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一例距骨骨巨细胞瘤病例分析

2022.3.04

 

骨巨细胞瘤(GCT)有较强的侵袭性,对骨质有破坏作用大,为原发性良性侵袭性肿瘤,生物学行为复杂多变。GCT好发于四肢长骨干骺端,发生在距骨极其罕见。治疗上是以手术病灶清除和植骨为主,其他方法效果欠佳。本病例不典型,在临床工作中很容易漏诊误诊,组织学分级常不能完全与临床、影像表现性吻合,最终诊断必须符合影像、临床、病理等方面。广西平南县同安骨伤医院于2016年11月1日收治1例距骨骨巨细胞瘤患者,经系统的诊治恢复良好,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患者,男,30岁,因无诱因下右踝关节渐进性酸胀痛3个月,跛行1周入院。踝关节背侧胀痛,酸软,活动时加重,休息时稍缓解。即在当地医院拍X线片(报告示未见异常),误以为“扭伤”,行中医中药外敷、外洗、超短波等治疗。症状逐渐加重,近1周行走困难而来诊。体格检查:右踝关节背侧肿胀,局部肤色稍灰暗,无静脉怒张,局部温度不高;压痛明显;踝关节活动明显受限,背屈10°,趾屈20°,内外翻20°。辅助检查:入院术前常规检查未见异常。


DR片结果显示:距骨头颈部见一囊状膨胀性骨破坏,边界尚清楚,骨皮质面已经破坏。CT结果显示:距骨见类圆形囊状骨质破坏,呈膨胀性,内见骨小梁中断,骨皮质破坏内容物突出,周围软组织肿胀。MRI结果显示:距骨下见约25mm×17mm×20mm的异常信号,T1W1呈等信号,边缘清楚,可见骨质破坏,腔内容物突出。局部肌腱粘连。临床诊断:右距骨肿物—骨巨细胞瘤可能性大。

  

完善术前准备,在硬外连续麻醉下行右距骨肿物刮除、取同侧自体髂骨骨条植骨术。术中所见:右距骨头颈部背面骨质破坏,见一约30mm×20mm×20mm骨腔,腔壁变硬,腔内充满灰红色胶冻样组织,无完整的包膜,局部有淤血块。用刮子刮除肿物并将腔壁硬化物清除一起送病理检查。用5%氯化锌腔壁灭活,生理盐水冲洗,自体髂骨骨条植骨,分层缝合,踝关节石膏托外固定。术后恢复良好,酸肿痛症状消失,踝关节活动良好。术后病理报告:距骨骨巨细胞瘤。随访:术后1个月植骨区模糊,疼痛消失,有骨痂生长。术后3个月能负重下地活动,踝关节活动良好,骨痂生长良好。


讨论

  

GCT占原发性骨肿瘤的4%~5%。好发于20~40岁青壮年。发病部位以位于四肢的长骨区为主,股骨远端最多,胫骨上端、桡骨下端次之。在不规则骨骨巨细胞瘤发病率不到1%,甚至更少。O-Keefee报道,骨巨细胞瘤中有2%发生于足部,而且距骨骨巨细胞瘤是极其罕见的。据姚学东等统计32年间1 327例骨关节肿瘤及病变中有7例发生于距骨,发病率为0.5%。距骨肿瘤绝大多数为原发肿瘤,主要是软骨母细胞瘤,其次为骨巨细胞瘤。良、恶性肿瘤比6∶1。

  

在临床工作中,发生在少见部位而且影像表现不典型的诊断往往十分困难。本病例不是典型病例,其有以下特点:(1)发生的部位较罕见。(2)病程比较短,病程发展较快,进行性加重,有恶性肿瘤特征,3个月发病时间,开始时X线片表现未见明显异常,容易误诊误治,是造成病情迅速加重,导致跛行的直接原因。肿瘤内无明显的分房,呈单房骨质破坏,而且破坏突破骨皮质,累及周围软组织,导致粘连踝关节的活动受限。(3)从影像检查看,没有明显的“肥皂泡”样改变,出现明显骨质破坏,有恶性的体征,但从病理检查镜下看属于Ⅰ~Ⅱ级(良性)。因此,判断肿瘤良恶性与否,还需从多方面结合综合判断,特别是病理组织学检查。(4)治疗上,骨巨细胞瘤对化疗不敏感,多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手段。因此,“三早”方案(早就诊、早发现、早治疗)仍是治疗骨巨细胞瘤的关键所在,首诊医师在接诊无诱因下的深部骨酸痛、隐痛、胀痛患者时要综合判断、综合分析,以减少漏诊及误诊误治的发生。

  

对本病例的治疗体会:(1)基层首诊医师在接诊无诱因下踝关节疼痛患者时,不要简单认为是软组织损伤,仅进行简单的物理治疗。要进行X线片或CT检查,并综合判断。(2)发现骨骼有影像改变时要进一步做针对性的检查,要与距骨骨囊肿、神经鞘瘤、动脉瘤样囊肿病变、软骨母细胞瘤、内生软骨瘤、骨纤维化不良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如本病例没有出现明显骨硬化带,有无硬化带可作为骨巨细胞瘤与其他疾病鉴别诊断的要点。(3)病例确诊一定要以病理检查为基础,结合临床病史、症状体征、影像检查缺一不可。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