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颊部小唾液腺黏液囊肿误诊病例报告

2021.12.30

作者:高倩倩,刘晓华,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尚伟,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

 

黏液腺囊肿好发于舌下腺及小唾液腺,是唾液腺的瘤样病变,是由于创伤、炎症等引起口腔黏膜唾液腺导管破裂或阻塞,分泌液外渗或潴留逐渐形成的囊肿。小唾液腺囊肿最常见于下唇,也可发生于舌腹,大小多为0.5cm×1cm左右,体积不大。

 

颊部小唾液腺囊肿较为少见,该部位较大的黏液囊肿临床上更为罕见。颊部较大的黏液腺囊肿在临床上易被误诊,本文报告1例误诊为颊部脂肪瘤的颊部小唾液腺黏液囊肿病例,以期为颊部肿物的诊疗提供临床帮助。

 

1.病例报告

 

女,22岁,因右颊部无痛性肿物1年来院就诊。患者1年前无意间发现右颊部肿物,约“蚕豆”大小,无自发性疼痛,肿物缓慢增大至“扁乒乓球”大小,增大过程中无疼痛,无发热,未进行特殊治疗。患者一般情况良好。专科检查发现右颊部触及一肿物,范围约3cm×3cm大小,扁圆形,边界清楚,质地柔软,无压痛,无波动感,活动度佳。

 

颊部黏膜无红肿及溃疡,颊部皮肤无红肿,双侧腮腺及下颌下腺导管口无红肿,分泌液清亮。口内检查未见牙异常,开口度、开口型正常,面颈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10个月前CT检查显示右颊部软组织密度影,边界清,CT值48HU;CT诊断:右颊部软组织肿块(图1)。

 1.png

临床初步诊断:右颊部脂肪瘤。治疗过程:排除手术禁忌证后,于全麻下行“右颊部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物表面覆盖较厚的软组织,肿物位于黏膜下层的肌束间,边界清楚,囊性,包膜完整、薄弱,呈半透明状。肿物分泌物为蛋清样黏稠拉丝液体,沿肿物周围钝性分离,将肿物完整摘除(图2)。术中诊断:右颊部小唾液腺黏液囊肿。

 2.png

2.结果

 

术后病理报告:镜下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及肉芽组织增生,另见少许小唾液腺组织(图3)。病理诊断:右颊部黏液腺囊肿。术后患者创口愈合良好,1年后随访,患者颊部黏液囊肿未见复发。

 3.png

3.讨论

 

虽然颊腺是一种常见的小唾液腺,理论上黏液囊肿在小唾液腺多发,但目前临床报道颊腺黏液囊肿导致误诊的病例少见。小唾液腺黏液囊肿有的可自行破溃,但往往不久又复发,如此反复,黏膜可形成瘢痕。发生于唇、舌腹的黏液囊肿通常黏膜凸起,呈半透明状或浅蓝色,质地柔软,一般容易诊断。

 

反复破溃的表面黏膜呈灰白色,质地较韧,破溃时多有黏稠拉丝状液体溢出,根据其病史不难诊断。目前黏液囊肿的常规治疗手段为手术摘除,由于小唾液腺散在分布,术后存在复发可能。手术时,应将囊肿周围小唾液腺腺体一并摘除干净。本例颊部软质肿物体积较大,专科检查结合影像学检查初步诊断为右颊部脂肪瘤。脂肪瘤是一种常见的软组织肿瘤,凡是有脂肪组织的部位均可发病。其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肿物,生长缓慢,质地柔软,边界清楚,基底较广,活动度好,临床上容易忽略鉴别诊断。黏液囊肿根据发病原因不同,可分为外渗性和潴留性2种。

 

本例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诊断为外渗性黏液囊肿,术前影像学检查和临床诊断均误诊,虽然并未影响其治疗手术方案及预后,但值得引起重视。颊部小唾液腺称为颊腺,其在胚胎时期的发生一般晚于大唾液腺,由上皮基底层细胞发生,通常位于黏膜下层及颊肌肌束间。本例黏液囊肿术中所见位于黏膜下层较深的部位,并非黏膜浅层,这与颊腺的组织胚胎发育相符。

 

由于发病部位较深,临床表现不典型,临床上容易误诊。综合分析误诊原因,一是颊部口腔内外侧组织较为松软,故本病例黏膜肿胀并不明显,没有颊部口腔黏膜淡蓝色或半透明状表现,且未曾破溃;二是临床检查肿物质地柔软,与脂肪组织的质感非常类似,且颊部由于颊脂垫的存在,故容易考虑肿物为“脂肪瘤”;另一方面,术前未进行穿刺检查,也是产生误诊的原因。因此,颊部黏液囊肿应与脂肪瘤、肿大淋巴结、小唾液腺多形性腺瘤乃至腺癌等进行认真鉴别,而唾液腺肿物进行穿刺检查或细针吸取活检,有利于协助诊断,减少临床误诊,指导制订正确的治疗方案。

 

来源:高倩倩,尚伟,刘晓华.颊部小唾液腺黏液囊肿误诊1例报告[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21,19(01):91-93.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