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第四脑室卵黄囊瘤病例报告-2

2022.1.02

2.讨论

 

卵黄囊瘤亦称为内胚窦瘤;由于肿瘤的结构类似于大鼠胎盘的内胚窦,1959年Telium首先提出并将其命名为内胚窦瘤。卵黄囊瘤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中位年龄为16岁,85%~90%发生于性腺内,10%~15%发生于性腺外。颅内原发的纯卵黄囊瘤非常罕见,约占颅内NGGCTs的2%,多位于松果体和鞍上区域,偶尔发生于基底节区、丘脑区及后颅窝等部位。因卵黄囊瘤生长迅速,易发生转移或播散,患者的预后很差。

 

2.1病因与发病机制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原发于颅内的卵黄囊瘤来源于错误游走的原始生殖细胞,在胚胎发育到第3~4周的时候,从卵黄囊向生殖嵴移行过程中有些原始生殖细胞停留;并在某种刺激作用下显示出生长和分化能力。这些细胞向体腔组织或滋养叶细胞分化,发展成为肿瘤的主要成分。肿瘤的疏松网状组织相当于胚外中胚层的网状胶质,上皮囊腔相当于卵黄囊,血管套与内胚窦结构相似。

 

另一种理论认为,多能胚胎细胞的错位进入外侧中胚层,异常聚集在大脑不同部位,导致卵黄囊瘤的发生。Lee等认为,大脑中的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可诱导分化发展成为卵黄囊瘤。Terashima等研究发现,CCND2(12p13)和RB1(13q14)基因的突变,以及PRDM14(8q13)基因的获得也与卵黄囊瘤的发生有关。

 

2.2临床表现

 

颅内卵黄囊瘤的临床表现与肿瘤的大小和部位有关。(1)松果体区肿瘤常压迫和阻塞中脑导水管,而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及嗜睡、视力视野异常、癫痫和共济失调。约有50%患者的肿瘤可压迫、侵犯四叠体而产生特征性的Parinaud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双目上视、会聚功能障碍等;(2)鞍区肿瘤常侵犯视交叉、视神经,引起视觉缺失、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等,还可破坏下丘脑-垂体轴,引起性早熟、性征发育迟缓、尿崩症和垂体功能衰竭。本例患儿的肿瘤位于第四脑室,主要表现为反复呕吐的颅高压症状,以及前庭功能损害和抽搐发作。

 

2.3影像学特点

 

(1)头颅CT:呈低或混杂密度,形态不规则的病变。(2)头颅MRI:多呈边界清楚,在T1WI上为等或低信号,T2WI为不均匀高信号的病变,瘤较大时可伴有囊变和坏死;在DWI上多表现为促进扩散,有较高的表观扩散系数;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强化,多为不均匀强化。本例患儿的头颅MRI表现为,第四脑室内混杂长T1长T2信号、边界欠清的病变,增强扫描有明显不均匀强化;与卵黄囊瘤的MRI表现相符合。

 

2.4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特点

 

2.4.1病理学表现

 

卵黄囊瘤由象卵黄囊内胚层的原始上皮细胞组成。肿瘤标本大体观察,可见果冻样黏液物质。显微镜镜下细胞空亮,病理性核分裂多见。典型的形态结构称为Schiller-Duval体,由单层立方或柱状肿瘤细胞组成,环绕毛细血管、薄壁血窦或小静脉血管形成,类似于肾小球样结构。此外,肿瘤的常见结构还包括,由疏松网状结构或窦状样腔隙、腺泡-腺管样结构、嗜酸性透明小体及基膜样物质形成的实性团巢样结构等。本例患儿的手术切除组织标本大体观察示,肿瘤呈粉白色、质软,可见粘液;显微镜下观察示,肿瘤细胞排列呈窦状腔隙样、网状,核分裂多见;与上述卵黄囊瘤的病理表现相符。

 

2.4.2免疫组化特点

 

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卵黄囊瘤肿瘤细胞的AFP、CK、PLAP、SALL4、C-kit、膜性硫酸乙酰肝素糖蛋白(Glypican3)表达阳性,CD117部分阳性,OCT3/4、CD30、β-HCG表达阴性。伴有腺样分化区域的肿瘤细胞的癌胚抗原(CEA)、CK-Pan、CK7、EMA表达阳性。Rougemont等研究发现,HNF1β在卵黄囊瘤中显著表达,其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0%。Xiao等也提出了一个新的诊断卵黄囊瘤的敏感性标记物ZBTB16,其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66%。此外,卵黄囊瘤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的AFP浓度往往明显升高,儿童正常血清AFP浓度为1~10ng/mL,而在患卵黄囊瘤后其可达>1000ng/mL。

 

本例患儿的肿瘤标本免疫组化染色显示,AFP(+),CD117(+),CK(+),CD34(+),CD30(-);符合卵黄囊瘤的免疫组化特点。本例患儿术前未检测血清AFP,术后检测血清AFP浓度正常(3.98ng/mL)。

 

2.5鉴别诊断

 

颅内卵黄囊瘤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1)胚胎性癌,肿瘤细胞较大,细胞核多形性明显,核仁突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CD30阳性、AFP、CK-Pan阴性,可与卵黄囊瘤相鉴别;(2)生殖细胞瘤:瘤细胞体积大、形态较一致、边界清楚,核染色质颗粒较粗,核膜、核仁明显,瘤细胞呈片状排列,间质有较多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显示PLAP表达阳性;(3)脉络丛乳头状肿瘤:多发生于侧脑室,第三、四脑室也有报道。肉眼观察为红褐色易碎的球形团块,光镜下见分支的纤维血管为轴心的乳头状排列,表面被覆单层立方或柱状上皮,上皮细胞可有异型,免疫组化S100蛋白(+)、AFP(-);(4)颅内转移性腺瘤:多发于成年人,光镜下呈典型的癌性腺管和癌巢,缺乏卵黄囊瘤的特殊结构,血清AFP浓度正常。

 

2.6治疗与预后

 

颅内卵黄囊瘤为NGGCTs的一种,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目前推荐的一线治疗方法为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术后辅助以放化疗。目前常用的化疗方案多以铂类为基础,如博莱霉素、依托泊苷和顺铂(BEP方案),顺铂、博来霉素和长春新碱(PBV方案),依托泊苷、卡铂、博来霉素(JEB方案)等。放射治疗推荐使用的剂量为30~36Gy,对肿瘤床扩大放射剂量为54~60Gy;对伴有脊髓转移的患者可行脑脊髓放疗(CSI)。

 

对于肿瘤较大或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可在术前行1~2个周期的新辅助化疗,以缩小肿瘤,提高患者的耐受性。此外,有研究报道采用伽玛刀、内镜下第三脑室造口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方法治疗卵黄囊瘤,但其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验证。颅内卵黄囊瘤易通过脑脊液发生转移,恶性程度高,预后差。Gao等研究显示颅内卵黄囊瘤的1年存活率为33%;Fetcko等分析显示颅内卵黄囊瘤的3年存活率为27%。黄小芳等研究表明,免疫组化p53、Ki-67阳性也提示该病的预后极差。

 

本例患儿术后3个月复查头部增强MRI提示第四脑室新增结节,大小约2cm×1cm左右,考虑复发。后于盛京医院肿瘤科给予全脑放疗23.4Gy/13f,联合BEP(波来霉素0.7mmg/dL+依托泊苷60mmg/dL+顺铂20mmg/dL)方案化疗。2019年12月复查头部增强MRI未见明显强化灶。现随访16个月,患儿一般状态可,仍积极复查随诊中。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