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胸腺癌伴脑膜转移病例报告

2022.3.03

胸腺癌为罕见的肿瘤,其占全身肿瘤的比例约为0.2%~1.5%,浸润、侵袭程度高,早期即可出现转移,胸腺癌转移最常见的部位是胸膜、骨、肺、肝、颈部和腋窝淋巴结,但脑膜转移罕见,国内甚少报道。我院近来收治1例胸腺癌脑膜转移的病例,本文将对该患者的临床表现、诊疗经过及治疗效果作汇报如下,并结合复习相关文献进一步探讨胸腺癌的诊断及治疗。

 

患者男性,15岁,2014年3月17日因活动后胸闷、气促就诊于胸科。胸部CT平扫及强化示:胸腺弥漫性增大,压迫大气道及大血管;左肺小片状炎性改变;双侧胸腔积液。积极行抗炎、止咳、平喘等对症治疗后,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示(图1A):①前纵隔肿物,大小约10.9 cm×4.5 cm,PET显示异常放射性浓聚,考虑为恶性胸腺肿瘤,邻近纵隔受累;②双下颈、锁骨区、膈下肝左叶前缘及腹主动脉周围多发结节,左侧胸膜及全身多发骨髓腔受侵犯;③左肺炎症,双侧胸腔积液,心包少量积液。

 

图1A  患者治疗前胸部PET-CT检查:前纵隔肿物,PET显示异常放射性浓聚(箭头所示);

 

2014年3月20日在PhilipsHD15超声仪引导下,患者仰卧,经胸骨左侧旁开2 cm处选择病变实质部分及血供相对丰富的区域,采用配16G组织切割针(切割长度22mm)自动弹射式活检枪,进针至所定区域,击发活检枪后迅速拨针,将所取数块灰红、质韧病理样本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病理示(图2):镜检为增生的淋巴样组织,癌细胞呈岛状分布,核大呈圆形、椭圆形泡状核,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间质有丰富的淋巴细胞浸润及少量不典型上皮细胞,并可见少许纤维分隔;免疫组化: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TDT)(+),分化抗原簇3(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3,CD3)(+),少许细胞角蛋白(pancytokeratin,CKpan)(+),上皮细胞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CD20(-),兔抗人增殖细胞核抗原单克隆抗体(Ki-67)(>40%),诊断胸腺癌,亚型为淋巴上皮瘤样癌可能性大。

 

图2  患者肿瘤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A:示癌细胞呈岛状分布,其细胞内细胞核呈圆形、椭圆形泡状核,核仁大,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间质有丰富的淋巴细胞浸润(HE,×400);B:CKpan染色阳性,呈环样分布(免疫组织化学染色,×400)

 

随后予阿霉素+顺铂+长春新碱+环磷酰胺(ADOC)方案(阿霉素40mg/m2,静脉注射1/d;顺铂50mg/m2,静脉注射1/d;长春新碱0.6mg/m2,静脉注射3/d;环磷酰胺700mg/m2,静脉注射4/d;每3w循环一次)化疗,同时配合止吐、保肝、营养、免疫对症支持治疗。ADOC方案治疗2个月后患者复查胸部CT平扫提示前纵隔肿物明显缩小,双侧胸腔积液及心包积液完全吸收(图1B)。

 

图1B  患者治疗后胸部CT检查:肿物大部分消失

 

ADOC方案治疗3个月时患者出现口角歪斜、麻木、头痛、恶心及喷射性呕吐,就诊脑科行核磁头颅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异常,脑脊液病理涂片提示少量变性淋巴细胞,不除外肿瘤转移。因患者第三次ADOC方案化疗后,出现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副反应而中止化疗。

 

病程3个半月后患者突发剧烈头痛伴呕吐再次就诊于脑科,当时查体:神清语利,形体消瘦,毛发稀疏,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无发热。眼睑无下垂,左侧口角浅感觉轻度减退,示齿口角向右歪斜,伸舌居中,颈强阴性。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入院化验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21.77×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78.3%、淋巴细胞比例14.9%、单核细胞比例3.1%,红细胞4.81×1012/L,血小板188×109/L;查脑脊液病理涂片示大量重度异常淋巴细胞,考虑为肿瘤;其余C-反应蛋白、前降钙素等正常,给予甲强龙、甘露醇等脱水降颅压、保肝、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静脉营养等对症支持治疗,头痛、呕吐缓解欠佳,后鞘内小剂量注射甲氨蝶呤症状改善。

 

病程4个月时复查核磁头颅增强扫描示(图3):双侧小脑半球脑膜可见弥漫性线样强化,拟继续化疗,并同时施以全脑加全脊髓放疗,因患者头痛、呕吐及面部麻木等缓解,家属拒绝继续治疗出院。随访至病程半年时,患者因未行进一步规律放化疗,临床死亡。

 

图3  患者MRI检查图像A:轴位T1WI增强MRI像,小脑小叶、上蚓部见弥漫线性高信号灶(箭头所示);B:矢状位T1WI增强MRI像,小脑半球前叶“树根样”线性高信号灶(箭头所示)

 

讨论:

 

胸腺癌多见于50岁男性,是一种少见的前纵隔侵袭性肿瘤,远处转移较早,但早期转移至颅内脑膜罕见,形态多与脑膜瘤相似,临床上易误诊。由于病例少,尚无统一有效的治疗方案。本例患者15岁,发病年龄偏小,文献报道胸腺癌颅内脑膜转移主要表现为脑膜瘤样的占位性病灶,但其主要表现为脑膜炎样症状,头痛、呕吐、颈项疼痛等。而后采用B超引导下纵膈针穿刺病理活检,病灶较小时可采用CT引导下芯针活检或纵隔切开术活检。

 

Masaoka分期系统可用于胸腺癌的分期,以指导治疗决策与判断预后。本例患者早期即出现远处转移,为Masaoka分期:Ⅳb期,发病4个月进展为脑膜转移,表现为颅内压增高所致头痛、恶心呕吐,因癌细胞浸润颅神经根,引起Ⅴ、Ⅶ颅神经受累,出现左侧周围性面瘫及口角麻木。

 

脑脊液中检测到肿瘤细胞是恶性肿瘤脑膜转移确诊的金标准,特别是曾有恶性肿瘤病史,临床上表现出不明原因恶心呕吐,更应行腰椎穿刺以及增强核磁扫描或CT检查,以除外恶性脑膜炎。本例患者查脑脊液病理涂片示大量重度异常淋巴细胞,核磁头颅增强扫描示:双侧小脑半球脑膜可见弥漫性线样强化,余脑实质未见明显异常强化影,因此最终证实为胸腺癌脑膜转移。

 

本例胸腺癌诊断与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ymphoblastic lymphoma,T-LBL)容易混淆,主要原因是:①穿刺活检标本有限,形态为单一性肿瘤细胞增生,表达TDT、CD3,而CK免疫组化染色较少,故易与T-LBL混淆。②本例胸腺癌是以T淋巴细胞增生为主、上皮细胞成分很少的肿瘤,尤其在未查到胸腺小体时,很容易考虑T-LBL。③增生细胞的增殖活性是很有辅助意义的标志物,T-LBL的Ki-67阳性率很高,常在90%以上,而本例Ki-67阳性率为40%左右,对诊断T-LBL存在一定的迷惑性,应引起警惕。④胸腺肿块通常需要2个以上的上皮性标志物(如CK、EMA)检查以协助诊断。

 

胸腺肿瘤时,胸腺皮质增生的淋巴细胞就是以TDT、CD3阳性为主的细胞,与发生在淋巴结时只要TDT阳性就可以诊断LBL不同。因抗体CKpan标记了肿瘤性上皮细胞,本例诊断最终确诊为胸腺癌,不应将表达TDT、CD3的反应性细胞误认为肿瘤细胞,并应充分认识Ki-67表达率的意义。胸腺癌总体预后不良,5年存活率仅为14.5%~23%的。

 

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完整切除的患者生存率更高。最近研究表明,辅助治疗可能对早期胸腺癌并不是必要的,对于不能切除或转移性胸腺癌,推荐化疗联合放射治疗。本例患者因早期即存在远处转移,失去手术治疗机会,采用一线ADOC化疗方案后,前纵隔胸腺癌明显缩小。由于脑膜转移,采取鞘内化疗或全脑放射治疗可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而胸腺肿瘤靶向疗法(如:舒尼替尼,索拉非尼)的疗效令人失望,仍需进一步研究、探索。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