性生长并围绕血管 浸润和侵犯神经时,患者可出现疼痛、烧灼感或感觉异常。常规切除后局部复发率为 15%~60%,但极少出 现转移[4],文献报道仅 3 例出现远处转移, 1 例死于本 病,死亡率为 0.4%[2]。 MAC 组织学特征是基底细胞样的上皮细胞巢呈 毛囊及汗腺双向分化的特征,细胞分化较好,伴或不伴 有少许核分裂象;但肿瘤可早期侵犯周围神经及间隙、 血管及肌肉,提示其低度恶性的生物学行为。肿瘤团块周围结缔组织增生,可伴有炎细胞反应。周舜辉等[5]指 出典型的病变由浅(小管和囊肿)向深(上皮索条和硬 化)分层排列:表浅部为小的实性或囊性结构,似毛囊 漏斗部小囊肿和导管,角囊肿常见;中层完全由小导 管构成,结构精细,常侵犯神经及神经间隙;深部常表 现为间质硬化及肿瘤细胞呈印第安火把样排列,细胞 分化良好,细胞核无明显异形性。本例呈现出了典型的双向分化及不典型的分层排列的特点,细胞分化良 好,虽未侵犯周围神经及骨骼肌,但肿瘤周边以条索及 团块为主并向周围组织浸润,揭示了其低度恶性的生 物性行为。免疫组化染色亦符合本病双向分化的特点: EMA、AE1/AE3、CK15 阳性,揭示了该肿瘤向上皮分 化;CK5/6 强阳性表达(仅识别小汗腺导管上皮而非分 泌部[6])提示瘤细胞是向汗腺导管部分化,CK7(仅仅识 别正常小汗腺的分泌细胞[6])仅偶见导管腔缘细胞阳性, 基本可以忽略,因此该肿瘤多向分化能力包括毛囊上 皮及小汗腺导管部。 本病需要鉴别的疾病主要包括汗管样小汗腺癌 ( syringoid eccrine carcinoma, SEC)、硬化性基底细胞 癌(base Cell carcinoma,BCC)、结缔组织增生性毛发 上皮瘤(desmoplastic trichoepithelioma, DT)和鳞状小 汗腺导管癌。SEC 是呈侵袭性生长的低度恶性肿瘤,病 理学特征为由基底样细胞组成的、具有管腔分化结构 的汗管瘤样蝌蚪状上皮成分嵌于胶原纤维性基质中,与 MAC 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 SEC 缺乏向毛囊分化的特 点,可资鉴别[6]。BCC 瘤块周围细胞呈栅栏列,有收缩间 隙,缺乏 MAC 向毛囊及汗腺双向分化的特点。Ber-EP4 和 CK15 是非常有价值的鉴别诊断指标,Ber-EP4 在 38%的 MAC 中表达,57%的结缔组织增生性毛发上皮 瘤,而基底细胞癌 100%表达,CK15 在 92%的 MAC 和 100%的结缔组织增生性毛发上皮瘤中表达,而基底细 胞癌不表达[7-8]。由此可见,BCC 免疫表型特点为 CK15 ( +)Ber-EP ( +),MAC 和 DT 具有相似的免疫表型特征 CK15( +),BerEP4(+/-),可资鉴别。DT 表皮与肿瘤之间 有分隔正常组织的纤维带,肿瘤细胞成分少,大量致密 胶原纤维包绕上皮岛,由 2 层或 3 层以上细胞构成的 细胞条索,常横向浸润,深部浸润少,而 MAC 肿瘤细胞 有向导管、毛囊双相分化的特点,有角质囊肿,且多向深 部浸润性生长。当 MAC 取材表浅时,容易误诊为 DT[9],临床工作中应仔细鉴别,尽量深取。鳞状小汗腺导管 癌[10]是罕见的皮肤附属器肿瘤,组织学可见结缔组织 间有大量增生的鳞状上皮巢,间有角质囊肿和鳞状旋 涡;鳞状上皮呈不典型增生,旋涡内小汗腺导管分化, 因此出现毛囊及汗腺双向分化的肿瘤,需仔细鉴别,切 莫与 MAC 相混淆。 MAC 病因不明,治疗主要为广泛外科切除及 Mohs 切除术。本例患者经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术后随 访 3 个月,无复发,目前仍持续随访中。


参考文献略。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